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打響東北市場攻擊戰
中國鞋網09月01日訊 金融危機以來,“南資北移”的勢頭日益上升,原本無人問津的東北,尤其是吉林、黑龍江等省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很多南方的鞋企都紛紛投入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陣營中, 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步覆蓋東北市場。東北市場或將企業們的聯合出擊下,獲得迅速成長的動力。
鞋企北上淘金正當時
中國傳統的四大鞋業基地,福建晉江、浙東溫州、廣東東莞以及四川成都,除成都位處于西南部外 ,另外三個均處于沿海,盡管沿海擁有更成熟的鞋業發展鏈條,然而近年來,土地、資源等變得日益金貴,企業間的資源爭奪戰極為火爆,相較之下,東北市場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就顯得非常有吸引力。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使得東北具有資源與政策的雙重優勢,東北也就成了鞋企的”淘金地“。各路淘金隊伍紛紛北上,搶占地盤。
一 溫商打造北方國際鞋城
精明的溫商很早就洞察到東北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很早以前就把發展的觸角伸進了東北。溫商不愧是財大氣粗,一出手就與眾不同,聲勢浩大。不久前,長春市溫州商會聯合浙江財團投資21億元在哈爾濱市松北區打造”東北亞浙商總部基地”項目。今天,由溫商周建云投資的沈陽國際鞋城也開始進入試營業階段。
二 成都鞋企“打包”入東北
為引導廣大成都鞋企拓展省外市場,成都政府煞費苦心積極引導,進行了一系列的營銷推廣活動,號召成都鞋企以中國女鞋之都的名義進軍東北等鞋業內銷市場。成都鞋企”打包“共進的營銷方式成效卓著,成都女鞋很快就已與東北不少商場達成了進駐協議,女鞋專賣店也迅速在東北拓展開來,在東北掀起了一波爭穿成都造女鞋的時尚風。
三 東北成廣東外銷轉內銷的中轉戰
廣州外貿鞋企眾多,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傷頗重,鞋企們紛紛將解決之方寄托于外銷轉內銷。中國沿海消費能力強,但是市場已漸飽和,在飽和的基礎上迅速開拓難度可想可知,廣東不少鞋企選擇了將發展主陣地遷移到消費能力,日趨上升的東北。為表明鞋企開拓東北市場的決心,廣東一鞋企選擇將總部移師沈陽,開創了行業先例。
鞋企們在危機之下,緊扣地區發展趨勢 ,趁勢開拓東北這一新興市場,勝負未可定,但是鞋企的聯合出擊,定能加快鞋業在東北的發展速度。
鞋企打響東北市場攻擊戰
“南方人一雙鞋子就可以過一年,北方人一年卻需要6雙鞋,因為季節分明。”可見東北地區的市場發展空間是相當大 的,但是由于發展時間還不夠長,鞋業的相關設施建設尚未完成,鞋業市場的規范整合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再加上南方鞋企初入異境,對當地審美觀的把握以及需求的認識還有提高,鞋企的東北開拓戰困難重重,將是一場艱難的攻擊戰。鞋企的這場仗要怎么打,筆者提出幾點意見:
一 選好攻擊的匕首
“攻敵必用利刃”,用到鞋業上也是可行的。鞋企能否成功進擊新市場,匕首的利鈍是關鍵 。匕首的類型很多,有
刀有劍有斧,筆者認為以為劍有點過長地,斧有點地過重, 鞋企進攻短刀最合適。那什么東西可以成為你進攻的短刀?像匹克選擇了足球,通過直接贊助遼寧宏遠 、中邦拓展東北市場,特步選擇了演唱會,通地貫名贊助演唱會的方式來擴展鞋企在東北的影響力。良好的匕首往往能迅速打開發展的缺口。
二 選好進攻方式
攻擊的方式亦是多樣化,可以光時正大地與對手展開搏斗,直接攻城略地,也可以打游擊戰,先在小區域發展,然后 一點點地擴張實力。放眼鞋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力強勁的鞋企選擇了單打獨斗,以建設專賣店和入駐大型商場為主導擴展方式,迅速地占領主要商業圈,而實力稍弱的企業更樂意大家共同攜手打天下,這種方式的好處便是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和影響力,為自己在爭奪當中保留一杯 ,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聯手行動如果目標不一致,定位不清晰,就極容易導致集體戰線的崩潰。鞋企應根據自身的狀況,量體裁衣。
三 思考克敵后的經營策略
進入一個商圈本身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的是如何在這個商圈里存活下來。品牌向來以全民化、國際化著稱,面向全體民眾提供一樣的產品,這有方便的一面,鞋企可以實現高速運轉,但不利的一面也很突出,即企業無法依據地區的實際需求,提供符合當地人審美觀的鞋品。鞋企在進入商圈之后,推行本土化是一 個必經的步驟。鞋企應從產品、店鋪陳列及服務各方面全力打造。
國家大力推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針,東北經濟全面提速,東北市場的優勢將會越來越突出,鞋企們趁勢發起攻勢乃是大勢所趨。盡管眼下的攻擊戰不是很好打,結局也不是很明朗,但是只有趁勢把握才能迅速開啟新興市場的大門。(文章來源:中國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