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皮革等產業雙轉移,仍要堅定不移
中國鞋網8月18日訊“市領導要親自帶隊,到各地去幫企業招工。”昨日上午的黨政班子聯席會議上,劉志庚對應汪洋的講話精神,要求全市全力落實,“撲下身子去解決轉型問題”。同時他也強調,要克服產業轉移給鎮村集體收入帶來的困難和影響,著眼長遠,減少低素質勞動力,提高人均占有資源水平,引進高端產業和高端人才,提高城市人口素質。
產業轉型:
結構調整力度不減
劉志庚說,全市上下要深刻認識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一個充滿艱難陣痛和利益調整的過程。
“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方向不變、目標不降、步子不停、力度不減,才能打造東莞的產業競爭新優勢。”
對于當前遇到的轉型難題,他說,可以考慮召開一次關于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優質項目推進的現場辦公會,對目前全市產業結構調整項目進行篩選,選擇出一批重點優質項目,由市幾套班子領導、各職能部門和相關的鎮街現場辦公,重點解決這些優質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困難。“明天就開現場會。”
招商引資:
重點引進造車造船項目
劉志庚稱,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尤其是要充分籌備好最近赴歐洲和臺灣的招商活動。
東莞要重點引進一批汽車、造船等重化項目,推動東莞產業適度重型化;重點引進培育LED路燈、OLED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一批新興產業,增強東莞產業的后續發展能力。充分利用東莞的產業配套優勢,重點引進一批像華為這樣的國內外龍頭企業和行業細分前三名企業。
推進“雙轉移”:
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序轉移
雖然東莞受金融危機沖擊很大,但劉志庚表示,推進“雙轉移”仍要堅定不移。他說,要加快東莞(韶關)、東莞(惠州)兩個市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和7個鎮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整合優化,引導一些競爭力較差的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等企業或生產環節有序轉移,提升城市資源環境人口承載力。
此外,東莞要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力度,努力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與人力資源配置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
招工解困:
領導出馬幫企業招普工
劉志庚稱,當前有不少企業反映招工困難,技工不缺,缺的是普工。訂單增加令人高興,勞動力不足又讓人憂慮。
“市領導要親自帶隊到外地去幫企業招點工人。”劉志庚說,可以到對口幫扶的韶關、河池去招人,此外,東莞有一些干部在外地任市長、縣委書記和縣長,也可以考慮支持他們一下,把其所在地作為重點招工地,有多少是多少。
汪洋調研東莞后感觸良多 妙語連珠:
看到了曙光 但天還沒有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8月12日到東莞調研,對東莞的產業結構調整作了許多精辟的評價,并提出了新要求。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在昨日上午召開的市黨政班子聯席會議上傳達了汪洋講話精神,要求全市以行動加以落實。
不堅持雙轉移 城市素質永遠在低端循環
“盡管壓力比較大,盡管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會暫時影響鎮、村集體和農民收入,但我們也要堅定地走下去。”
“不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將來可能也會有增長,但城市的素質永遠都在低端循環。因為道不同不相謀,你低端人口多了,那高端人口就必然不進來,如果你城市素質比較高,研發人員就會在這扎根。”
汪洋要求東莞繼續推進雙轉移。他認為,雙轉移對于東莞來講,意義遠遠不止產業升級這么簡單。只有堅持推進雙轉移,處于廣州和深圳之間的東莞將來才能真正上檔次。隨之,城市素質提高了,營商環境好了,高端人才才會進來。
大朗已經被產業結構所調整
8月12日,汪洋在東莞調研的第一站是大朗。他對該鎮的發展思路予以了肯定。汪洋去年也曾去過大朗,“如果今天不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的論斷,就是當時提出的。
“‘堅持引進、淘汰、轉移、轉型和升級有機結合,穩中求進,進退有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這幾句話比較符合實際,說明你們動了腦筋,不是秀才寫的。”
“現在看來(大朗)已經被產業結構所調整了。”
天還沒亮,太陽更沒有出來
汪洋調研了厚街寮廈村的“退二進三”情況。汪洋說,東莞的技術改造投資增加了61.2%,這說明企業轉型升級、自主創新的愿望強烈。
(厚街取得了很好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曙光。”
“但是,現在也僅僅是看到了曙光,天還沒亮,更沒有出太陽,大家還需要繼續努力。”
- 上一篇:首屆“皮界10萬讀者評品牌”活動結束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