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皮革業發展鑄造輝煌
中國鞋網10月14日訊,六十年滄桑巨變,皮革業鑄就輝煌。辛集是全國皮革加工、皮革服裝生產的重要基地,自古就以集市貿易繁榮、皮毛各業興盛著名,素有“河北一集”之稱。
皮革業作為我市的特色支柱產業,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近幾年來,面對各種復雜經濟形勢,組織有關部門、鄉鎮和廣大企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調整經營方略,推動了全市皮革業持續快速發展,我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皮革服裝生產基地和亞洲最大的羊皮制革基地。目前,全市擁有皮革企業1148家,其中規模企業239家,直接從業人員6萬余人。2008年,生產革皮3900萬張,皮裝570萬件,皮鞋450萬雙,皮具2700萬件,實現銷售收入105億元,上繳稅金2億元。
重獲新生
我市皮革業起源于殷商,興盛于明清。辛集古稱廉官店,明朝時易名新集,清朝乾隆年間改“新”為“辛”。新疆有一條諺語說:“不知束鹿縣,知道廉官店”。這證明,新疆的皮毛商人遠在明朝以前即來廉官店進行皮毛交易。據清光緒《束鹿縣志》記載:辛集一區,素號商埠,皮毛二行,南北互易,遠至數千里。因而獲得了“辛集皮毛名天下”的美譽。1937年“七·七”事變后,由于日軍侵略,使我市的皮毛業遭到嚴重破壞。
我市是老解放區。1947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來辛集視察工業發展情況時,特別強調:“辛集是華北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對辛集皮毛業,冀中區黨委要提起重視,加強領導和管理。”隨之,皮毛皮革業得到迅猛發展。據冀中十一專區統計,1948年末辛集市(今辛集鎮)有皮毛作坊161戶,束鹿縣有皮毛作坊167戶,從業人數共398人。另外還有800多個販運生皮毛和皮件的小商販,每天輸入牛皮70余張,羊皮800余張,雜皮2000余張。皮毛業的發展,活躍了解放區的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新中國建立后,辛集鎮和束鹿縣委、縣政府一直重視發展皮毛業。鎮、縣工商聯積極引導皮毛工人和技師恢復皮毛制革業,人民銀行給皮毛皮革業戶發放低息貸款。1951年春季,因皮毛原料緊缺,致使辛集鎮的一些皮毛業戶停產。針對這種情況,縣人民政府組織私人商販,從中南地區購回大批牛皮、羊皮,解決了辛集鎮皮毛皮革業戶的原料供應問題。
在鼓勵、引導私人皮毛皮革業發展的同時,各級政府部門也相繼辦廠。1946年冀中區十一軍分區在這里建立了國營萬聚白皮廠,1950年又建立白皮二廠。爾后石家莊專區、辛集鎮政府、辛集鎮公安局、河北省總工會也分別建立了白皮廠,帶動了辛集皮毛皮革業的發展。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辛集鎮委、鎮政府于1952年開始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32家私營皮毛作坊和皮莊皮店逐步組成了白皮、皮軸、皮鞭、弓弦、制膠、氈工、馬尾等9個皮毛生產合作社,后合并為束鹿縣皮革生產合作總社,成為縣辦大集體皮革生產企業。
1957年9月,國家把牛皮、羊皮、羊絨、雜皮、雜毛、豬鬃、豬毛等列為一類物資,由供銷社統一收購、統一供應。同時取消自由市場,嚴禁任何機關和個人販運經營,極大地限制了我市皮毛皮革業的發展。但是,在辛集鎮及周圍一些皮毛皮革專業村里,人們卻舍不得丟下幾輩子傳下來的手藝,冒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在自己家里偷偷地熟制雜皮或皮襖,編制籠頭……猶如星星點點的火種,散布在辛集大地,企盼著燎原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計劃經濟年代“一枝獨秀”的辛集皮毛制革廠,保存和培養了一大批皮毛皮革技師,他們像種子一樣撒遍全市,使辛集皮毛皮革業后繼有人。該廠還以現代化機械化生產工藝逐步取代了傳統工藝流程,皮革的產量、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將皮毛皮革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并不斷追趕世界皮毛皮革技術革命、技術革新的浪潮,所有這些,為重鑄辛集皮毛皮革業的輝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初露崢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像一陣春風吹遍了鹿城大地,為我市皮毛皮革業的復蘇帶來了春的信息。在辛集鎮和附近村莊,建起了6個社辦、14個村辦皮毛加工廠。1980年9月20日,縣政府決定恢復開放辛集鎮皮毛市場,上市品種只限于豬、騾、馬、驢、貓、兔皮等雜皮。以后隨著思想逐步解放、政策放寬,原屬國家統購的牛、羊皮才大量上市。1984年6月,縣政府舉辦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首屆皮毛物資交流大會,吸引了大批外省市的客商,提高了辛集皮毛皮革業的知名度。
市場的發展,帶動了皮毛皮革加工業的發展。1982年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中分離出大批剩余勞動力,一批過去從事皮革業的農民重操舊業,一些有皮革經營傳統的鄉村,相繼辦起了皮革廠、店,組建了統一購銷、分戶生產的皮革公司。到1983年末,我縣的皮革業有了一定程度的復蘇。
但在皮革業復興發展的初期,由于長期受“左”的思想影響,不少人頭腦中存在著種種疑慮,有的怕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敢放手支持;一些個體業戶想富不敢富,富了怕露富,放不開手腳;還有一些想富的農民,受資金、技術的制約,想干干不成。針對這些問題,市委、市政府積極引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一場經濟發展戰略大討論。通過討論,使廣大干部群眾對皮革業的發展形成了共識,隨即采取了一系列相應措施。一是全面開花,確定了國有、集體、聯戶、個體一齊上,四輪驅動發展皮革業的路子。要求鄉鄉、村村、戶戶上皮革,搞加工;二是放寬政策。在人才流動、技術、服務、貸款發放、企業登記、土地使用等方面放開對聯合體、個體的限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與集體經濟同等對待;三是典型引路。市委、市政府對辛集鎮八街、東良馬、新壘頭等皮革專業村及一批率先致富的皮革專業戶,大張旗鼓地宣傳,樹為學習樣板,通過他們帶動全市皮革業的發展;四是發展群體。根據皮革業戶私營個體多,自身規模小的特點,因勢利導,重點扶持。通過親鄰幫帶,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大搞技術擴散,形成了一批皮革生產專業群體。規模較大的有試炮營、東柳科制革群體,網子莊、八里莊皮衣加工群體,安古城、西小王皮手套加工群體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促進了全市皮革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形成了千軍萬馬大上皮革的好局面。到1991年,全市皮革業的年產值達2.3億元,比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翻了六番。
走向繁榮
我市的皮革業經過改革開放后十幾年的恢復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優勢骨干產業。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主要表現在:皮革業戶大多散布在農村,分散生產,粗放經營,嚴重影響了全市皮革業整體效益和質量的提高;購銷有市無場,給經營者和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直接影響了產品銷售,也限制了皮革業戶的擴大再生產。因此,盡快建設市場,已成為皮革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鑄造輝煌
2001年11月,辛集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皮革皮衣之都”。辛集市皮革業的產業規模、產品質量、市場銷售等環節的逐年升級使辛集逐步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在打造“中國皮都”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近年來,按照“發展生態皮革、綠色皮革,延長鏈條、開發品種、創優品牌、開拓市場”的思路,辛集市積極引導皮革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方略,并重點發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
為了徹底解決皮革業的污染問題,市委、市政府站在辛集市制革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于1997年動工建設制革工業區,徹底取締區外制革企業,采取了集中治污、統一管理的策略,將制革企業全部搬進制革工業區,建立了企業初級治理、園區專業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廠綜合治理的三級污水治理結構,成為全國唯一實行集中治污、統一管理的制革基地。
目前,我市已建成了3個制革污水處理廠和兩座調峰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5萬噸,投資1.38億元的10萬噸城市污水處理廠目前也運行良好,出水水質達到了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級標準。
到2009年,辛集制革區總投資20.8億元,占地2160畝,擁有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73家。辛集制革區是聯合國援建的環保型工業加工區,已發展成為中國制革業規模最大、質量最優、品種最全、污染治理最好的制革基地。
為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辛集市于2003年組建了辛集市皮革生產力促進中心。該中心由具有研發皮革技術實力的鑫港公司負責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市科技局負責新技術推廣、人才培訓等服務。就這樣,研發單位與生產企業之間搭起了互利興業的橋梁。鑫港公司通過研發銷售皮化材料新產品、向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增加了銷售額;制革企業走出了研發新技術的困境,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了;政府則不用增加財政投入,整個制革行業的技術水平提高了。
我市皮革業緊緊圍繞市場變化,依靠自主創新,皮革業生產力水平逐年提高,先后開發出了羊皮革、牛皮革、毛革一體革等1000多個新品種。其中“綿羊皮蠟變”、“綿羊皮縮紋”、“仿鹿皮革”、“綿羊皮轉鼓染花”等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年增加區域銷售收入15億元,增加出口創匯1.5億美元。
為更多地打造皮裝精品,我市與北京服裝學院聯合建立皮革服裝研究所,與西北輕工學院、四川大學聯合設立實驗基地,80多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開發設計機構,還聘請意大利、芬蘭、美國、德國等20多位國際著名專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借腦、借智、借人求發展,開發研制新產品,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使制革工藝達到國內一流和國際先進水平,制衣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為鼓勵企業出精品、出新品,市政府專門設立產品創新獎,每年都有十多家企業獲獎,并先后投資1470萬元,引進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先進設備130多套,開發出革皮服裝、裘皮服裝、羊絨服裝、尼克服以及羊皮鞋面革、毛革一體、牛皮沙發革等200多個高附加值、高創匯新品種,使辛集皮革業保持長盛不衰的產品優勢。
在狠抓產品質量和新產品開發,不斷提高產品檔次的同時,辛集市為使皮革產品在市場上保持旺盛的競爭力,還制定實施了《辛集市皮革制品企業標準》,目前,我市已有34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兩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36個品牌的皮裝獲準佩掛“中國真皮標志”,4個品牌的產品獲準佩掛“中國真皮標志生態皮革”。
“束蘭”“東明”“伊鹿奇”3個品牌皮裝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束蘭”牌皮裝榮獲“中國裘皮衣王”,“西曼”牌皮裝連續榮獲“中國十大真皮衣王”,14個產品榮獲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稱號。同時,我市還多方籌措資金,在中央電視臺及產品主銷區的地方電視臺展開長期的宣傳攻略,進一步在國內外唱響了辛集皮革這一區域品牌。
經過多年特別是建市2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培育,皮革業這一傳統產業形成了以制衣區、制革區為依托,集市場交易、制革毛皮、制衣制件、機械化工、原輔材料、物流信息等配套齊全的產業集群。產品出口以俄羅斯和邊貿口岸為主覆蓋東歐地區,并出口到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越南等歐美、中亞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內銷產品覆蓋全國各地。辛集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皮革生產和銷售中心之一,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來自皮革業。
辛集皮革業發展的輝煌成果令人振奮,辛集皮革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發人深思。
——抓經濟必須搶機遇。改革開放后,我市的皮革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央的各項政策為辛集皮革業振興創造了條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從滿足溫飽到追求服裝的時尚與高檔,市場需求旺盛的特點逐年顯現;辛集自身的優勢不斷顯現,主要表現在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中分離出大批剩余勞動力,一批過去從事皮革業的農民重操舊業,辛集人民謀發展、干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觀念不斷更新,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樣樣具備。辛集市委、市政府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抓住發展機遇,建設皮革商業城,為辛集皮革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世紀頭20年,對我市來說,又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今后幾年,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機遇,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成為擺在辛集市決策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實施“十一五”戰略,辛集市決策者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始了新的籌劃。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研究,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制定了《辛集市皮革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市場建設為龍頭,以產業集聚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開拓內貿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建設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力爭到2011年,皮革業銷售收入達到180億元,實現利稅達到20億元。屆時,一個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皮革強市將崛起在世界的東方。
——抓發展必須上項目。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解決辛集所有困難和問題的關鍵。辛集市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著眼于“抓投入、上項目、打基礎、增后勁”,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控總量、提質量、深加工、創品牌、拓市場、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打造綠色皮革業。2008年投資3億元的寶德福制鞋項目竣工投產,產品全部出口,目前供不應求,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毛革一體鞋業集團。
工業園區是發展產業集群、推進招商引資的最佳載體。可以說,誰擁有了園區,誰就擁有了項目。近年來,辛集市在現有基礎上,又重新規劃,重點建設“一城兩區”,即皮革商業城和制衣工業區、制革工業區。“兩區”與沿工業大道同時規劃建設的府東、新壘頭工業區,規劃控制面積20.14平方公里,各工業區管委會及有關鄉鎮和部門把園區建設牢牢抓在手上,高起點、大手筆、多形式啟動園區建設,傾力打造項目建設平臺。
自皮革城和制革工業區開工建設以來,年年有大投資,年年上新項目,涌現出了東明、束蘭、西曼、正泰等20多家龍頭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的企業達到10家。正是依靠多年來堅持不懈地把園區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抓手,以園區聚集項目,以項目培育龍頭,以龍頭帶動產業,辛集市的皮革業才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抓產品必須創名牌。質量是產品的生命。中國加入WTO以后,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皮革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辛集市的領導和企業經營者形成了這樣的共識:要扮靚“中國皮都”這張“城市名片”,使之揚名國際,就必須不斷地推出質量過硬的新花色、新品種,推出精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辛集在全行業大力推行皮革制品國家標準,要求企業嚴格按標準生產,不合格產品不準出廠,未經經驗的產品不準上市,并通過在皮革城設立的省級皮革質量檢測中心,強化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和控制,確保了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同時,全面實施名牌戰略,靠質量創名牌,靠名牌占市場。
——抓效益必須拓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辛集市委、市政府組織企業全力開拓市場,擴大知名度。自1993年開始,我們堅持以“環保、創新、合作、發展”為主題,連續成功舉辦了17屆皮革博覽會,在國內外贏得了良好聲譽,有力推動了皮革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現已形成制衣、制革兩個工業區并駕齊驅、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投資億元,在中央及十幾家省級電視臺和報刊進行系列宣傳;組織皮革廠家先后在北京、天津、西安、烏魯木齊、沈陽、濰坊等大中城市舉辦皮革產品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和名優產品展銷會,并在北京、西安、天津、長春、沈陽等地設立了直銷市場。目前,我市皮革企業在全國設立經銷網點5000多個,銷售地區覆蓋全國大部分大中城市,使辛集皮革制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20%。同時采取“兵團作戰”開發國際市場。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企業赴俄羅斯考察洽談,在莫斯科、新西伯利亞和圣彼得堡市設立了辛集皮革制品批發銷售中心,辛集市在俄羅斯直銷企業達330家,年銷售皮衣620萬件。連年組織企業參加香港、美國、德國、芬蘭、丹麥等國際性皮革展,考察市場,設立窗口,展銷產品,進一步拓展了歐美市場,帶動了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到歐美市場去競爭、去發展。為鼓勵企業出口創匯,辛集市專門設立出口創匯專項獎和國際市場開發獎,對年度出口創匯在300萬美元以上的東明實業集團等皮革企業和對開發國際市場有突出貢獻的皮革企業進行表彰和獎勵。全市累計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218家。
我市還努力爭奪世界皮革業的制高點。面對歐美、東亞已成熟的大市場,見縫插針,在美國注冊了辛集皮革商會美國分會。物發集團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分別注冊了制革公司;大眾、騰躍等企業聯合在美國注冊了皮革公司;佰立特與德國客商合作,在當地注冊了專業皮革公司;東明集團在新西伯利亞投資,建成真皮沙發廠;有17家企業的產品打入歐美、日本、韓國等市場。
為進一步繁榮內貿市場,增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形勢變化的能力,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抓好園區建設和結構調整。2009年8月6日,投資10億元開工建設占地380畝的中國(辛集)國際皮革城。同時,開辟“中國皮革商城”精品旅游購物專線,并唱響“買皮貨、到辛集”口號。力爭到2011年,把中國(辛集)國際皮革城建成中國北方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名牌最多、品種最全、服務最優、世界知名的皮革產品交易展示中心。我們將致力于營造更加開放開明的體制環境、富商親商的政務環境、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以最真誠的態度、最務實的作風、最優惠的政策、最高效的服務,為廣大客商提供發展的平臺。
辛集皮革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河北省把辛集確定為優先扶持發展的中等城市和首批22個擴權縣(市)之一,石家莊市還提出把辛集打造成為省會東部區域中心,為辛集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隨著我市城市功能不斷健全,投資環境不斷優化,產業優勢不斷提升,辛集的吸引力、承載力都將不斷增強,優良的發展載體和硬件平臺,勢必會將辛集打造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國皮革皮衣之都”。
- 上一篇:慶陽市環縣皮革加工項目前期已完成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