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候鳥西遷 溫州鞋產業順利升級
【】在國內投資市場上洶涌外溢的溫州資本,正在以“中突西進”的轉移路徑,重新布局“溫州制造”的新版圖,借此實現溫州產業的順利升級。
2003年,溫州業開始“西進”,而隨后,溫州的燈具、紐扣、食品等行業也開始向中部和西部省份布局,僅在安徽的蕪湖機械工業開發區,短短四五年時間里,就承接了100多家浙江企業的轉移,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溫州企業。
“大部分企業是把制造環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也有一些企業把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甚至是公司總部遷往上海等中心城市。”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昨日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州輕工業的轉移,正是溫州產業順利實現升級的一個重要路徑。
掘金中西部
“去年的制鞋整體成本比前年增加了20%,在零售價格沒有上漲的情況下,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表示,很多企業出現了有單不敢接的現象,除了制鞋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外,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變化和金融危機等,都使得東部省份的大部分“進退兩難”——根據當地協會的數據,僅在溫州鞋業生產重地溫州甌海區,就有將近1/3的中小鞋企倒閉或者慘淡經營;還有1/3的鞋企保本經營,另1/3也僅有微薄利潤。
產業西進由此產生。王振滔說,奧康集團在重慶壁山縣打造的西部鞋都總占地1000畝的一期工程,已經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鞋材交易中心,1600畝的二期工程,也將建西部的成鞋成品交易中心和質檢中心,而已經進入前期規劃的占地2500畝的三期工程,則會建成皮具、制革和制鞋品牌企業的生產加工基地,引進一批知名制鞋企業。“‘老鄉們’都很捧場。”王振滔說,進駐西部鞋都的企業,有很大一部分是溫州同行。
不僅僅是鞋業,2005年,溫州樂清商人李洪福也下決心將在當地發展了20多年的巨隆液壓設備(集團)公司搬遷到了安徽蕪湖,公司的產品也從液壓閥升級成用于煤炭開采的綜采液壓支架,液壓閥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配件。企業轉移到蕪湖之后,李洪福先后投資3.5億元購入最新設備,從科研機構聘請專家開發新產品,2006年3月份陸續投產,當年產值就達到了2700萬元。沒幾年,李洪福的公司周圍也開始聚集了一批浙江老鄉,蕪湖的溫州產業集聚也開始形成。
東部的“候鳥”正在集體遷徙,根據溫州市統計局的調查,溫州輕工業的區際產業轉移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1996年以來,溫州全市工業企業在外創辦各類投資項目1030個,投資總額237.6億元,其中輕工業占到一半左右。“在區際產業轉移中,大中型企業發揮了示范和帶頭作用,采取增資擴股、合資參股、兼并收購等多種資本運作方式,實施了一批投資額超億元的較大項目”。
“成本推手”
“在整個輕工業‘中突西進’的轉移過程中,最有力的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只無形的手——成本。”周德文認為,溫州有相當一部分制造業是“候鳥經濟”,總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轉移。
除了成本因素外,溫州輕工業的轉移,也是在為開拓中西部市場提供便利條件。周德文表示,由于外貿受阻,不少溫州外貿制造行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在這場內銷戰役中,中西部市場無疑成為各外貿企業的逐鹿之地”。以集團的重慶鞋業為例,該公司每年有700余萬雙從璧山銷往西部市場,占了奧康年銷售總額相當大的份額。
當然,“東西移”過程中,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周德文表示,能源、勞工短缺讓東部沿海的制造型企業萌發了外遷念頭,溫州當地政府的政策導向則直接推動了一些企業的外遷——“我們要將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逐步淘汰出溫州,引進高素質人才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去年底溫州“兩創”會議上,溫州市高層曾給當地的制造業傳遞了這樣一種信號。同時,伴隨長三角產業結構的調整,早些年對制造加工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正在逐漸消失。
為了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溫州市已經制定了汽摩配、泵閥、電氣、船舶、風電裝備、服裝、鞋業等10個行業的轉型升級行動方案,梳理了一批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形成了《關于實施“工業轉型升級321行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意見》,同時,溫州也首次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意見》。
政府推動下的溫州輕工業轉移,正在提升溫州的產業結構,同時也在促進轉移地的產業發展。周德文說,溫州一些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后,必然要買入更先進的設備,生產出一些更適合市場發展的產品,這個過程就是產業升級的過程,“(對溫州和中西部來講)是雙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