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雙喜的昨天今天明天
中國鞋網9月21日訊 在祖國60華誕之際,人們為之心潮澎湃。共同走過的歲月中,許多記憶的背后不僅僅是個體的經歷,更是對共和國發展、強盛的見證。
而已有50年歷史的“紅雙喜”,這個上海的老,則承載著中國體育和體育產業的“雙重記憶”。
和“金牌之師”共創輝煌
“看著陳燮霞把杠鈴高高舉過頭頂,那時我激動得無以言表。”說起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所奪取的第一金,上海紅雙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勇武至今仍驕傲不已。
這份激動和驕傲,因中華民族圓了百年夢想,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因中國體育的更加輝煌,也因作為北京奧運會舉重器材供應商,“紅雙喜”這個民族企業能為國家所貢獻的鼎力支持。
比起舉重,人們一提起“紅雙喜”,更容易想到的是“國球”、中國乒乓球的強大和輝煌。為中國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的是男乒選手容國團,正是他在凱旋后向周總理提出,如果在我國舉行的世乒賽,能用我國自己生產的比賽器材,該有多好啊!于是,在國慶十周年之前,上海乒乓球廠完成了這項光榮的任務,周總理親自命名“紅雙喜”。1961年,當中國第一次舉辦世界大賽即第26屆世乒賽時,“紅雙喜”代表著中國體育器材首次登臺亮相。
在其50年的記憶里,烙印著中國乒乓球這一“金牌之師”持續輝煌背后的點點滴滴。“像王勵勤,因力量大,所以他的球拍海綿相對較硬;而馬琳的技術要求令他有極其細膩的手感,這也是促使我們為其專門立項,研發出天極的關鍵……這些國手們會時不時的告訴我們,他們希望做出哪些改變。”“紅雙喜”研發中心的楊工娓娓道來。天極的出現,正是11分制下,中國隊“強化控制、減少失誤”這個大背景下的產物。
“紅雙喜”所見證的,不僅僅是中國乒乓球在一次又一次的主動創新中保持領先,還有他們如何克服外界為抑制其強大所帶來的種種困難。
北京奧運會后,“無機膠水時代”的到來,一度給中國乒球和“紅雙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楊工透露,“奧運會后國際乒聯宣布,VOC(有機膠水)的標準要小于5,當時真是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但經過三個月的攻關,橫濱世錦賽上,中國隊手持“紅雙喜”,再次囊括全部冠軍。
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歲月
“我們和國際乒聯剛簽訂了一個新的五年合同,那個數字之大,是我從未簽過的。”黃勇武說。
說話間,他想起了1992年春節前的那個下午。那天,時任國際乒聯主席的徐寅生在國際乒聯執委會的會議間歇,給他打來了國際長途電話。徐寅生告訴他,國際乒聯正在向國際奧委會推薦巴塞羅那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的指定器材,希望“紅雙喜”能作為著名的中國體育品牌,進入奧運會。
這對于“紅雙喜”,對于中國體育,當然是個絕好的機會。而且成功的幾率極大,只要能及時匯出所需的20萬美元贊助費。錢,也不是問題,這筆贊助費大約只是“紅雙喜”當年利潤的四分之一。興奮的黃勇武馬上向上級匯報并上交相關報告。可是,由于當時實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十幾個公章還沒蓋完,申請截止期限已經過了。“如果體制改革再快一點,企業自主權放得再早一點,我們進軍奧運會的時間,可以提早8年。”黃勇武至今仍有些遺憾的說道。
90年代初,“紅雙喜”簽下了第一個品牌代言人、郭躍華。不過,那個時候,品牌不能直接給明星代言費,“我們只好通過一個香港的代理商來進行中轉,非常麻煩。”黃勇武笑著說道,如今其名下已有諸多的明星,這在當初是不可想象的。
自品牌誕生起至今,“紅雙喜”已和共和國一同走過了50年。一路走來,他們不僅見證了中國體育的蓬勃發展,也在親身感受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中,與之一同成長、壯大。
生命力源于不斷創新
國力強盛,經濟快速穩步發展,持續不斷的創新力不可或缺。對于有著50年歷史的“紅雙喜”來說,同樣如此。
黃勇武向記者透露,“紅雙喜”現正在研發一種新球。其中的奧秘,是為了讓觀眾們可以更看得懂,比賽中,為什么有的球會“死得不明不白”。“這種球,可以讓觀眾看清其旋轉。而且,我們還希望能研發出一種儀器,就像網球賽場旁的那個測速器一樣,能測出運動員所打出的這個球一分鐘到底是多少轉。”他說。
這種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40毫米大球、彩虹球臺等產品上,同時也“隱藏”于其背后的每一個細節。在位于上海市西郊的紅雙喜廠內,陶廠長驕傲的對記者說:“廠里大部分機器,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像那臺在50年代發明的分檔機,能夠將每個乒乓球按0.001克的差別迅速篩選出來,看似簡單,卻充滿“中國工人的智慧”。
因其創新而帶來的生命力,讓“紅雙喜”占據著乒乓球世界中的主導地位,成為這項運動的標準領先者。但他們并不滿足于此,力爭開拓更多新的領域。譬如,“紅雙喜”已決定明年推出該品牌的服裝和鞋包。這其中,在2007年11月收購其57.5%股份的李寧公司,給了其強有力的支持。
明年的首屆青年奧運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指定的乒乓球器材供應商,在國際大賽舞臺上頻頻亮相的“紅雙喜”,所將繼續見證的,不僅僅是中國體育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