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的項圈鞋
【中國鞋網】在“百年不遇”的世紀金融海嘯中,中國汽車扮演了抑或正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會被寫入世界汽車工業史的長卷中。
2009年6月23日,有關吉利汽車(HK:0175)收購瑞典沃爾沃的流言仍在繼續。而沃爾沃的控股股東福特汽車認為此事屬謠言。自2007年4月至今,這樣的劇情屢屢在中國上演。幾近1980年代,美國汽車與日本汽車之間的聯合事件。雖然美日汽車制造商之間的合作紛紛以失敗告終,但這并沒有影響吉利等中國汽車制造商被推選為新的復制者。
沃爾沃汽車一直以其安全性著稱,這奠定了其在高檔豪華汽車領域的市場位置。其現在遭遇的問題是資本層面的問題,這與其產品與品牌之間沒有關系。相反,在產品層面,其變化較大。從S40到C30以及XC60等產品,體現了其新的變化。而在新能源方面的變化,使其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這家瑞典企業在核心競爭力上的提升,正彰顯其新的品牌形象。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在福特汽車決定出售這一品牌后,中國本土的長安汽車(8.68,0.18,2.12%)、東風汽車(4.84,0.04,0.83%)、奇瑞等都被看作是潛在的賣家。
近10年,世界汽車市場變動劇烈。北美、歐洲等的汽車品牌紛紛被剝離或出售,每當這時中國本土的汽車制造商都被看作是潛在的買家,市場上會迅速刮起一場中國汽車如何收購跨國汽車制造商的旋風。但迄今為止,鮮有成功者。金融海嘯凸顯了中國汽車市場的位置,這刺激了市場將中國汽車制造商的能力變成了同等大小的泡沫。
之前,捷豹、路虎、歐寶、薩博等都以同樣的劇本演繹過中國故事。沃爾沃與吉利之事亦難有新意。這樣游戲并不是基于切實的基礎。現時的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自身缺乏充裕的資金參與跨國收購。而已經發生的汽車品牌收購都涉及上百億的資金。這幾近中國本土各制造商的總資產。此一誤區是將中國汽車市場的吸引力轉移到具體的汽車制造商身上。沃爾沃品牌與吉利品牌之間不具有對等性。
吉利等中國汽車制造商在中低檔市場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競爭力,但這主要來源于價格優勢,而非品牌。突破中低端的瓶頸是整個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所面臨的問題。它們沒有合資汽車公司推出“合資自主品牌”這樣的資本。究其自身只能參與國際收購。但被收購品牌與其自身品牌之間的文化與價值沖突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這增大了收購風險。在此一方面,世界范圍內失敗的教訓遠大于成功的案例。如此,對雙方都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據本報研究部統計,自1900年代至今,世界范圍已經消失的汽車品牌超過6000個。其消失原因,大多為對品牌的定位存在失誤。
其實,對吉利、奇瑞等中國本土的汽車制造商而言,他們當前最需要的是發動機和底盤等核心技術,而后才會是品牌。這樣的追逐是由中國汽車自身的弱點決定,它們天然的缺少運作國際品牌的自覺性,更不愿意熟悉國際汽車的游戲規則。對于被收購的品牌,中國汽車并不會把他們當作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被收購者是處于完全的被支配地位的。因之,對國際品牌的運作只能處于次要位置。
對沃爾沃而言,它在安全技術、生產技術、研發能力、管理等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這是中國汽車制造商所渴望得到的。但這也恰恰是并購之后最難與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進行整合的地方。
英籍印裔作家薩曼·拉什迪在其《羞恥》的著作中,用項圈鞋的故事闡述了一種羞恥。項圈鞋是指將一堆破就的鞋子穿在一起,像項鏈一樣套于某人的脖子上的“飾品”。對于被套者,這是一種羞辱。
每一起被炒作的有關中國汽車參與跨國收購的事件,在泡沫破裂后,就像那一雙破鞋一樣。等這樣的事情多了,它們便組成了新的飾品套在了中國汽車的身上。直到中國汽車真正成為國際游戲的主角之前,這些飾品不會是對中國汽車的獎賞。
- 上一篇:百變美女莎娃在鞋上簽名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