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海外收購要降點溫
中國鞋網09月04日訊 有錢了有錢了,我不知道怎么花,我左手一個諾基亞,右手摩托羅拉。”還記得這個風靡一時的彩針嗎?如今,有了錢的中國人,已經不滿足于擁有產品,而轉向了品牌收購。從悍馬到皮爾卡丹,有了錢的中園人正夢想著持有更多的世界性知名品牌。
前一趟,12家溫企組團赴意大利馬爾凱大區,與包括GEOX ANCONA FILOryRANO等50個意大利鞋服品牌就收購、合作等事宜進行接洽;后一腳,溫企9月份將再次組團到歐洲(意大利2外的國家)進行品牌考察。另據消息稱,泉州12家企業、中國服裝協會也分別組團前往意大利、英國考察。特步總裁丁水波日前透露其國外品牌收購計劃,業界紛紛猜測可能是首寶、迪亞多納或其他一些知名的戶外品牌;安踏稱目前已有國際品牌進入自己的視線多家中國企業正合空欲動,以期從收購國際性品牌中,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然而,就像阿甘所說,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得到什么。對于那些正在躍躍欲試的國內企業來說,收購國外品牌,并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應該當心餡餅成了陷比你真的需要買國外品牌嗎?
你真的需要買國外品牌嗎?
通過最近幾起鞋服品牌收購事件,我們不難發現,活躍在國際收購市場的基本是外銷型企業、代理制貿易公司。如威海迪尚集團,這個國內最大的服裝出口企業,出資630萬美元收購巴黎”HAVERY”品牌迪尚的目的是以此為契機,進軍巴黎時裝中檔幣場,利用法國公司的品牌優勢和迪尚集團的生產優勢,進一步把品牌做大做強。
對外銷型企業和代理轉型公司而言,通過購買國外品牌達到轉型提升目的,不失為一個好辦祛,畢竟自有品牌的培育期會相對較長。但對于多數國內企來說,購買國外品牌需要明確目的,以免 “吃不了兜著走”。百麗收購FILA,當時雄心勃勃,但現在來看,效果也一般,難以發揮大效力。而李寧近幾年的頻頻出手卻只集中在國內企業,如前年 收購紅雙喜,今年收購凱勝品牌羽毛球拍、運動服裝及運動配件等業務,不僅達到了多品牌運作的目的,還進一步樹立了專業運動的形象。可見,要收購不一定只沖著國外品牌。
如果有鞋企心里癢癢了,想對其他品牌進行抄底或者收購,不妨多問自己幾個本源性問題:我是嫌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買了之后你吃得下嗎?
如果只是單純想收購一個品牌,只需考慮品牌的影響力、品牌背后的核心技術和營銷網絡及的增值溢價能力。但如果要考慮長期性盈利,就比較復雜:不僅要研究收購品牌后經營的可行性,還要理性考察自身的經營能力。
買了之后你吃得下嗎?
但現實是,很少有品牌愿意將自己全盤出售,如皮爾卡丹此次出售的R是一個商標,并且只是成衣及飾品的中國生產許可證,沒有涉及其背后的歷史積淀和設計能力。這種委曲求全的分類購買如果處理不好對品牌極其不利,如藍貓的銷聲匿跡。
另外,品牌最有價值的是它的歷史文化和設計。雖然品牌所有權可以短時間里帶來商業利潤,但長期看來,脫離了其歷史的設計,會對品牌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像鞋服這類特殊的消費品。而中國目前的環境能否提供和承接類似皮爾卡丹這種國際品牌的發展沃土和歷史積淀?
其次,品牌是企業文化、管理價值取向和顧客認知程度的充分融合。世界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認為,購買高端技術、高瑞品牌、世界性的主流分銷渠道,對獲取利潤十分有效,但對創造屬于企業自身獨特品牌文化并無幫助。品牌買過來之后,如何與公司的價值取向進行磨合,創建獨特的品牌文化,是企業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
最后,花錢買品牌是獲取更大的利潤,然而,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實力去等待?浮躁和投機取巧被郎威平認為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其表現是短視、急功近利。大家都明白“樹木長得過快,材質不夠堅硬”,對于全球性品牌來說,追求短期利益更容易傷害產品品質。但對于資產不夠雄厚的民營企業來說,有幾個老板能夠在漫長的黑暗中等待黎明的到來?
馬丁路德金在抨擊越戰時說:在這個場合,懦弱者會問“它安全嗎?”自私者會間“它有利嗎?”空虛者問“它好玩嗎廣,但是有道德的人會問“那是正確的嗎?”當前雖然是抄底的好時機,直接購買國際品牌不失為快捷的擴張之道,然而站在巨人的肩頭也有被大風吹落的風險。理院者會問;“那是合適的嗎?“
- 上一篇:“中國女鞋之都”的突圍之路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