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霸力”倒臺的幕后推手?
【中國鞋網】名噪一時的中國鞋王“霸力集團”倒了,赫赫有名的王躍進也像人間蒸發一般躲到澳洲。一切都來得那么突然,那么讓人難以置信。好端端的“霸力”怎么說沒就沒了呢?一時間各類“解剖”文章連篇累牘,各色人等爭相“把脈”:說跨行業經營“虧死”的有之;說欠銀行貸款和高利貸太多“嚇死”的有之;還有說是落后的家族式管理“害死”了“霸力”……有道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為一個“失敗”的企業,作為反面典型,“霸力”肯定有許多值得解讀和剖析的。畢竟它曾是浙江省第一家皮鞋企業集團,1993年曾與“康奈”一起戴上“中國鞋王”桂冠。
民企老板“出逃”鬧劇接連上演 “霸力”倒掉、王躍進出走之前,溫州和浙江早有多個老板逃之夭夭。老板們出逃“套路”都差不多,只是“細節”不同而已——2008年10月,紹興最大的印染企業——江龍控股集團董事長陶壽龍在拖欠供貨商貨款2億元后攜妻“出走”。今年4月,投資宿遷的浙江國泰集團法人毛偉國,在拖欠銀行和民間借款2個多億后,父女逃到國外。8月13日,永隆實業董事局主席、紹興人孫利永,在欠下19家銀行9億多元的貸款后,也攜妻遠遁美國。 與以上這些“巨頭”相比,王躍進和他的“霸力”只能算是“小弟弟”。
“末路英雄”們“敗走麥城”之時沒有誰是“凈身出戶”的,都欠了一屁股債。回天乏術的王躍進們不得不使出第“36計”——走為上。其情其景,凄凄慘慘戚戚!當年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數十萬大兵唯“楚”是瞻,比今天任一個民營企業家都要“牛逼”百倍,最后卻因決策失誤、執行不力(鴻門宴錯失殺劉邦機會)而慘敗垓下。在痛別虞姬、殺出重圍之后,項羽本可以“過江東”重整旗鼓再戰,但他終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于安徽和縣烏江。今日王躍進之類曾經威風八面的企業家們,在債務纏身、翻盤無望之際,似乎比頂羽“聰明”多了——護照早有了,全家早移民了,錢早也匯到海外了。飛機一旦升空,人生重新開始,在異國他鄉照樣逍遙自在、“吃香喝辣”。但這終究不是什么“光榮”的事。賴昌星在加拿大“賴”了近10年,最近聽說還要回國。
“狂熱”崇拜導致銀行“集體失手”
有一個怪象很值得玩味,各大銀行把成麻袋的鈔票放給“王逃逃”、“毛逃逃”們,銀行為什么會如此慷慨、放心?怎么就沒想到將來可能會打水漂呢?
其實銀行老總并不都是“弱智”,錢誰想使就使得到,他們當初多半“事出有因”,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國家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有政策明確支持的,國有各大銀行當然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再說了,國有、商業銀行也要生存,那么多的錢不能老放在保險柜里,要拿出來投資、要賺取利潤。另外,急需產業擴張的大小老板們當然也會變著法兒去去與銀行“套近乎”,以求貸款順利。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聲名顯赫的行業“大腕”便成了銀行的寵兒。“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經濟學中常說的“馬太效應”在這時表現得最為明顯:企業越有名、老板越有影響力,抓到的貸款也最多。
“王逃逃”們事業如日中天之時,誰會想到他的企業將來會垮臺、他會裝孬溜掉呢?老板辦公室里那些“功勛”、是“龍頭”、“重合同守信用”牌匾,可都是政府、協會頒給的,你能不信人家實力和德行嗎?半月前黨報不是還刊了整版介紹“某逃逃”光輝事跡的上萬字通訊嗎?前幾天“某逃逃”還在電視上放言“三年內企業要成為中國500強”呢。 “逃逃”們豪氣干云的瀟灑豐姿早讓銀行老總們心花怒放、“心馳神往”,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哪還有心思去審察“明星企業”的材料真偽?說不定,這顆“明星”此時早已饑腸轆轆、吃了這頓沒下頓了。
決策草率,多元化成“無底洞”
“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里。”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的話。他的意思是,如果將財富投資到同一個地方,必然會引起相應的風險增加,一旦失誤,一定會損失慘重;但要是投資太分散了,必然會減少利潤空間,增加管理成本。但是老板們往往只記住了托賓說的前半句,忘了后半句。商人都有逐利本性,只要聽說哪個地方、哪個行業有錢賺,“頭發都是空心”的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地趨之若鶩。
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包括他們親友的文化水平(王躍進小學文化)并不高,政治視野、全局觀念、決策能力,能達到李嘉誠、曾憲梓那樣的有幾個?像張朝陽、丁磊、馬云那樣學者型、大師級企業家更是鳳毛麟角。民營企業還遠未走出家族式管理,核心大權還是“姑舅”們執掌——“外人”坐上民企CEO交椅的寥寥無幾?一般民企重大決策,基本上就是大老板一句話敲定,并不像三峽建大壩,是經歷了數十年的專家論證才拍板的。董事長的“高智商”,早被事實驗證,沒有誰會懷疑。
另一方面,恭維話聽多了,也常會使一些“拍腦袋”型的老板做起事來飄飄欲仙、忘乎所以,跳進了泥坑還以為是在撈金。
目前,全國各省市縣都有招商局(辦),都在拼命招商,都想借“外資”來拉動本地的JDP。只要你外地老板愿意來我這投資,要什么條件我都給,你就是能“點石成金”的神。在一片歡呼、頌揚聲中,這些企業家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中國的比爾·蓋茨,自己的企業將與中國石化、中國移動比肩了。數億的貸款在手,客觀上也助長了民企老板私欲急劇膨脹,“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也不管自己熟悉不熟悉這個行業、新產業在經營上有哪些“明規則”和“潛規則”。企業產業多元化在老板一揮手之間,宣告落棰。
結果攤子愈鋪愈大,戰線越來越長,專業人才、科學管理根本做不到。瞬息萬變的市場,就憑他那點“小學文化”如何掌控得了?如此盲人騎瞎馬,新上馬的產業最終成了“無底洞”、“吞錢獸”。到這時,銀行才發現事情不妙,再也不愿意續貸。銀行斷供,企業立馬斷炊。眼見折騰不下去了,本來個人素質、做人品德都不敢恭維的個別老板,哪還管什么黨紀國法,毫不猶豫的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霸力”們的倒臺,給國家和眾多合作伙伴帶來重大損失,給社會帶來如此大的惡劣影響,撇開老板自身能力、素質和全球金融危機這兩個因素,地方政府的好大喜功、拔苗助長,各家銀行的盲目跟風、前松后緊,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市場經濟社會,也許政府根本不能、也不該過多的參與民營企業管理,但是作為企業的國有、民營各大銀行,在與民企合作時監督不力、失察嚴重,這枚苦果恐怕只有你自己來吞了。
- 上一篇:鞋業品牌的終端之戰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