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皮革業迅速瓦解 遠走他鄉
【中國鞋網】10年前,是整個深圳制革業的黃金時代,光深圳坪地的橫嶺工業區就聚集著二十多家制革企業,其中包括有號稱“亞洲皮王”的聯發公司屬下的利達制革廠。當時,一個小型制革廠一天就可出貨一二萬尺,而大廠就更多,比如聯發公司,高峰時期每天可以生產10萬尺以上的牛皮。而現在的橫嶺工業區已經見不到制革廠了,只有零星的涂飾廠還在偶爾生產,生產異常蕭條。導致這一局面的真正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導向——深圳市政府鼓勵發展環保的高效產業,而對以制革為龍頭的污染行業下達了“逐客令”。所以,在短短的幾年內,深圳制革業迅速瓦解,搬的搬、關的關、查封的查封。這固然是大勢所趨,但處于上游的制革企業瓦解對深圳皮革產業影響如何呢?
產業鏈斷裂帶來的連鎖反應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具備完整的產業鏈,一旦產業鏈破壞,就勢必造成整個行業的連鎖反應。
深圳皮革業是整個中國皮革行業的先驅,早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作為第一個經濟特區首先引進外資,鼓勵建廠。當時對于土地的管理相當寬松。據悉,只要你建廠,你就對占有的土地擁有使用權,不收取任何費用。所以,當時許多來深圳創業的臺灣人和香港人基本上都是從幾十萬或幾萬元起家的。就在這個時候,深圳的皮革企業開始興起,皮鞋廠、手袋廠、皮帶廠、皮衣廠、制革廠、扣飾廠等等廠家紛紛涌現出來,雖然都是作坊式企業,但是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隨著行業的迅速發展,皮革業和服裝行業逐漸成為了深圳出口創匯的主要行業。但好景不長,隨著深圳經濟在全國的地位不斷上升,世界先進的電子行業巨頭開始入住深圳,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深圳經濟的支柱產業。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為基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適應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服務業是深圳的三大支柱產業,而傳統的皮革行業已經不再是深圳的主要行業,逐漸被深圳市政府“拋棄”。
2006年,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廣東省政府和省人大調研組所作的《深圳市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匯報》中,龍崗河、坪山河流域內制革廠作為深圳市環境處理的難點問題被提出,并很快做出了對制革廠實行合同到期關閉和發現問題強制關閉的政策。橫嶺工業區的制革廠也就是在這之后迅速消失了。
制革廠的關閉給深圳皮革業帶來了連鎖反應,失去了上游供應鏈,企業開始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拿鞋廠來說,最早的“鞋王”哈森在鼎盛時期搬到了昆山,康莉搬到南海,星期六搬到佛山,宏凱搬到惠州,耀群在惠州開新廠等等。這雖然不完全是產業鏈斷裂直接造成的,但也間接說明了深圳皮革行業的生存空間正在縮小。這期間,雖然有深圳皮革行業龍頭企業百麗在香港成功上市、百麗新工業園落成、溫家寶考察深圳迪桑娜皮具廠等大事件發生,但“獨木難成林”,深圳的皮革企業縮減了50%左右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位在深圳創業十余年的皮衣老板對筆者透露,可能不久他就要搬到浙江落戶了。問其原因,他表示:“說實話,我對深圳是有感情的,但是現在的深圳已經不太適合皮衣行業的發展了,尤其是皮衣貼牌。浙江海寧的皮衣產業鏈和加工技術已經非常完善,而且價格也相對便宜,大部分外單已經轉移到了浙江。”
政府的支持很重要
深圳市政府應該支持深圳皮革行業的原因:一、把皮革行業“一刀切”地劃為污染行業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在皮革行業內,除了制革業確實存在一定污染外,其他行業鏈基本上不存在污染。
二、深圳皮革行業是深圳的“八大傳統行業”之一,為深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政府應該給予這些“元老”更人性的“待遇”。
三、深圳的皮革行業雖然是密集型產業,但是,深圳的皮革業卻在全國皮革行業內處于高端行列,尤其是品牌建設方面卓有成效。如,龍浩的SKAP、爵根仕;百麗旗下的百麗、斯加圖、真美詩、他她、天美意、百思圖、BATA等等;日月星的COBO;還有迪桑娜、蜜絲羅妮等等都是成功的深圳品牌。
四、皮革行業能為深圳消化相當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從而減少社會的就業壓力。同時,保留一部分傳統行業其實是增加了城市應對危機的力度。中國能承受這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傳統行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較大。
發展品牌經濟是深圳皮革行業的方向
產業鏈斷裂導致的是整個行業的瓦解,所以,以貼牌為主的深圳皮革加工企業迅速減少,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外單減少,許多貼牌加工企業更多的是被自然淘汰。而龍崗成功申辦“2011年大學生運動會”,更是加速了這種消亡的趨勢。
這樣說來,那是不是深圳皮革行業就該淘汰呢?當然不是!在皮革行業有一個鏈條非常特殊,它幾乎不受產業鏈條變化的影響,那就是皮革品牌銷售企業,最典型的當數百麗。十幾年前,百麗其實就是一家以貼牌加工為主的鞋廠,在外銷失敗的情況下,現任百麗國際董事長鄧耀高瞻遠矚,找到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盛百椒,鄧耀答應出資200萬讓盛百椒開發內銷市場。當時,這一決定在許多人看來幾乎成了笑柄,因為根本沒有人看好內銷市場,但這卻是10年以后一個奇跡的開始。
2007年5月23日,在香港回歸10周年前夕,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作為中國民營企業在香港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凍結資金高達4,460億港元,超越2006年全球最大型招股活動——中國工商銀行的4,156億港元的紀錄,創下香港股票市場公開發售凍結資金之最。
當天,百麗國際(1880.HK)收盤時總市值突破670億港元,進入香港上市公司市值排行前30名之列,高居內地零售類上市公司榜首。作為深圳的內地民營鞋企,百麗在港上市創下2項紀錄。
百麗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對品牌的重視,其中,發展多品牌戰略又是重中之重。其次,百麗成功靠的還有很早就開始的渠道建設,它擁有總數超過9,000家的店面正是它利潤的源泉,龐大的網絡和眾多成功品牌使它擁有了主動權。
品牌企業的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尤其是像百麗這樣集品牌、銷售和加工利潤于一體的企業。
而靠貼牌加工為生的企業利潤空間相對較小,隨著競爭的加劇,淘汰在所難免。從這種意義上講,品牌經濟將是深圳皮革業發展的方向,而這還包括和品牌企業有合作的其他產業鏈。
值得慶幸的是,深圳許多皮革企業已經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且在品牌建設上先行一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比如,深圳龍浩的男鞋品牌SKAP和爵根仕,在高檔男鞋市場占據了絕對地位;而日月星的皮具品牌COBO,更是女士心目中的高檔品牌等等。
- 上一篇:皮革企業爭打生態環保牌 搶占市場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