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帽企業訂單回升利潤卻下滑

中國鞋網9月25日訊 記者在東莞的玩具企業,服裝企業,都看到工人們在緊張地忙碌著,但在大多數老板的臉上,記者還看到了憂心忡忡,他們擔心圣誕行情結束之后,工廠又將停工,而食品行業出口仍有增幅,雖增幅不大,但仍保持10%左右的增長態勢。
東莞外貿真正回暖尚需六個月到一年
今明兩天我們將分別為您介紹珠三角和長三角外貿出口的最新情況。
外貿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如今在危機一周年之際,中國的外貿出口是艱難依舊,還是已踏上復蘇之路,希望我們的報道能讓您更真實地了解到中國外貿的最新情況,幫助您更準確地判斷未來經濟的走勢。今天我們就先去素有外貿晴雨表之稱的珠三角出口重鎮東莞去看一看。
東莞玩具企業受圣誕行情影響現久違的忙碌生產景象
“江阿姨,這個貨明天要走的,是不是,明天要全部做完,大家快點。”
這是記者在東莞塘下鎮的一家中型玩具企業的生產車間見到的情景,三層樓的車間里,工人們都在緊張地忙碌著,生產組長在不停地催促工人動作快點。
盛唐五金塑膠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坤:“因為這個貨明天要走,所以可能比較急,一個車間全部在趕這批貨。”
記者:“這段時間你們企業都是這樣忙嗎?”
唐坤:“現在慢慢開始忙起來了。”
記者:“是因為這個月訂單增加了嗎?”
唐坤:“對。”
這批玩具是為日本某企業代工的。唐坤在東莞做了17年的玩具,他告訴記者,每年圣誕節前幾個月,都是東莞玩具禮品企業訂單的黃金季節,客戶一般都要提前半年或者一個季度下訂單,但是今年讓唐坤感到意外的是,客戶都集中在9月份一個月里投放訂單,訂單量雖然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0%,但是由于貨品都要得很急,因此現在全廠200多工人加班也忙不過來。
唐坤:“現在一直在招人,有一些(配件)要發出去,讓那些廠幫助做。”
由于招工困難,唐坤不得不放寬了招工條件。
唐坤:“以前是30歲,現在是40歲,以前我們都是要選女孩子,現在男孩子也要。”
從去年8月份至今,唐坤的企業每個月平均虧損近兩萬元,常年僅有一個客戶每月10萬件的玩具訂單,維持企業的日常生產。雖然在這一個月,唐坤一下接到了140萬件玩具生產訂單,但是還是不能彌補這一年多來的虧損。
唐坤:“現在不是說要掙多少錢,有利潤就可以做。”
唐坤告訴記者,現在訂單增加,是因為快到圣誕節了,歐美等國都要采購貨物,屬于圣誕行情,過了圣誕節就不好說了。與唐坤一樣,專做車模出口的力克玩具公司的曹志光也感到這次的行情與過去不同。
記者:“每一筆的訂單與去年比起來?”
東莞力克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志光:“少,以前還是有10萬、8萬的。”
記者:“現在最高的是多少?”
曹志光:“應該5萬左右吧。”
記者:“你覺得出口真正走好還要多長時間?”
曹志光:“應該6個月到1年左右。”
服裝鞋帽企業雖訂單量逐月回升,但利潤卻大幅下滑
盡管記者在東莞看到了久違的忙碌生產景象,但記者告訴我,她在大多數老板的臉上看到的還有憂心忡忡。他們擔心圣誕行情結束之后,工廠又將停工。為了更深入了解當前的出口復蘇是短期的反彈還是長期的反轉,我們的記者又對東莞的服裝企業進行了調查。
記者:“我們在東莞走訪了10來家玩具禮品企業,這些企業都告訴我們,他們的訂單比去年圣誕節前減少了30%多,那么,同樣受圣誕行情影響的服裝、鞋帽企業,他們的訂單情況如何呢?”
益力堅實業有限公司總裁黃星華:“現在這個車間是在給日本的客人在做夏天的服裝,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為止,我們工廠滿爆的。”
記者:“大概增加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
黃星華:“整體我們算到8月份為止,我們整體的數量增加是30%左右。”
黃星華告訴記者,他們的企業主要為日本和美國的客戶代加工服裝。由于服裝是消費品,剛性需求比較大,因此,去年的金融危機僅僅只是給企業帶來3個月的短暫影響,今年銷量一直都在上升,特別是圣誕節,訂單比上個月增加了20%。
記者:“價格與去年相比有變化嗎?”
黃星華:“價錢比去年低了,我們覺得整個的國際情況還是沒有好轉過來,大部分我們在國外市場的客人,他們的營銷都不是太好。”
雖然企業銷量比去年好,但是黃星華還是高興不起來。他告訴記者,今年不同于往年的是,國際服裝市場價格變化很大,零售價格不斷地在降價,因此客戶對他們代工的服裝,壓價也很厲害。黃星華以一件T恤衫為例,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今年1到3月份,每件T恤衫均價是2.8美元,現在是2.43美金,下跌了13%。如果以1美元兌6.8元人民幣計算,一件T恤衫還不到20元人民幣。
黃星華:“我們做海外市場的話,我們的合理的利潤在8%到10%之間,但是在國內現在我們只能拿到5%到6%。”
黃星華告訴記者,目前很多服裝紡織企業雖然訂單都在增加,但是由于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低,整個服裝行業只有20%到25%的工廠,能夠保存實力,渡過難關。對于服裝出口未來的前景,黃星華并不是十分看好。他認為,目前在世界服裝貿易中,低檔服裝占60%,而在東莞的服裝企業,代工成本已經遠遠高于孟加拉國、越南等國家,競爭的優勢在減弱,而代加工服裝出口,也會越來越無利可圖,因此他們的企業將選擇轉型求生存。
黃星華:“我們中國的生產大概90%是出口的,但是我感覺未來5年,計劃希望把整個比例拿到50%做出口,50%做內銷。”
服裝的外貿出口雖然回暖比較快,但是企業獲取的利潤卻比以前低,同樣作為消費品的鞋類,生產企業的訂單和利潤又如何呢?
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利潤來講,原來我們一雙鞋加工的毛利可能有4.5美元,現在客人只給3.5美元的加工費,去年我們的純利潤有6%到8%,現在剩下的只有2%到3%。”
華堅集團是東莞最大的制鞋出口企業,其生產的皮鞋,80%出口到美國,今年到現在為止,已經生產出口鞋1350萬雙,今年生產成本比去年降了10%,工人也沒有漲工資,但是,為什么利潤還下降了呢?
張華榮:“按道理我們是應該有利潤的,但是客人的市場不好,他們從我們的毛利里面拿去了我們的30%,甚至40%,所以企業還是比較難。”
張華榮面對現在客戶壓價的情況十分無可奈何。他告訴記者,由于現在皮鞋出口市場并沒有完全復蘇,代工皮鞋的訂單比去年萎縮了20%,因此競爭激烈,價格比拼也比較厲害。雖然近幾個月鞋企訂單都有所增加,但是圣誕行情并不旺盛。
張華榮:“圣誕每年都是一個采購的旺季,但市場購買力比以前少很多,有的客人到了當月才下訂單,我們以前是65天到70天,現在變成55天到60天,對我們的生產壓力很大。”
長期關注東莞外貿出口的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付主任林江教授告訴記者,這次外貿出口的回暖具有訂單周期短、集中釋放和急單多的特點,工人的工資跟金融危機時相比,沒有相應地變化,他認為,工人工資的提高是復蘇的標志之一。
食品行業出口增幅不大,但仍保持10%左右的增長態勢
在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需萎縮面前,各家企業各有各的痛苦。半年接不到訂單的玩具企業只能靠現在多爭奪點圣誕蛋糕。
服裝鞋帽企業雖然訂單量逐月回升,可國外客商壓價壓得厲害,利潤大幅下滑。食品深加工和機電產品也是東莞外貿出口的重頭,這兩個行業回暖的速度如何?我們再去看一下。
記者:“我身后正在裝車的食品是即將出口到德國的面包糠食品,在東莞食品深加工的基地,茶山、石牌等地,我們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裝車的景象,這里的企業負責人告訴我們,在東莞外貿出口的幾大行業中,食品行列的出口回暖,可能是最快的了。”
東莞市鴻興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偉鴻:“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一個剛性的需求,人還是離不開吃的,所以每年增長會超過20%左右的需求增加,所以對我們這個行業金融危機影響不大。”
徐偉鴻所在的企業,主要加工面包糠、西餐調味品、罐頭食品等出口,半年前,面對在金融危機中陸續受到重挫的制鞋、服裝、電子等企業,徐偉鴻當時的心理壓力非常大,他很擔心食品深加工出口也受到影響,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一直與他合作的客戶,僅僅只在今年初的兩個月減少了20%的訂單,之后的幾個月很快又補了回來。
徐偉鴻:“這是出口馬來西亞的,這是面包糠出口到荷蘭,在德國、美國、英國都有。”
記者:“每個月出口多少?”
徐偉鴻:“在12噸。”
記者:“出口量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徐偉鴻:“增加30%以上。”
徐偉鴻告訴記者,歐美等國家的生活習慣,大多數是購買半成品進行再加工,因此,食品出口的需求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爆發而減少很多。但是,徐偉鴻感到今年生意卻比往年難做。為了節省本錢,歐美的客戶對價格的要求比以前更加挑剔,為購買到價格更便宜的貨源,客戶往往會在中國、日本、韓國的加工企業中來回詢價。徐偉鴻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降低成本,來降低價格。
徐偉鴻:“這是我們生產面包糠的車間,這是電烤爐,以前烤面包要兩個小時,現在通過技術改進,15分鐘就烤出來,通過降低成本讓利給客戶。”
由于食品深加工的成本比去年降低了30%,加上國家對食品的出口退稅提高到15%,使得產品有了更大的讓利空間,一些過去在日本和韓國訂貨的客戶,也到這里來訂貨,使訂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
徐偉鴻:“這是客戶這兩天訂的合同的電子郵件,每天都有客戶來這里詢價。”
記者:“現在訂單訂到什么時候?”
徐偉鴻:“今年底都訂滿了。”
作為東莞市質量協會副會長,徐偉鴻告訴記者,東莞有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有700多家,出口品種以飲料、罐頭、糕點、調味品等深加工產品為主,每年的出口量達到近14000批次。今年以來,整個食品行業出口雖然增幅不大,但是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長態勢。
記者:“在東莞我們了解到,食品和消費品由于是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那這兩類產品目前在外貿出口產品中,訂單比較多,周期也比較長。但是,對于占東莞總外貿出口值71、6%的機電產品來說,形勢就不是這樣樂觀了。”
宏威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范繼良:“從去年3季度開始下跌,到今年一季度最低,二季度開始逐步恢復,到今年3季度恢復到原來的60%到70%。”
范繼良告訴記者,從去年金融危機以來,機械設備的出口下跌了80%,他判斷全面復蘇最快也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外貿專家解讀真假復蘇
在東莞,我們看到,國外訂單和貿易額在回升,不少企業又恢復了忙碌生產,但另一方面,價格下降、利潤下滑,甚至還有一部分訂單轉移到了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
怎么判斷當前的這種情況,是真復蘇,還是假復蘇,我們也采訪了長期研究珠三角出口的外貿專家。
記者:“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廣東省的一些院校的專家學者,就在東莞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這樣一個研究院,這個研究院主要是對東莞的一些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和出口等方面的指導,那么,這次外貿出口出現止跌回暖的現象,這些專家學者怎么看,我們一起去聽聽他們的說法。”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付主任林江:“現在訂單的回暖很可能是前上半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大的第一季度,很多訂單沒有釋放出來,歐美的進口商,那時候不下訂單,更多地使用他們的存貨,當5、6月份存貨用完了,要進貨,所以就集中一段時間把訂單釋放出來。”
長期關注東莞外貿出口的林江教授,這次專門對東莞外貿出口的回暖問題和勞工荒問題進行了調研,他告訴記者,這次外貿出口的回暖具有訂單周期短、集中釋放和急單多的特點。
林江:“為什么急,我就趁這個銷售的旺季,賣出去再說,過了這個時間不知道怎么樣,也就是歐美的進貨商本身也沒有什么把握。”
林江教授告訴記者,東莞訂單普遍回暖是事實,但是只是局部地區和行業的回暖,而且集中在中檔產品的訂單比較多,工人的工資跟金融危機時相比,也沒有相應地變化。他認為,工人工資的提高是復蘇的標志之一。
林江:“工人工資不提高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家對前景還是有保留的,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說它經濟復蘇了,看它連續3個季度,如果是正增長,那就是基本復蘇。”
記者:“你調查來看是連續三個季度的回暖嗎?”
林江:“我調查了5、6、7、8,4個月有回暖,只是4個月中發生,離我們傳統意義的定義還有距離。”
半小時觀察:中國制造如何突圍?
以東莞為代表的中國制造長期以來的制勝秘笈只有一個,那就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之上的低成本,但危機過后,這種優勢不復存在已經初現端倪,泰國、越南在低成本上都有同樣的優勢甚至已經超越了我們,而國內農民工的價錢水漲創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突圍始終是東莞這樣的中國制造必須面對的重大命題。
對出口加工企業來說,真正考驗它們生存能力的不僅僅是眼前能爭到多少訂單,還得看未來能否迅速適應新的外需環境,只有用新的產業模式、貿易模式化解由此帶來的風險,才能在全球經濟反彈中把握更多的機會。
每一次危機都會毀掉一些東西,同時也會創造一些東西。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了亞洲四小龍的制造業,從而給中國制造的崛起騰出了許多發展空間。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讓中國制造站在了十字路口,希望我們能夠回答歷史的拷問。了解完東莞的出口情況之后,明天我們將帶您去長三角的出口基地,被稱為中國皮都的溫州水頭鎮看看,了解那里的中國制造在金融危機一年中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