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溫州鞋業的四大缺失
【中國鞋網】“世界鞋業看中國,中國鞋業看溫州”,這是10年前業內人士的共識。然而近幾年,被譽為“中國鞋都”的溫州,鞋行業光環已漸漸褪去。
2008年,百麗國際的鞋業銷售額已經達到179億,這幾乎是溫州前30名內銷鞋企的總銷售額。百麗同樣在2008年表現不凡的是,達芙妮單個品牌銷售50多億,李寧60億,安踏40多億。這些數字,已將溫州鞋業遠遠地甩在了后邊。
以上這些中國鞋業的翹楚品牌,大部分和溫州鞋業同時起步,但是何緣由,讓曾經叱咤風云的溫州鞋黯然失色。面對他們的意氣風發,溫州鞋業如美人遲暮,沉重的步履,令人扼腕。
現在的事實總是過去的結果,筆者認為溫州鞋業在發展中的四大缺失,造就了今天的現實。
緩慢的國際化合作步伐
實際上,分野早在上世紀中后期就開始潛伏。在略微有些資本后,溫州鞋企紛紛選擇了盲目擴大廠房生產線,在規模上進行擴張。而百麗、達芙妮則選擇了向NIKE、ADIDAS尋求鞋業零售和品牌真經,在質上積極深入。多年來與國際一線品牌的合作,不單單成為百麗和達芙妮業績的重要支撐(2008年百麗業績上漲主要來自運動服飾),更關鍵的是,他們從NIKE和ADIDAS身上學到了鞋業零售管理模式的要義。如何采購、如何進行產品組合、如何合理地做零售渠道建設……
要成功就要和成功的品牌合作,就要向成功的企業學習。這種國際化合作,無疑為百麗和達芙妮今日的輝煌奠定了深層次的基礎。在向國際化邁進的道路上,奧康雖然作為溫州鞋業代表,第一個吃了螃蟹,在與意大利的GEOX和萬利威德的合作中受益匪淺,但一個企業的國際化合作難以成為推動整個區域產業發展的力量。
緩慢的資本運作步伐
如果沒有安踏上市揭開晉江鞋業如今洶涌澎湃的真面目,溫州鞋業或許還沉浸在10年甚至5年前對于“泉州鞋業是溫州鞋業的小弟弟”的印象中。安踏上市后,市值最高逼近300億,它利用資本市場上20多億的融資,瘋狂地攻城掠地,2009年6月5日終端網點突破6000個,2009年簽下中國奧委會歷史上最大的贊助單……包括特步、36ic、鴻昌爾克、野力等上市企業在內,泉州鞋業已經形成了一個資本化運作的品牌集群。
反觀溫州鞋業,在“反正不缺錢花,上市沒多大必要”的論調下荒蕪了青春。直到看到百麗動輒以幾億甚至十幾億收購妙麗、SENDA,安踏以年薪200萬甚至上千萬從彪馬、阿迪、聯想吸引來高級職業經理人時,才慌了神,匆忙制定上市計劃,卻又逢經濟危機。在出手幾千萬收購、兼并或與國際品牌合作時,溫州鞋業已經感到捉襟見肘。
高級職業化人才缺失
另一個制約溫州鞋業發展的關鍵是,高級職業經理人才的缺失。和泉州、廣東鞋業相比,溫州鞋行業至今仍未形成一個高級職業經理人才庫。有專家認為,這一方面是城市環境對高級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所致,而另一方面,也和溫州鞋行業企業家對高級人才的認識、使用和培養的職業化程度不夠有關。多年來,土生土長培育成的老板文化,在遇上現代化企業制度之后,仍難有所改變。而以安踏為代表的晉江鞋企,正在利用自己上市公司的平臺,逐漸完善的企業制度,到處網羅專業化人才。
產品研發思路和對潮流把握的缺失
溫州鞋業發展到今天,出現了三個同質化:一是產品的同質化,二是管理模式的同質化,三是零售渠道的同質化。其中,最嚴重的同質化當屬產品的同質化。這里有一個被廣泛傳頌的例證,有營銷專家指出,在溫州五馬街,從五個溫州品牌鞋店里各拿出10雙鞋,撕去商標后,款式和風格幾乎雷同。
盡管每家溫州鞋企每年都宣稱加大研發設計的投入力度,但從每年每季的市場表現來看,溫州鞋業的研發相當的比例仍停留在模仿和跟隨上。還沒有幾家企業能擁有強大專業的研發團隊,能每年每季去研究和跟蹤國際流行的時尚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