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皮革成培育對象 創牌計劃提上日程
中國鞋網09月03日訊 在2008年全省僅有的兩個浙江區域名牌中,海寧“馬橋經編”榜上有名。今年上半年,馬橋經編浙江區域名牌授權使用單位公布,10家企業開始享用“馬橋經編”浙江區域名牌。
如今,這些授牌企業嘗到了名牌的甜頭,1至7月,10家授牌企業中,除兩家企業因搬遷廠房利潤出現負增長外,其余8家企業的利潤均出現了飛速增長勢頭,有3家企業的利潤總額增幅甚至超過500%。受此影響,全市塊狀產業紛紛把“創牌計劃”提上日程,海寧皮革、馬橋經編、濮院毛衫、海鹽標準件、嘉善木業……嘉興塊狀產業積極抱團,尋求品牌“突圍”。記者從市質監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初步確立12個區域名牌培育對象。
38個塊狀產業
尋求提升突破口
從“馬橋經編”到“海寧皮革”再至“濮院毛衫”,渴望駛上區域名牌“快車道”的企業不在少數。
位于海寧皮革城的海寧貝朗皮具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陳東明給記者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公司柜臺上一件標價為988元的皮包,出售時一般要打六折,如果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同樣的皮包,至少要標價1988元,還不能打折。陳東明說,“但單個企業去創牌,風險太大,皮革城企業抱團共創一個‘海寧皮革’區域名牌,投入少見效快,是個不錯的選擇。”
海寧中國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有法深切地體會到海寧皮革城內各企業的創牌熱情,他告訴記者,每個企業都在積極努力,幫助“海寧皮革”創建浙江區域名牌。“尤其是中小企業,創牌的積極性很高,一旦創牌成功,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很大。”
據統計,目前,全市五縣(市)兩區共擁有塊狀經濟38個(以工業總產值5億元為統計起點),2008年完成銷售收入2395.2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4.3%;吸納從業人員91.89萬人,成為我市工業增長的主貢獻和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但目前塊狀經濟呈現出產業層次低下、創新能力不強、轉型升級緩慢等問題。而區域名牌的創建則是加快推進我市塊狀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提升的突破口。
記者在濮院毛衫城采訪時發現,濮院毛衫產業始于1976年,經過30年來的發展壯大,已逐漸成為全國毛衫市場的“領頭羊”。這一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去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存在的缺陷越發明顯。“企業很多,但缺少龍頭;牌子很多,但缺少名牌;產業規模很大,但產品附加值不高。”濮院羊毛衫市場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錢偉國說,“各個毛衫企業需要一個共同的名牌來改變這個不足。”而創建“濮院毛衫”這樣的區域名牌,無疑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創牌路徑。
12個區域名牌
助塊狀產業抱團突圍
“一張區域名牌,體現了一個產業的產品質量和聲譽,對地方經濟發展能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海寧市委常委、副市長趙莫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海寧的塊狀經濟發達,但每一個企業的實力還不能與大企業抗衡,如何將每個企業力量整合起來,成為海寧塊狀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
為此,海寧市質監部門在去年爭創省級區域名牌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名牌戰略。今年,海寧市又把“海寧皮革”浙江區域名牌創建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成立了由市長領導的“海寧皮革”創建浙江區域名牌領導小組,協調各部門,合力開展區域名牌創建工作。
與海寧市一樣,今年上半年,桐鄉市質監局、濮院毛衫產業園區管委會、濮院毛衫商會,組織力量對濮院毛衫產業進行了調查摸底,摸清了該區域內毛衫企業數量、規模等情況,并針對濮院毛衫產業現狀,制定《桐鄉市濮院毛衫塊狀產業提升及區域名牌培育創建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區域名牌創建的指導思想,確保“濮院毛衫”區域名牌創建工作有序開展。
在已經編制的《2008―2010年浙江區域名牌培育規劃》中,我市已確立了12個區域名牌培育對象,并提出了明確的措施,進一步加強對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的指導,加強塊狀產業區域品牌建設的組織、協調。
市質監局局長李初排告訴記者,針對目前塊狀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和面臨的問題,市質監局將以培育區域名牌為抓手,以制定實施產品標準為重點,促進我市塊狀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只有這樣,我市塊狀產業內的大量中小企業才有可能凝聚成一個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抱團突圍,實現提升。”
- 上一篇:知名皮化企業參展火爆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