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新的價值型鞋企成長模式
【中國鞋網】金融危機加劇了中國鞋業行業的變革,過去鞋企依靠人口紅利資源、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單純追求利潤回報,忽略系統能力構建的粗放式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的國際、國內市場經濟形勢迫使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構建全新的價值型企業成長模式。
在6月12日召開的青島國際時裝周暨名優產品交易會上,亨達集團以“亨達開創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新模式”為主題,發布了中國鞋業轉型升級的新趨勢——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技術密集型時尚行業的全新轉變。
將鞋業打造成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要求鞋企具有超強的技術創新、先進的時尚創意能力,先進的信息化平臺和高效的供應鏈。在技術密集型時尚鞋業中,技術、創意、信息化是鞋企運營管理的核心,貫穿于企業從原輔材料采購到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的整個環節。速度決定時尚,科技決定品質,金融危機下,亨達集團再次印證了鞋企向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轉型的發展趨勢。據亨達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1-4月份,亨達超額完成計劃目標,實現了銷售收入、利潤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0.2%、30%的成績。
“三位一體”創意模式
作為日常消費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鞋產品的地位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單純的護腳逐漸成為時尚、魅力的代名詞。據亨達集團董事長王吉萬介紹,傳統中國鞋企的研發模式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靜態式預測研發和以模仿為主的產品研發。靜態式預測研發,在相對閉塞的空間,僅憑開發者對市場的感知,進行新產品的開發、設計,缺乏對市場的科學預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以單純的模仿、抄襲為主的研發,由于信息傳遞和研發技術相對滯后等問題,導致鞋企產品上市時間往往較流行趨勢發布時間推遲3-6個月。
“時尚、創意是開啟鞋業轉型升級的新出路。鞋企只有不斷強化創意能力,破解單純的抄襲、模仿之局,才能在品牌發展道路上取得新的轉機。”王吉萬分析道。為了避免傳統設計模式的弊端,亨達集團打破了傳統的流行資訊搜集方式,建立了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系統,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了三位一體的動態式信息整合。一方面,通過與國際一流品牌的合作,了解前沿流行趨勢。另一方面,由遍布各地的終端店搜集消費流行趨勢及產品信息,及時反饋至總部。同時,設計師作為產品設計的主導者,通過網絡、電視及頻繁出席流行趨勢發布會、展會等各種時尚場合及時搜集掌握流行資訊,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審美情趣,強化創意、創新,開發出更加貼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
“數字化”自主研發模式
由于只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代工及加工服務,以“中國制造”為本的多數鞋企無需擔心設計、創意能力。而金融危機的沖擊讓這些鞋企吃盡了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苦頭。“中國制造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科技和品牌價值對產品價值的貢獻率,這是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給出的答案,同樣適用于鞋業行業。在此次展會中,亨達集團重點強調鞋業行業向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的轉型升級,再次昭示著傳統制造業依靠科技、創新突圍的必然趨勢。
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鞋企業集團之一,亨達集團對科研的投入連年遞增,每年將營業收入的5.6%投入到研發中來,引進了國際一流的三維足部激光掃描機、電腦直立式四工位樣板刻楦機、電腦皮革切割機等自動化研發設備,又先后成立了中國皮革與制鞋工業研究院亨達技術中心、山東省亨達健康鞋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平臺,進行產品研發,結下了豐碩的成果。多年來,亨達申報并得到國家批準的國家專利已達305項,150多項產品(技術)榮獲省級或國家級大獎。同時,以消費者滿意為目標,亨達集團不斷強化功能性產品研發。企業技術中心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構建了企業產學研一體化模式。藉此深入研究人體工程學、步態學、足跡學及科研技術、生產工藝與原輔材料。以科研為依托,亨達推出的商務健康系列產品,涉及按摩、防滑、抑菌、防臭、防水、透氣等功能,有力強化了產品的差異化,提升了產品的科技附加值。
數字化科研平臺與先進的科研實力相輔相成,大大縮短了產品設計、打樣、生產、制作、調整的前導時間,產品從設計到上市僅需15天就可以完成,為實現產品的高頻率更新提供了可能。
“敏捷式、多樣化”生產模式
傳統的中國品牌鞋企多采取自主生產和OEM采購相結合,也有部分企業采取單純采購模式。批量越小、生產轉換越頻繁,生產成本越高,因此,很多企業不愿意在OEM價格上作出讓步;大批量的生產模式,又制約了產品的多款式生產(假設企業的生產能力是固定的),從而導致過量庫存、款式單一以及顧客需求的相對降低,使鞋企陷入被動。
“在安排生產時,經營者應合理地控制訂單,避免盲目追求訂單最大化,從而實現產品的快速更新。這不僅能夠加大產品的銷售量,對于產品品牌形象的提升也是一個不錯的途徑。”王吉萬表示。時尚的效益不容忽視,產品的快速更新,能夠讓消費者感受到貨品的新鮮與多樣,引導顧客主動消費。
在王吉萬的領導下,亨達集團變傳統的“大批量、單一化”為“敏捷式、多樣化”生產,結合消費者需求及前沿流行趨勢,做到產品及時調整、更新。這種做法既減少了打折處理存貨的機率,也降低了庫存成本。在亨達,每年研發新鞋10000余種,轉化上市的品種高達5200余種,平均每天30多款新鞋試制。通過快速更新的產品款式,亨達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日趨明顯,貨品新鮮度也不斷增強,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重復光顧。
打造高效產業鏈
早在10年前,中國制造業開始興盛的時候,全球商品利潤的盈利模式就已經改變,落后的是商品的競爭,先進的是產業鏈的競爭。郎咸平的“6+1”模式對此做了鮮明的論述。中國制造處于產業鏈的價值最低端,賺取的僅僅是“1”(加工制造)的利潤,而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都由英美等發達國家掌控。“6+1的高效整合是未來產業鏈戰爭取勝的法則。”郎咸平這樣概括中國制造的發展方向。產品從設計研發、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直至終端銷售各個鏈條間的運營水平,決定著鞋企的發展未來。
近年來,為了打造高效的供應鏈,亨達集團以信息化平臺為核心,聯合中國軟件企業、高等院校和計算機學術團體,構建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與運營體系。通過信息化平臺,整合供應鏈內從供應商到客戶在內的每一群體,使整個供應鏈維持一體化協調運作,打造了高效的供應鏈,有效提升了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縮短了產品研發到上市的時間。另一方面,亨達通過優化內部流程,為高效鋪墊了基石。在廣泛搜集各種時尚、潮流信息的基礎上,由設計專家和采購人員、生產計劃人員一起合作進行新產品的設計開發,同時,通過自主生產和對外采購相結合的方式保障產品快速供應。在生產管理上,亨達通過有效的訂單管理,嚴格按單生產,實現了供應鏈的全程控制,大大縮短了產品供應時間。
創新鞋業分銷模式
中國鞋企供應鏈錯綜復雜,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經歷了生產商、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終端店等眾多環節,層層周轉,限制了產品的快速流通,增加了產品成本,削弱了產品在價格、時尚等方面的優勢。在這方面,SPA制造零售模式給了亨達很大啟發。
SPA模式是指“將生產與銷售直接連接”,也就是將“顧客”與“生產者”直接相連。通過直接傾聽顧客的需求,來重組從策劃、生產、物流到銷售的全過程,摒棄代理商、經銷商等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通過不斷提高商品質量和服務及倉儲式超市型自選方式實現產品的快速銷售與更新。SPA模式以強大的科研、創意實力為核心,借助一流的供應鏈管理方法,實現了消費者與工廠的直接交易,使其產品和服務比傳統的物流渠道中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更具競爭力,更能適應服裝鞋業流行周期化和消費需求多樣化的市場趨勢。
具備了雄厚的研發創意機構、先進的信息化平臺及資本實力后,亨達目前正著手運營獨具特色的中國鞋業首家SPA店,在不斷強化產品的科技與創意感的同時,藉此實現產品的短周期、敏捷式、多樣化、低價位運營,真正將亨達打造成技術密集型時尚鞋企。
研發和創意是打造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的關鍵。為了強化產品研發和創意,亨達集團正在洽談并購一家意大利知名品牌,主攻產品研發,整合該品牌旗下的人才,為我所用,實現創意和科研的雙向提升。而集合了科技研發中心、創意設計中心、虛擬經營研究中心、軟件開發中心、資本運營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六大中心和亨達國際數碼科技工業園一大產業中試基地的亨達慧谷新型發展模式,則是亨達走向技術密集型時尚鞋企的嘗試與探索,將促進中國鞋業實現由傳統的生產制造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乃至智力創新型產業的轉型升級。
對于中國鞋業而言,擺脫低附加值的制造困局,向技術密集型時尚產業的服務型轉變,應著重重新思考的是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要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脫穎而出,企業不僅要在產品的價格、功能、質量和潮流趨勢上下功夫,更需要提高品牌文化、品牌內涵和服務的質量、創新性。“只有那些成功轉型的公司才能更好地體現差異化競爭,持續創造利潤并鎖定忠誠的顧客”,中國戰略學研究會企業戰略專家委員會專家于清教認為,亨達等領先鞋企通過運營高價值的產業模式,不僅率先擺脫了“商品化產品提供商”的薄利、低附加值角色,必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中搶占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