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鞋產業要“轉”還是不“轉”?
【中國鞋網】面臨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有人提出現在企業生存都成難題,哪里談得上轉移,并因此認為“雙轉移”不合時宜。
“這個話乍聽起來有道理,仔細分析起來就有問題。”在上個月底召開的全省產業轉移與勞動力轉移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汪洋指出,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市場機制自發地對全球產業結構進行強制性調整,不僅對企業和行業,而且對區域經濟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這客觀上為“雙轉移”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國際金融危機之下,確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轉”,但絕對不等于沒有企業可“轉”。
“雙轉移”不僅沒有影響廣東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還成為了廣東抗擊國際金融危機中一抹亮色
明天,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又將率領香港工商界百人考察團來珠三角。這是今年初以來唐英年和港商第二次訪粵,100多位港商代表著香港最先進的產業水平。4月那次,不少港商仔細了解珠三角各市最新金融產業規劃,提出加快參與珠三角高端服務業發展的愿望,并明確表示希望“門檻能再低一點”、“審批程序再簡一點”。作為回應,珠三角各市也紛紛拿出誠意。剛剛把自家“籠子”“騰”出來準備招徠“鳳凰”的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當即表示,佛山要“爭取成為香港科研院所的孵化基地”。可見,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沒有拖住粵港合作的后腿,反倒使整個大珠三角地區關系更為信賴,合作水平更高,合作層次更深。
?
粵港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珠三角的6萬家港企早已成為珠三角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當部分是從事“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企業,也是國際金融風暴中受傷害最嚴重的企業。這些企業既關系港商生死存亡,又關系廣東經濟命脈。救不救?怎么救?一些企業的倒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正常表現。如果把本該在市場風浪中淘汰的落后產能重新扶持上馬,則是不顧市場優勝劣汰規律。事實上,它們的倒閉正好使競爭力強的企業脫穎而出,為后者發展騰出空間。廣東決策者正是順應這種市場規律,危機關頭堅定不移推進“雙轉移”。
“對所有為了提高競爭力而努力轉型轉移的傳統企業,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同時大力支持,積極幫助。”于是,在過去一年里,廣東基層干部們逐戶走訪調研,廣東職能部門連續出臺政策幫助其盡快轉型升級。對于那些愿意就地轉型升級的企業,省政府2009年一次性安排了10億元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扶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和總部、扶持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型等方面。對于那些愿意向外轉移到生產經營成本更低地區的企業,廣東500億產業轉移專項資金引導它們落戶離珠三角路途并不遙遠的粵東西北產業轉移工業園。
“雙轉移”不僅沒有影響廣東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還成為了廣東抗擊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抹亮色。在我省經濟增長特別是珠三角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情況下,今年一季度,粵東西北地區的消費、投資、出口等經濟指標均明顯高于珠三角,全省4個GDP增速達到兩位數的地級以上市,東西北地區占了3個。粵北山區作為最早受益于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區域,率先異軍突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五六年超過全省平均增速。產業轉移帶動勞動力轉移,梅州與韶關還首次實現了GDP和人均GDP增幅比翼齊飛的局面。
金融危機并不意味著沒有機遇,但更考驗發現時機的眼睛和把握時機的舵手
“‘雙轉移’的方向是對的,廣東落后產業不轉移,不提升其附加值沒有出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一來,就有人提出,“雙轉移”是對的,但現在企業生存都成問題,哪還有能力去轉移,并因此認為“雙轉移”不合時宜。
“大家都受到影響,但中國企業其實相對更安全,應該趁勢開拓國外市場,引進國外人才,移植海外研發中心進入中國。”在全國男鞋生產基地鶴山市,當地鞋業商會告訴記者,當地一些有實力的鞋企已經將生產工序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同時將海外高端鞋業研發中心引進鶴山。
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市場機制自發地對全球產業結構進行強制性調整,不僅對企業和行業,而且對區域經濟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這客觀上為“雙轉移”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
正如汪洋所說:“市場經濟從來不缺時機,缺的是發現時機的眼睛和把握時機的舵手。”
比如玩具產業,東莞傳統玩具巨頭“合俊”在國際金融危機中轟然倒下,有意無意之間令玩具業貼上“夕陽產業”的標簽。然而,同樣是玩具企業,在東莞常平,港企龍昌數碼去年前三季度玩具銷售額勁增20%。作為一家1980年就來到東莞的“三來一補”企業,龍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痛定思痛,開始走上從OEM到ODM再到OBM的升級之路。經過近10年努力,龍昌OEM業務的比例已降至55%。汕頭起家的玩具企業“奧飛”上世紀90年代初創業時就決心放棄加工貿易之路,探索附加值高的生產環節,憑借成本優勢和戰略定位準確,“奧飛”在本輪危機中逆勢擴張,不僅把總部設立到廣州,還正籌劃上市。
“合俊”與“龍昌”、“奧飛”的命運殊同正好說明一個問題:對于珠三角地區龐大的低端產業來說,在危機倒逼壓力下,其出路要么是就地轉型升級,放棄或轉出原來的低端產業環節而轉向高端環節,要么是異地“轉移升級”,整體或部分向外轉移到生產經營成本更低的地區。
總之是要“轉”,不“轉”就沒有出路。
誰有能力在金融危機中實現轉移、升級,誰就具有贏得未來的新動力
“做一道選擇題:A是救企業,因為它們生存狀況比較困難;B是痛下決心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因為舊有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入死胡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最近常常拿出這道選擇題舉例,與同行探討國際金融危機。“選擇B,是一種著眼長遠的選擇。因為企業有企業的困難,但那只是短痛,經濟發展戰略出現問題才是長痛,是制約發展的根本矛盾。”
道理誰都明白。現在的關鍵是,要讓那些具有潛在優勢的企業得到政策,把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發揮到極致。
“雙轉移”一年實踐中,有兩類企業充滿機會。第一類是目前在珠三角有總部,在非珠三角地區包括周邊的地區有分支機構,或者有生產廠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他們愿意把現有的生產能力遷移到非珠三角,包括我省的東西北地區,創造新的發展空間。第二類是目前核心競爭力較強,在危機中逆勢而上的企業,當前危機正是這類企業擴張的大好時機。
誰有能力在金融危機中實現轉移,誰就具有贏得未來的新動力。不少在“雙轉移”中先行一步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顯出了頑強的生命力。手機生產巨頭“龍記”集團,過去在珠三角有總部,工廠設在山區河源。金融危機暴發之后索性把現有生產能力遷移到河源。
記者也注意到,珠三角部分企業正在等待機會轉移。許多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看到生產成本的上升令企業難以生存,但他們認為現在金融危機并沒有見底,也不知道將來市場的方向,因此要等到經濟形勢好轉,東西北的條件更加完善時再實施轉移。這樣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不少企業負責人趁現在經濟蕭條、生產不緊張時,正在全國各地馬不停蹄地考察市場,為不久的將來經濟復蘇時作好轉移準備。這些企業恰恰是粵東西北32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應該關注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