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鞋企業莫“悠閑”
【中國鞋網】對于國內眾多運動鞋企而言,年銷售額達幾個犯已經是平常事。但是在這言必稱休閑的年代,真皮休閑鞋的銷量卻總不順人意,年銷售額能達到兩個億的寥寥無幾。然而,異常火爆的休閑服裝市場,卻讓鞋企看傻了眼,同樣是主打休閑的概念,為什么休閑鞋之路就走得如此緩慢?
市場不“休閑”
雖然休閑鞋的市場銷售量在逐年增加,各休閑鞋品牌在努力搶奪自己的蛋糕,但從整體上來講,休閑鞋市場還處在“做蛋糕”階段,沒有形成整體的火熱氛圍。
在我國,一些國際休閑鞋品牌受顧客購買力因。素的制約,尚處于協同競爭的“座蛋糕”階段,以產品力與形象力為主,專注于培植富裕階層的顧客忠誠度,進駐一線城市的著名商場,并沒有進行全面擴張。其次,就目前我國的消費水平而言,富裕階層人數有限,處于中低層消費水平的大眾消費者只能一方面垂涎于國際品牌的美名和工藝,一方面又感覺“囊中羞澀”。因此,未獲取大眾消費群體 的國際休閑鞋品牌,難以調動我國市場的休閑氛圍。
國內休閑品牌由于發展歷史短,品牌影響力不夠高,目前還只能集中精力開拓二、三線市場,價格定位與國際品牌有著較大的差距。這雖然讓國內休閑品牌獲得了搶占中低端市場的商機,但由于制造業的門檻低,大量休閑鞋品牌出現產品同質化、渠道同質化、包裝也近乎同質化的情況。消費者一時無從選擇,難以對某個品牌建立忠誠度,加上整體市場氛圍不強,導致品牌的銷量難以提升。
品牌太“悠閑”
一個品牌從無到有,再到被消費者認可和追捧,需要時間的積淀,更需要精力、財力、管理上的持續投入和不懈努力。但國內休閑鞋品牌由于發展前期效益低,沒有獲得豐厚的第一桶金,對品牌的投放較少,大部分休閑鞋品牌形成了一種“悠閑”的狀態。這種“悠閑”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理念”的引導。
大多數的企業還處于消費者喜歡什么樣的款式,就生產什么樣的款式的階段。當看到第一個投放市場的企業續單不斷,其他中小鞋企立馬跟進,沒多久市場就出現大量的“同臉”產品。這讓品牌理念難以深入消費者,只給消費者留下和正裝鞋不一樣的概念,未能對消費者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
第二,偏“老齡化”的市場細分。
目前,國內休閑鞋品牌幾乎把目標消費群體定位在三十歲以上的男性人群,認為這部分人最具有消費能力。這當然沒有錯,但也不難看到,這個階層要么偏向于高消費,追求品牌效應;要么在中低層,對款式的要求比較低,價格敏感度高,有可能出現一雙鞋要穿兩三年的情況。由此可見,國內品牌對年輕一族的忽視,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第三,廣告力度不夠。
許多休閑鞋企認為廣告的影響力越來越弱,部分廣告對品牌毫無作用。其實不然,定位在二、三線的品牌更需注重廣告的影響力,因為這個階層的消費者不像富裕階層的顧客,能夠理性的看待廣告傳播的內容,F在休閑鞋企要做的是推新廣告創意,脫穎而出,傳達品牌內在理念,引導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第四,可利用的外協資源較為單調。
目前休閑鞋品牌的傳播手段以平面媒體為主,電視廣告也較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外協資源比較單調,不像體育用品品牌有較多賽事資源及專業頻道可利用。雖然近幾年興起了大量的娛樂節目,休閑鞋可以此為外協資源,但這些節目除了選秀就是游戲,不能報好地體現休閑理念;而且這些節目的合作費用較高,對目前的國內休閑鞋企而言負擔較重;加上大部分鞋企偏“老齡化”的定位,更無法與之結合。
基于以上原因,國產休閑鞋品牌大多在“悠閑”中前行,一邊努力維護著現有市場,一邊等待著時機的到來。但需要提醒的是,對單個品牌而言,等來的‘對機”未必是真正的“時機”。因為大家都在等,都在互相模仿,“時機”到來之時,很可能會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強有利的網絡,難以形成品牌的忠誠度,更別說分到更大塊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