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行業脫困亟須培育品牌
【中國鞋網】】“今年以來,皮革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日前在中國皮革行業經濟運行情況暨真皮標志15周年發布會上對記者表示,“一季度全行業產值1134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回落14個百分點;出口額86.3億美元,同比下降3.5%,這是我國皮革行業出口1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這個發布會給業界傳達的最強音,就是要通過品牌企業的示范力量引領行業突破困境,搶抓機遇,實現新時期的戰略轉型。
國外訂單萎縮壓垮大批中小皮具企業
在中國皮都———溫州平陽縣的水頭鎮,這個10萬人口的鎮,一度占據了全國1/4的生皮產量,一年創造產值高達40億元,給平陽縣提供了1/3的財政收入。然而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8年皮革行業產業同比下降21%,今年前兩個月同比下降74%。
記者在廣州多家皮具商城采訪時看到,往日市場中人頭攢動的場景不見了,代替的是稀稀落落的人流。廣州皮具商會會長徐力生告訴記者,“廣州皮具行業工廠成批倒閉的現象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出現了,那時候倒閉的比例大約為10%,現在小廠倒閉更多,即使沒有倒閉也在艱難度日。100人以上規模的中型皮具廠,大約只有40%是賺錢的,60%不賺或虧本。”
張淑華介紹,2008年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生產輕革6.4億平方米,皮鞋33.2億雙,天然皮革皮包(袋)7.7億只,革皮服裝5653萬件,這些都居世界首位。全球市場銷售的皮鞋60%以上產自中國,箱包50%以上也產自中國。
我國皮革行業的發展是建立在數量擴張的基礎上,粗放型經營是基本特征,業內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皮具行業有個約定俗成的共識,小企業指規模50人左右的企業;100-500人規模的就是中型企業了。”福建保蘭德公司董事長郭順元說。
“中小皮具企業的基本生產模式都是‘前店后廠’,即企業在皮具城租下展示自家產品的檔口,如有客戶看中且下了訂單,就交給工廠生產;若訂單過多自家生產不了,就轉讓給周圍親戚朋友的工廠。一言以蔽之,外銷訂單是中國皮具生產企業的生命線。”中國輕工業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漢江告訴記者。
“然而從2007年開始,在原材料上漲、出口退稅取消、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工資上漲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一批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皮具企業搖搖欲墜。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國外訂單巨幅萎縮,又給搖搖欲墜的大批中小皮具企業致命的一擊”,輕工商會鞋業分會秘書長王穎說。品牌企業與中小企業冰火兩重天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不僅考驗了企業,也從一個側面凸顯了品牌的影響力和價值。據中國皮革協會的相關調研數據顯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特別是行業排頭品牌企業受其影響較小,有個別企業的生產經營甚至呈現逆勢上揚,而單純依賴貼牌加工的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大。
福建保蘭德箱包的產品銷往歐洲、中南美洲、非洲、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一個保蘭德女包平均售價在2000元左右,“據調查,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需求大約下降了20%左右,國內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訂單而倒閉了,但是保蘭德的海外市場份額卻擴大了,為公司搶占了更多的市場空間,去年公司出口額達到1億美元,增長45%以上,現在我們公司的訂單都安排在6個月以上,成為國內最大的箱包出口企業。這就是多年來走品牌建設的回報。”郭順元對記者說。
像保蘭德這樣的成功企業在國內皮革行業還有不少。張淑華介紹,截止2008年底,全行業已有27家制革龍頭企業的產品獲得“真皮標志生態皮革”使用資格,489家企業的525個品牌獲得了真皮標志佩掛資格。這些品牌企業的產品質量普遍達到國際中檔以上水平,部分輕革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國內中、高檔市場的主力軍,成為全行業品牌的優秀群體,引領帶動了行業品牌的戰略升級。
“要真正實現皮革產業振興,就必須對舊的發展模式進行徹底革命,拿出變革的信心和勇氣來做自己的知名品牌。”這個道理已經在行業內引起了廣泛的贊同。
在廣州花都,獅嶺鎮委鎮政府近期實施了“一村一品牌”創建工程,鼓勵各村企業使用統一商標。通過區域品牌逐步規范獅嶺皮革皮具企業的運作和生產經營管理,培育一批有影響的皮具品牌,培養、形成一批具有現代管理理論和實戰經驗的皮革皮具產業人才團隊。
品牌培育需要政策支持
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國內在品牌培育、市場管理、產品設計、品質監控等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培育品牌不能僅靠企業家一腔熱血,還要靠國家給予政策支持,也需要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
嚴格控制行業無序競爭。王漢江說,目前我國市場還不夠規范,對商標侵權行為的打擊廣度和力度都不夠大,再加上部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還不夠成熟,既想滿足穿用名牌的心理,又要貪圖低廉的價格,這就給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生存條件。在一些皮具城和批發市場,冒牌貨較多,且屢禁不絕。在國際市場,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企業之間競相壓價,無序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加快培養各類人才。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說,現在企業培育品牌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營造品牌的人才。百麗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有一流的品牌運作專家。而皮具業屬于勞動密集行業,大多數企業起源于手工作坊,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無論是管理人員、技術設計人員、營銷人員,還是做工熟練的操作工人都比較緊缺。
提高原材料生產水平和質量。徐力生說,皮具是時尚產品,花色品種變化快,需要的原輔材料多,且變化快。而國產成品革特別是牛皮革與國外產品差距較大,這就導致國內皮具生產企業不得不使用進口原材料。但是進口原料價格高、從訂貨到到貨時間較長、渠道不暢通、缺斤短兩和不履行合同的情況時有發生,增加了企業的采購風險和生產的不確定因素。
關于提高自主品牌在國內商場的地位和待遇。郭順元說,目前國內一些大型商場為國外名牌提供各種優惠,而對本國品牌則采取種種限制甚至排斥手段,要么拒絕其入場,要么不允許占據重要位置。應盡快出臺品牌保護政策,糾正大型百貨商場對自主品牌的歧視性做法,引導商場給民族品牌留足位置,設定合理的扣點和收費。
- 上一篇:4月南通口岸皮張進口量大幅反彈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