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皮革之都的變局
中國鞋網09月04日訊 車行水頭,一路看到的都是掛在路邊護欄上的一張張黑色皮革。
去年,本報記者探訪溫州平陽縣水頭鎮。“成本漲價、匯率提高、訂單萎縮、產品低級”這些成了金融危機初期,水頭鎮皮革企業頭上懸著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一年過去了,那把劍還在嗎?那么多“臭皮匠”想出什么聰明點子來了?近日記者再次探訪“中國皮都”。
A.這一年,不堪回首
“這一年,不好過。”水頭商會會長陳欽雄在辦公室里泡了壺功夫茶,搖了搖頭。水頭的豬皮革生意,國內市場主要在廣東。在東莞,就有200多家平陽水頭的皮革企業開了辦事處。但是這一年,就數這批商人日子不好過。
金融危機以來,東莞倒閉了數百家企業,牽連到平陽水頭商人的貨款損失達到3000多萬元。一些靠房屋抵押貸款進行皮革貿易的個體戶有的一下子賠進去200萬元,幾乎傾家蕩產。
出口的情況也很糟。以前水頭皮革主要出口是西歐的制鞋企業,那里正是金融風暴的中心,這些企業也撐不下去了,紛紛倒閉。陳欽雄自己是溫州僑信皮革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產品幾乎都是出口,以前一年能做2億元產值很輕松,而現在只有一半左右。“我的一個意大利老朋友,以前一年給我的訂單有一千萬元人民幣,現在只有幾百萬了。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天天保佑他們能平安。”
美元貶值,也是去年很難過的一關。以出口阿根廷為例,從談判到產品到達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而這3個月內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了。如果在美元兌換人民幣1∶7.2的時候簽了一個100萬美元的單子,幾個月后匯率變成了1∶6.8,那么企業在這次交易中至少損失了40萬人民幣。沒得賺,甚至還要賠。
B.專家出三招只有一招靈
去年,針對水頭皮革企業遇到的困境,有些專家學者提出了三招:內提高,走出去,資金轉投。一年過去了,這三招靈不靈?
“到外地辦企業,的確那里的土地便宜。我們這里要60萬元一畝,整個手續辦好得要70萬元。可宿遷那邊全部辦好才1萬元一畝。差距太大了。還有人工。無論是正常工資還是加班工資都是我們這里高,那邊便宜。”陳欽雄不無羨慕地說。
就是那么好的條件,也有很多企業最后賠本。“很簡單,水頭這里每年買進豬皮有幾百萬張,已經形成了市場。而外地的話,就你一家企業,形不成氣候。沒有上下游企業,你什么都得自己買,自己做,生產成本要高多了。還有,當地工人的習慣和我們這里不一樣。我們這里讓工人加班,給他加班費,他干。而他們那里,你給他加班費,他都不愿意干。這老外的訂單,晚了一天,罰都罰死啊!”董希國說,他有很多朋友就是這樣被折騰得失敗而歸的。
當然,也有皮革老板走資金轉投的路子。把企業變賣了幾百萬,資金投到山西買煤礦。據了解,山西省60%的中小煤礦經營權在溫州人手里,其2000萬噸/年的煤炭產量占山西煤炭年總產量的4.5%,這些礦主中有三成以上是水頭鎮人。
不巧的是,去年金融危機也危及煤礦。大量的煤開始積壓,那些煤老板暗暗叫苦。
三招中唯有最后一招——內提高。這和大部分水頭皮革企業想到一塊去了。走這條路,雖不說活得有多滋潤,但起碼都還有賺頭。
- 上一篇:海西首座大型鞋材專業市場落戶莆田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