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找礦發展急需科技與人才支撐
【中國鞋網】近期,為支撐國家資源戰略需求,實現新的找礦突破,國土資源部在行業內掀起一場地質找礦改革發展的大討論。其中,近年來一直滯后于國家地質事業發展的高等地質人才培養問題,再次提上議程。
6月2日,國土資源部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辦公室主辦的地質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內主要地質類高校和科研院所悉數與會,近40位代表就更好地發揮高等地質教育優勢、加快地質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推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
“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行政管理模式、人才知識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地質科技發展的要求,應當加快改革、加快調整!敝袊刭|大學(北京)校長吳淦國在研討中強調。
強化基礎 突出實踐
若干代表在會上提到,高等地質人才的培養“不能忽視基礎研究和實踐環節”。
吳淦國建議,適當調整地質類院校的學科專業結構,培養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尤其應重視擴寬 知識面、延長學科鏈和加強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同時進一步增加實踐環節,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規劃建設若干面向全國高校的實踐教育基地,提高大學生的野外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辦公室副主任彭齊鳴指出,對于院校來講,加強基礎首先要考慮學科的合理設置。地質專業課是從事地質工作的基礎,學校應采取有力措施,保證基礎教學質量不下降。其次,要重視加強學生的實習工作。實習基地的建設,宜與所承擔的項目、工作相結合,依托項目、工作,把完成任務、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加大投入 聯合培養
有代表認為,目前地方對高校地礦類專業的投入遠不能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建議加強省部共建,解決因體制原因對省屬高校地質才培養的制約。
吳淦國建議,加大對地質類專業的投入,設立專業獎學金、大學生創新基金、實踐基金,共建重點實驗室,積極開展項目合作。另外,爭取恢復中國地質教育協會,由地質教育協會牽頭組織地質類院校在地質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開展研討和交流,參與教學實踐基地共建,承擔起引領協調我國高等地質教育的責任。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地調局直屬單位與地質類高校在“訂單式”人才培養、定向委托培養,利用地調項目聯合培養人才,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聯合申請博士后流動站,推進中外合作培養高層次地質人才取得了明顯成績。因此,有代表建議:建立國家層面地質教育協調指導小組,制定國家地質教育發展規劃;免收地質類專業學生學費;面向地勘市場需要改進學科設置;與地勘單位加強產學研合作,共同培養高層次地質人才。
另有代表認為,應在共建攻關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如增設地勘行業培養基金,共建實驗中心、測試中心等;辦理地勘資質證書,為地學高校提供一定的地調、礦調項目;加強地質教育的協調統籌、溝通和聯系工作;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為學校擴大辦學空間給予支持;支持地學高校取得礦權,延長產學研鏈條。
創新機制 合理規劃
地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工作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有代表認為,影響省屬高校地質人才培養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問題。
地質資質對地礦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具備資質將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就業等起到促進作用。有代表建議,要尋找體制與機制改革方法,扭轉目前缺乏統籌發展能力,缺少做大事、出大成果的現狀;應在應用與研究之間尋找平衡點,避免基礎地質學科在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失去科學發展的能力,避免基礎學科的逐漸消亡;應深入思考人才隊伍的來源與培養流動機制;支持和幫助正規高校、科研院所申辦地質勘查資質證書。
還有代表建議,改善當前地質調查項目管理方式和管理體制,把地學高校納入其中,通過地調項目培養為行業服務的人才;將中央、省、市、自治區和中央企業投資的各類區域地質調查項目納入“國家基礎填圖計劃”,統一要求、統一方法,為社會服務;建議加強學校與國土資源部的長效聯系。
- 上一篇:有望引爆金融人才需求小高潮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