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稀缺企業家難眠 珠中江謀建珠西人才庫
【中國鞋網】去年在珠海舉行的旅游招聘會。就珠海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總量而言,珠海的人才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質量和分布問題。
幾乎同時起步,歷經三十年的發展,深圳已經占據了珠江東岸的制高點,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人才聚集與產業聚集交織良性循環,而同為特區的珠海,在人才聚集方面一直處于被動,人才稀缺幾乎讓企業家難以入眠。珠海要成為核心城市,當然需要無數的人才來支撐,何以解困?珠海正加大產業聚集水平,而珠中江三地正朝建立一體化人才庫方向邁進。
困惑
在高新區和市金融辦牽頭舉辦的企業家沙龍上,金山軟件副董事長雷軍問了個拉家常式的問題:“最近有什么事讓大家睡不著覺啊?”臺下的數十位企業家都相視而笑。“招人太難,招不來人啊!
適合人居攬才卻難
藍天白云之下,高大的椰子樹投射下婆娑的樹影,盛夏的鳳凰花在微風中吐露著艷紅。剛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劉曠帶著微笑對記者說:“這里真像歐洲的海濱小城!”這是許多留學歸國人員對珠海的第一印象。優美的自然風光,亞熱帶海洋性的怡人氣候,干凈的街道和清新的空氣,吸引著人們。在一項由網絡發起的“中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評選中,珠海名列第五,是廣東省唯一的入選城市。“珠海的浪漫,成為這個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是網友給它的評價。
而除此之外優厚的社會福利,似乎也讓許多人心向往之。在全國率先實現的12年免費教育,讓一向以高福利社會自居的香港人都刮目相看。“大病救助、中病保險、小病免費”的全民醫保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高社會福利”的沖擊波。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2009年珠海全市財政總收入預計較2008年減少56 .5億元,但在教育、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民生支出上,預算的安排為42億元,仍比上年增長16%。
然而,讓人納悶的是,“浪漫”與社會福利優厚”并重,被公眾視為“天堂”的海濱城市珠海,卻并不能攬下人才以及長久留住人才。
5月9日,在高新區和市金融辦牽頭舉辦的企業家沙龍上,主講嘉賓是金山軟件的副董事長雷軍。在互動環節為活躍氣氛,雷軍問了個拉家常式的問題:“最近有什么事讓大家睡不著覺啊?”臺下的數十位企業家都相視而笑。“招人太難,招不來人啊!”企業家們倒出了苦水。
人才呈現“三多三少”
珠海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閻武博士告訴記者,招人難的問題在科技型企業里尤為突出。“這類企業人才是關鍵,珠海的高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軟件、集成電路和新能源,而這類技術人才的儲備卻非常少,新興科技領域的人才積累嚴重匱乏。”
據人事局的統計,截至2007年底,珠海的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為23.8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9%,占全市就業比重的24.2%。該報告稱,相對于珠三角其它城市,就珠海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總量而言,珠海的人才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質量和分布問題。人才呈現“三多三少”的狀況,即普通人才多,拔尖人才、技術領軍人物、產業帶頭人少;市區人才多,西區尤其是斗門地區人才少;事業單位人才多,產業單位人才尤其是出于科技第一線的創新型人才少。
珠海市人事局的報告將制約珠海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困難的因素歸結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嫌不足”。閻武博士進一步分析,對比上世紀90年代初科技重獎的吸引力,如今的珠海難以吸引高級人才的重要原因是經濟總量太小,經濟規模上不去,產業聚集效應有限。“這類人才不是沒有,而是他們不愿意來。對這類人才來說,到珠海工作的機會成本太高。”
遺憾
珠海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H R服務經理王理在談到人才流失的問題時不時嘆氣“他們在珠海積累了一段時間的實力,在珠海找不到釋放的平臺,自然而然就會外流。”“近年來的人才外流越來越嚴重,好不容易招來了,過不了幾年,人家就跳走了。”
待遇低“孔雀東南飛”
招攬不到人才難,留住珠海現有人才更不容易,不少人曾感慨“這是珠海發展當中的一道‘魔咒’”。事實上,“魔咒”主要是指珠海的產業聚集水平不高,待遇低,導致了“孔雀東南飛”。
三十出頭的A LEX之前在珠海高新區科技創新海岸的一家瑞士公司當生產線經理,作為這家外資公司的中堅力量,A LEX的月薪為13000元。而同樣的職位,東莞的一家企業“開價”就是18000元。A LEX前兩年在珠海購置了房產,剛剛有了孩子的A LEX考慮到家庭負擔加重,而東莞與珠海的距離也不遠,就跳槽去了東莞。“這兩家公司的薪酬差別兩年就夠買一輛汽車了。”
在東莞的日子里,A LEX發現了諸多不便。“畢竟還是珠海的環境好,而且家又在這里,想想還是回來吧。”去年,在東莞工作了兩年不到的A LEX又回到珠海,在另外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可是對他來說就不得不調低自己的薪酬期待。面對每個月四五千元的差別,A LEX在今年三月又跳槽了,這次他選的公司在廣州。“廣珠輕軌修好了,來回也很方便。”
而據了解,類似A LEX“回頭孔雀再次飛走”的人才并不在少數,在珠海中高級人才的跳槽去向中,除了北京和上海,就是同在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
企業規模小影響人才承載力
回頭孔雀為何再次飛?珠海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H R服務經理王理在談到人才流失的問題時不時嘆氣“他們在珠海積累了一段時間的實力,在珠海找不到釋放的平臺,自然而然就會外流。”“近年來的人才外流越來越嚴重,好不容易招來了,過不了幾年,人家就跳走了。”至于具體原因,王理解釋為兩點,一是珠海橫向發展機會較少,人才流動性不夠,首次配置后,二次配置的局限性較大,是珠海的中高級人才外流的主因,就舉例說在軟件開發行業,普通的職位深圳比我們這邊的薪酬平均高1000元到1500元。層次更高的職位,差別更大。其次,企業的數量少,規模不大,也直接影響了對人才的承載能力。
閻武博士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通常說的三個‘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現在珠海的優勢無非在情感方面,而在其它方面競爭力都不強。”而著名財經學者樊榮強更是認為,雖然珠海有環境和后發優勢,但珠海缺少特色突出的產業集群,一家單位呆不住,很難在珠海找到另一個東家。另外,珠海也缺少大企業、知名企業,而這些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大學園成“廣深”人才輸送基地
事實上,不單是上述企業中的佼佼者難以醉心于珠海,就是珠海著名的五大大學園區培養的人才,并不將珠海作為就業和成材的首選之地。
珠海大學園區,被公認為珠海未來發展的寶貴資源。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優美的比喻,“珠海就像一個美麗的女人,而大學園區就是她面孔后面那個智慧的頭腦”。而據統計,珠海大學園區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去年9月首次達到了8.5萬人,在廣東僅次于廣州大學城。在珠江東岸的城市中無人比肩。今年6月,預計將有2萬余名本科生從大學園區畢業。然而,遺憾的是,這個被稱為珠海“面孔”后面的“頭腦”,卻并沒有對珠海“面孔”表示出興趣。
暨南大學學生處張宇明在2007年曾以暨南大學珠海學院為例做了一個高校異地新校區學生就業特征的抽樣調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暨南大學珠海學院學生在珠海的投出簡歷數、面試機會數和試用機會數都小于廣州本部學生;暨南大學珠海學院的畢業生有59.5%首選去廣州和深圳就業,選擇留在珠海就業的只有16.4%。為什么不愿意留在珠海?不少學生反映,主要是因為珠海“經濟不發達”和“沒有發展前途”。
如此,珠海倒成了廣州和深圳的人才輸送基地。不但是大學生,大學園區的部分老師也有類似的困惑。廣東科技干部管理學院一青年教師就對記者說:“在西區連像樣的圖書館都沒有的城市,自己究竟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我根本看不到未來的希望。”“短短三年的時間,一起來珠海的朋友很多都離開了。當時大家雄心勃勃而來,而今個個黯然失色離開。這位青年教師擔憂,在這里生活久了,整個人也會變得沒有了激情。
破局
珠海市委副書記錢芳莉在4月22日舉行的全市人才工作座談會上重點談到,“引才優才”計劃已列入珠海市委、市政府2009年的重點工作。將重點圍繞“三高”產業,按照“政府搭臺,用人單位唱戲”的原則,以企業為主題,組團走出去,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高新區和大學園區聯姻
人才奇缺的問題已成為珠海揮之不去的痛。而背負成就珠海核心之責的珠海人顯然已經意識到人才對珠海打造珠西核心的重要性,作為消化人才的就近舉措,高新區和大學園區目前已聯姻結盟打造人才利用高地。
在今年年初開通的“珠海高薪人才網”上,大學園區和高新區的中高級人才交流已在這里悄然進行。在累計5000余名的中高級人才庫里,記者注意到,許多高校教師在這里謀求企業職位,而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也在謀求大學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工作。
北師大珠海分校代校長陳光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一個關于大學園區和高新區中高級人才互動機制的方案正在設計當中,這一方案將使大學園區和高新區成為一個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區,從而形成人才聚集的“馬太效應”,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發揮優勢教育資源的創新和服務作用。
珠海大學園區已走過了十年的歷程。在具備一定的規模后,各個高校都在尋求提高教學品質和科研水平。而這一點,與高新技術企業和珠海市對它的期待也是吻合的。去年12月16日,北師大在珠海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研究院”,這是該校在珠海成立的首個研究院。研究院揭牌當日,北師大即與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七個單位簽訂了學產研合作協議。盡管當下,珠海大學園區的人才培養層次相對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要求仍然偏低,但是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將為珠海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三高”企業組團外省招聘
而為成就珠海“核心”地位,珠海招攬人才更是把觸角伸向了省內外,以便為珠海儲藏更多的“大腦”。今年的4月28日,成都人才市場三樓。整整一層樓,被珠海市人才招聘團包下,由珠海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市人力資源中心牽頭辦的“中高級人才招聘會”正在那里舉行。這場以IT行業中高級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招聘會,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高新技術企業首次在政府牽頭下組團赴蓉城招聘,吸引了當地千余名職場精英的參與。許多招聘單位的展臺前,都排起了長隊。“目前珠海被列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急需人才!”珠海市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甘永峰在接受成都當地媒體采訪時說,成都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理工類院校聚集是此次組團赴蓉的主要原因。
而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珠海市之所以選擇成都作為此次“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首站,不僅與珠海的人才缺口與成都當地資源的互補性有關,更與珠海和成都的城市差異性有關。“如果珠海去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辦招聘會,是招不來人的,但是對成都、武漢、西安這樣的城市來說,珠海的城市吸引力就大多了,相同職位提供的待遇也好得多。”據人力資源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個企業再大,影響力也是有限的,而以珠海市的名義到內地開展組團式的招聘,可以降低企業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更能體現珠海招攬人才的誠意。”
而事實上,這場招聘會只是個開始。珠海市委副書記錢芳莉在4月22日舉行的全市人才工作座談會上重點談到,“引才優才”計劃已列入珠海市委、市政府領導2009年的重點工作。將重點圍繞“三高”產業,按照“政府搭臺,用人單位唱戲”的原則,以企業為主題,組團走出去,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珠西三城謀建人才庫
與此同時,著眼于努力提升珠西區域的人才聚集水平,不再讓珠海成為廣州和深圳的人才輸送基地 ,珠 西 三 城 也 想 出 了 新 的 點子——— 謀建三地人才庫。
在4月17日舉行的首屆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工作會議上,江門市委書記陳繼興稱,珠中江三市本身沒有比較知名的大學,但可以依托珠海大學城的人才、技術優勢,加強科技合作,共同開展共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對于三市一些共性的產業,可以合作建設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避免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加強人才培養交流合作,選派優秀科技人才到珠海、中山大型企業學習培訓,為區域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支撐。此外,他強烈呼吁,謀建人才庫,建立珠中江勞動就業信息共享平臺,溝通就業供求狀況,共同舉辦大型招聘會,相互交換各地人力資源市場就業信息數據,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華本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三市之間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共享機制,有利于促進珠江西岸優勢資源的合理配置。
同樣的觀點,也出現在肇慶市社科聯主席王中生與肇慶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丁孝智在珠西社科聯會議的談話中。“佛山和中山兩市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土地資源約束明顯,而江門和肇慶則是高素質人才短缺。西岸城市中兼具兩方面優勢的只有珠海。”丁孝智院長表示,肇慶是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全市有40多所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人數11.7萬人,如果與珠海的高等教育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將為珠江口西岸城市的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
數字·人才
●截至2007年底,珠海的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為23.8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9%,占全市就業比重的24.2%。
●珠海大學園區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去年9月首次達到了8.5萬人,在廣東僅次于廣州大學城。
●抽樣調查顯示,暨南大學珠海學院的畢業生有59.5%首選去廣州和深圳就業,選擇留在珠海就業的只有16.4%。
●2009年珠海全市財政總收入預計較2008年減少56.5億元,但在教育、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民生支出上,預算的安排為42億元,仍比上年增長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