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達鞋業:我們不砍掉工廠
【中國鞋網】 松下公司今年宣布,為了節省開支,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5000人,并關掉27座工廠。同為日本巨頭的NEC將在2010年3月前裁員20000人,索尼將裁員16000人并關閉五六座工廠,日立也會裁員最多7000人。在經濟危機的今天,眾多世界級企業已經加快了“輕資產”的步伐,就在不久前,海爾集團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也開始了削減工廠,聚焦主營產業。面對經濟危機和正在逐漸失去優勢的傳統制造,“耐克模式”更加凸顯它的靈活和優勢。
亨達也是踐行耐克模式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亨達就通過削減工廠實現了企業瘦身轉型變革,但“模仿”不等于“照搬”,面對“中國制造”的今天,我堅持保留著部分工廠,完全參照耐克模式,既不符合目前中國國情,也不符合中國鞋業發展的現狀。
目前中國仍然承擔著世界70%的鞋類生產,2008年,中國制鞋更是突破100億雙,雖然隨著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制鞋行業的逐漸發展,鞋業行業有向這些國家轉移的傾向,但無論是從制造力還是配套體系上,中國制造仍然占有著最大的優勢。我一直堅信,世界還沒有真正進入中國制造時代,傳統的以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粗放的、高耗、低效的中國制造正在向著以科技為主導、重視研發創意和企業經營模式的、精益化、集約化的新中國“智造”轉變,蛻變后的中國制造的前程仍然寬廣,這也需要有綜合實力健全的企業去引導和帶動。
中國鞋業企業的今天仍然參差不齊,要真正在中國實現耐克模式,就要從“6+1”模式中的“1”(來料加工),做到掌控關鍵的“6” (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而目前無論從研發、技術、品牌、渠道網絡到標準中國鞋業的品牌運營仍然處于成長階段,仍然不能實現成熟而完善的國際運作,中國企業當前只有扎扎實實地邁好腳下的每一步,才能在未來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中國制造不能丟掉的另一個原因是,多年來中國的制造業為社會承擔了巨大的勞動力成本,中國制造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安定和諧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中國制造已不單純是經濟問題,從某種程度上更肩負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今天我們重新看待全球化和經濟危機,化危機為機遇,中國企業要“破”要“變”,但如何“破”如何“變”?我們在學習的同時,更應該結合我們自身的個性和資源,中國制造不會走韓日制造的老路,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品牌的前程依然燦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