運動鞋品牌的先行者康威
2009-10-19 16:14:43 來源:作者:馬崗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中國鞋網10月19日訊, 康威是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先行者,亦是曾經的行業老大。在品牌時代的激烈競爭中,康威被諸多后來者超越,從此,康威淡出于媒體的視線,相忘于江湖。2009年6月,友人從北京回來,聊起康威,頗有感慨。逐嘗試寫寫康威,權作為對康威的總結,或有謬處,盼業內同仁指正。
康威的故事
康威的創始人黎偉權曾經是一名籃球運動員,后來又成為教練員。他率領的廣東青年籃球隊曾經三奪全國冠軍,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了激流勇退,創辦了康威體育,這期間有著不少不為外人道也的苦樂舊事。
有一回,黎偉權隨廣東籃球隊出征國外,一場比賽下來,隊員們在場下休息,不料汗水浸濕的球衣掉色,把休息的沙發都染紅了,隊員身著的球衣因此而被老外嘲笑為劣質品。此時黎偉權還是籃球隊隊員,這件事首次觸動了黎偉權造自己的運動服的念頭。后來,黎偉權擔任了球隊的教練,但80年代初,國家遠未向今天這么強大,在體育方面投入的經費少的可憐,甚至連球隊隊員訓練的鞋都不能保證。為了籌集和補充訓練經費,黎偉權賣掉了自己的摩托車,賣摩托車的錢很快就花完了,訓練還要繼續,經費還要持續投入,于是,黎偉權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就從運動服開始。1986年初,黎偉權在廣州注冊成立了康威體育,一開運動員注冊體育用品公司的先河,李寧,郝海東,李小雙,鄧亞萍都先后注冊了體育用品公司。值的一提的是,1988李寧在退役后,最初打算創辦一所體操學校,但缺乏經費,在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先生的盛力邀請下,李寧決定先從商,再創辦體操學校。這個時代,黎偉權和李寧失去了成為偉大教練員的機會,卻抓住了另一個機會,成為體育界的富豪。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的國內市場,品牌甚少,這為康威的快速崛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康威一度占據了國內行業銷量第一的位置數年之久。90年代中后期后,康威先后被李寧、安踏、特步、361度等品牌超越。對70年代生的人而言,康威是一個美好的回憶,然而,如今的康威,剩下的只有一聲嘆惜。
康威的迅速沒落,原因何在?
營銷力度不夠
90年代后期,閩系品牌依靠央視+明星的模式成功造牌,繼而采用加盟連鎖推進,規模迅速展開,在體育用品行業占有一席之地;蛟S受1999年安踏之孔令輝、2001年特步之謝霆鋒的影響,康威在2003年簽約排球第一美女趙蕊蕊,這是康威首次使用形象代言人。2003年,中國女排是17年后再次奪得世界冠軍,康威的簽約時間點選擇的相當不錯,但對趙蕊蕊以及其延伸的中國女排與康威品牌結合起來的整合推廣,康威做的不夠多,也不夠猛,試問能把趙蕊蕊與康威品牌聯想起來的觀眾能有幾個呢?廣告不一定能讓一個品牌成功,但成功的品牌后面總有幾則成功的廣告。
康威是國內創牌最早的體育用品品牌,其依靠90年代對東亞運動會、全運會、大學生運動會的贊助,品牌初步具有了一定知名度。品牌有孕育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幾個階段,而康威從品牌的導入期轉入品牌的成長期這個節骨眼上,遭遇斷奶,這讓康威品牌的成長后勁不足,也是其被閩系品牌超越的原因。2002年,安踏取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的稱號,而這項稱號康威在2008年才取得,對于康威,這顯然來的有些遲了。筆者在貼吧看了不少有關康威的評論,大多數網友都會從沒有廣告就沒有知名度方面來評判康威的尷尬處境。
管理過于保守
“不求第一,但求最好,穩步向前,永不言敗”,康威官方資料上是這樣來表述其經營理念,對此不敢妄言。在康威內部,甚至接受采訪,黎偉權都會多次提到穩健經營這個關鍵字。黎偉權曾這樣說過:“康威一直以來就以穩健著稱,我們本著對社會、對企業、對員工負責任的態度來壯大我們的企業,我們絕不主張采用非常規的、賭博式的冒險來達到企業效益的最大化。消費者可能會短時間內感到康威品牌不如其他一些品牌炒作的厲害,一度遠離了他們,但從長遠來看康威的每一步發展都堅實而充滿后勁的。”
在康威員工眼中,黎董是一個勤奮的人,卻被繁重的事務性工作所累,無暇以顧企業的戰略規劃。筆者和北京回來的友人(曾就職于康威公司)聊天時,他給我講了一件事,說康威集團在年底開總結大會時,黎總一一朗讀各部門負責人的工作總結,洋洋數萬言,讀了幾個小時,而各部門負責人在總結大會上卻無結可講。從創業到現在,黎偉權一直是康威的董事長兼總裁,二十多年來,他一手把康威由小帶大,卻沒有把康威由大帶強!赌戏街苣吩@樣說道:他從沒想過“垂簾聽政”,更沒考慮過全身而退、引入職業經理人。其實,曾在2002年前后,康威引入過職業經理人隊伍,其中不乏優秀者。如葉齊,他曾經是李寧公司的常務副總,他亦擔任過安踏旗下東方安踏公司的總經理。2002~2003年期間,葉齊曾在康威公司擔任過副總裁一職,主管康威的營銷工作;蛟S是當過教練的緣故,黎偉權沒有像李寧一樣放權給職業經理人,這決定了康威和李寧的不同。
和朋友聊到另外一件有關康威的事就是保定康威。保定是河北省屬的一個地級市,也是康威銷售最好的市場之一,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而2008年康威全國的銷售額做到7個億人民幣不到。保定市場,阿迪達斯、李寧、安踏都有多家專賣店,可謂強手林立,而康威能立于不敗,歸功于其保定代理商多年對康威品牌的潛心培育。意外的是,康威總部又與石家莊的另一家公司簽訂河北省的代理權,一山養二虎,這讓保定代理商很是郁悶。目前,國內體育品牌大多數都在發揮單渠道的最大威力,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只發展一家代理商,防止內耗,而國外品牌則為了牽制大渠道商和充分浸透市場才發展多家渠道商,以康威的現狀,多渠道會加劇自有品牌的內耗。銷售渠道是品牌生存的基礎,渠道體系規劃缺失將動搖品牌的根基,康威的渠道規劃顯然有些難以解讀。
產品定位不明
康威進入體育用品行業之初,把康威的產品定位為“時尚休閑運動”裝備的提供者。90年代后期,隨著閩系品牌的切入市場,體育用品行業競爭加劇,市場被進一步細分。安踏和361度定位于專業運動裝備提供商;而特步和德爾惠則走時尚運動之路;匹克和喬丹則定位于籃球運動裝備提供商;鴻星爾克則從網球運動方面突破……,從細分的角度切入,實現品牌的突破,讓閩系品牌的市場份額接二連三地超越康威。
在2003年前后,鮮有多媒體廣告的康威連續推出二則電視廣告,宣傳旗下的康威T恤,想換一個角度突破,據當年的某商場人士講,推出廣告后,康威T恤銷售直線上升,康威一度被誤認為休閑服裝品牌。這與當年的李寧和安踏頗有相似之處,當年,李寧聘請翟穎代言其服裝,安踏聘請蕭亞軒代言其服裝,雖代言系列的產品銷量不俗,但均被業界人士痛批為品牌定位模糊。階段性的迷失被李寧和安踏很快就改正過來了,而康威在這個問題卻糾纏了不少時間。2006年,康威成立20周年之際,黎偉權在接受搜狐財經的采訪中表示:20年的康威的確出現了品牌老化的趨勢,所以也在調整,諸如年輕、時尚、休閑這樣的元素,以求這個品牌永久發揚光大。
迷航知返的康威以“運動無界,快樂無限”為口號,把產品定位為:“享受運動,快樂運動”,與其最早的“時尚休閑運動”定位可謂一脈相承,但究什么竟是快樂運動,對于消費者而言過于抽象,需要營銷傳播和產品體系的支撐,而康威卻選擇沉默。
2010年廣州亞運會是繼北京奧運之后的又一次體育盛會,廣汽集團、王老吉、TCL集團、南方航空、網易、廣發集團、健力寶集團等粵企相繼成為廣州亞運會對應產品或服務領域的合作伙伴,而在體育用品方面,粵企康威被閩企361度搶占先機。 361度兵臨城下,康威如何應對?
體育用品行業經歷了產品營銷和品牌營銷,正朝著文化營銷的方向發展,耐克的“酷”文化,阿迪達斯新推的心體諧一“武極”文化,安踏的永不止步的拼搏文化都是很好的例證。在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打拼了23個年頭的康威目睹了這個營銷變遷的全過程,輝煌成為過去,彷徨亦成為過去,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現在,謀劃將來。在康威網站上,看到這么一句話:“堅定信念,銳意改革,同心協力,共贏未來”。這應當是康威人壓在心底的信念。是時候突破了,愿康威能重振雄風,再續輝煌。
康威的故事
康威的創始人黎偉權曾經是一名籃球運動員,后來又成為教練員。他率領的廣東青年籃球隊曾經三奪全國冠軍,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了激流勇退,創辦了康威體育,這期間有著不少不為外人道也的苦樂舊事。
有一回,黎偉權隨廣東籃球隊出征國外,一場比賽下來,隊員們在場下休息,不料汗水浸濕的球衣掉色,把休息的沙發都染紅了,隊員身著的球衣因此而被老外嘲笑為劣質品。此時黎偉權還是籃球隊隊員,這件事首次觸動了黎偉權造自己的運動服的念頭。后來,黎偉權擔任了球隊的教練,但80年代初,國家遠未向今天這么強大,在體育方面投入的經費少的可憐,甚至連球隊隊員訓練的鞋都不能保證。為了籌集和補充訓練經費,黎偉權賣掉了自己的摩托車,賣摩托車的錢很快就花完了,訓練還要繼續,經費還要持續投入,于是,黎偉權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就從運動服開始。1986年初,黎偉權在廣州注冊成立了康威體育,一開運動員注冊體育用品公司的先河,李寧,郝海東,李小雙,鄧亞萍都先后注冊了體育用品公司。值的一提的是,1988李寧在退役后,最初打算創辦一所體操學校,但缺乏經費,在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先生的盛力邀請下,李寧決定先從商,再創辦體操學校。這個時代,黎偉權和李寧失去了成為偉大教練員的機會,卻抓住了另一個機會,成為體育界的富豪。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的國內市場,品牌甚少,這為康威的快速崛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康威一度占據了國內行業銷量第一的位置數年之久。90年代中后期后,康威先后被李寧、安踏、特步、361度等品牌超越。對70年代生的人而言,康威是一個美好的回憶,然而,如今的康威,剩下的只有一聲嘆惜。
康威的迅速沒落,原因何在?
營銷力度不夠
90年代后期,閩系品牌依靠央視+明星的模式成功造牌,繼而采用加盟連鎖推進,規模迅速展開,在體育用品行業占有一席之地;蛟S受1999年安踏之孔令輝、2001年特步之謝霆鋒的影響,康威在2003年簽約排球第一美女趙蕊蕊,這是康威首次使用形象代言人。2003年,中國女排是17年后再次奪得世界冠軍,康威的簽約時間點選擇的相當不錯,但對趙蕊蕊以及其延伸的中國女排與康威品牌結合起來的整合推廣,康威做的不夠多,也不夠猛,試問能把趙蕊蕊與康威品牌聯想起來的觀眾能有幾個呢?廣告不一定能讓一個品牌成功,但成功的品牌后面總有幾則成功的廣告。
康威是國內創牌最早的體育用品品牌,其依靠90年代對東亞運動會、全運會、大學生運動會的贊助,品牌初步具有了一定知名度。品牌有孕育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幾個階段,而康威從品牌的導入期轉入品牌的成長期這個節骨眼上,遭遇斷奶,這讓康威品牌的成長后勁不足,也是其被閩系品牌超越的原因。2002年,安踏取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的稱號,而這項稱號康威在2008年才取得,對于康威,這顯然來的有些遲了。筆者在貼吧看了不少有關康威的評論,大多數網友都會從沒有廣告就沒有知名度方面來評判康威的尷尬處境。
管理過于保守
“不求第一,但求最好,穩步向前,永不言敗”,康威官方資料上是這樣來表述其經營理念,對此不敢妄言。在康威內部,甚至接受采訪,黎偉權都會多次提到穩健經營這個關鍵字。黎偉權曾這樣說過:“康威一直以來就以穩健著稱,我們本著對社會、對企業、對員工負責任的態度來壯大我們的企業,我們絕不主張采用非常規的、賭博式的冒險來達到企業效益的最大化。消費者可能會短時間內感到康威品牌不如其他一些品牌炒作的厲害,一度遠離了他們,但從長遠來看康威的每一步發展都堅實而充滿后勁的。”
在康威員工眼中,黎董是一個勤奮的人,卻被繁重的事務性工作所累,無暇以顧企業的戰略規劃。筆者和北京回來的友人(曾就職于康威公司)聊天時,他給我講了一件事,說康威集團在年底開總結大會時,黎總一一朗讀各部門負責人的工作總結,洋洋數萬言,讀了幾個小時,而各部門負責人在總結大會上卻無結可講。從創業到現在,黎偉權一直是康威的董事長兼總裁,二十多年來,他一手把康威由小帶大,卻沒有把康威由大帶強!赌戏街苣吩@樣說道:他從沒想過“垂簾聽政”,更沒考慮過全身而退、引入職業經理人。其實,曾在2002年前后,康威引入過職業經理人隊伍,其中不乏優秀者。如葉齊,他曾經是李寧公司的常務副總,他亦擔任過安踏旗下東方安踏公司的總經理。2002~2003年期間,葉齊曾在康威公司擔任過副總裁一職,主管康威的營銷工作;蛟S是當過教練的緣故,黎偉權沒有像李寧一樣放權給職業經理人,這決定了康威和李寧的不同。
和朋友聊到另外一件有關康威的事就是保定康威。保定是河北省屬的一個地級市,也是康威銷售最好的市場之一,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而2008年康威全國的銷售額做到7個億人民幣不到。保定市場,阿迪達斯、李寧、安踏都有多家專賣店,可謂強手林立,而康威能立于不敗,歸功于其保定代理商多年對康威品牌的潛心培育。意外的是,康威總部又與石家莊的另一家公司簽訂河北省的代理權,一山養二虎,這讓保定代理商很是郁悶。目前,國內體育品牌大多數都在發揮單渠道的最大威力,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只發展一家代理商,防止內耗,而國外品牌則為了牽制大渠道商和充分浸透市場才發展多家渠道商,以康威的現狀,多渠道會加劇自有品牌的內耗。銷售渠道是品牌生存的基礎,渠道體系規劃缺失將動搖品牌的根基,康威的渠道規劃顯然有些難以解讀。
產品定位不明
康威進入體育用品行業之初,把康威的產品定位為“時尚休閑運動”裝備的提供者。90年代后期,隨著閩系品牌的切入市場,體育用品行業競爭加劇,市場被進一步細分。安踏和361度定位于專業運動裝備提供商;而特步和德爾惠則走時尚運動之路;匹克和喬丹則定位于籃球運動裝備提供商;鴻星爾克則從網球運動方面突破……,從細分的角度切入,實現品牌的突破,讓閩系品牌的市場份額接二連三地超越康威。
在2003年前后,鮮有多媒體廣告的康威連續推出二則電視廣告,宣傳旗下的康威T恤,想換一個角度突破,據當年的某商場人士講,推出廣告后,康威T恤銷售直線上升,康威一度被誤認為休閑服裝品牌。這與當年的李寧和安踏頗有相似之處,當年,李寧聘請翟穎代言其服裝,安踏聘請蕭亞軒代言其服裝,雖代言系列的產品銷量不俗,但均被業界人士痛批為品牌定位模糊。階段性的迷失被李寧和安踏很快就改正過來了,而康威在這個問題卻糾纏了不少時間。2006年,康威成立20周年之際,黎偉權在接受搜狐財經的采訪中表示:20年的康威的確出現了品牌老化的趨勢,所以也在調整,諸如年輕、時尚、休閑這樣的元素,以求這個品牌永久發揚光大。
迷航知返的康威以“運動無界,快樂無限”為口號,把產品定位為:“享受運動,快樂運動”,與其最早的“時尚休閑運動”定位可謂一脈相承,但究什么竟是快樂運動,對于消費者而言過于抽象,需要營銷傳播和產品體系的支撐,而康威卻選擇沉默。
2010年廣州亞運會是繼北京奧運之后的又一次體育盛會,廣汽集團、王老吉、TCL集團、南方航空、網易、廣發集團、健力寶集團等粵企相繼成為廣州亞運會對應產品或服務領域的合作伙伴,而在體育用品方面,粵企康威被閩企361度搶占先機。 361度兵臨城下,康威如何應對?
體育用品行業經歷了產品營銷和品牌營銷,正朝著文化營銷的方向發展,耐克的“酷”文化,阿迪達斯新推的心體諧一“武極”文化,安踏的永不止步的拼搏文化都是很好的例證。在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打拼了23個年頭的康威目睹了這個營銷變遷的全過程,輝煌成為過去,彷徨亦成為過去,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現在,謀劃將來。在康威網站上,看到這么一句話:“堅定信念,銳意改革,同心協力,共贏未來”。這應當是康威人壓在心底的信念。是時候突破了,愿康威能重振雄風,再續輝煌。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廣西興萊鞋業項目正式開工
- 下一篇: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