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永圖:下半年可能走出陰影
【中國鞋網】上周,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博鰲亞洲論壇剛剛結束不久后來到泉州晉江,為當地黨政干部和企業家做了一場主題為 “用好政策,化危為機”的演講。演講中,龍永圖就博鰲亞洲論壇中關于全球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與未來走向,作了分析和判斷,并就當前形勢下我國經濟要如何應對,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分析1
經濟復蘇的三個基本條件
龍永圖綜合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各方的主要觀點表示,對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業界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反應過度,國際金融危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
“這次博鰲亞洲論壇對于整個全球金融形勢的主要觀點,或者說主流的觀點是,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最困難和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全球經濟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在美國的帶動之下,逐步走向復蘇。”龍永圖說,這是這次博鰲亞洲論壇對于全球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走向的一個基本判斷。
龍永圖提到全球經濟復蘇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就是:不出現第二波的金融海嘯;不出現以石油為代表的全球初級產品價格大幅的波動,特別是大幅的上升;不出現嚴重的、惡性的貿易保護主義。如果這三個基本條件能夠滿足,那么全球經濟就可能按各方的預期,出現復蘇的勢頭。“如果以上三個基本的條件不具備的話,全球經濟的復蘇可能還要推遲。”他說。
龍永圖就這三個基本條件的變數作了分析。首先,對于前一段時間,有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可能全球還會出現第二波的金融海嘯,地點最大可能是出現在東歐”的觀點,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經過分析后,普遍觀點認為,在東歐爆發第二波金融海嘯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為東歐的金融系統主要和西歐的金融系統緊密聯系在一起。況且,東歐的經濟總量也不至于達到影響全球的地步,因為它的經濟總量沒達到某種層次。
第二, 經過論壇中各方的討論,普遍觀點認為從去年七八月份以來的全球以石油為代表的主要初級產品的價格波動,基本上已經見底了,油價每桶已經跌掉了近100美元,近期的油價大約是石油最高價格時期的約65%,鐵礦石和糧食價格也跌了很多。這一次以石油為代表的初級產品的價格的回落,或者說是暴跌,應該說是一個理性的回歸。他說,這一次金融危機背景之下的全球以石油為代表的初級產品的大幅度暴跌,是美元炒作和美元過剩的結果,那么在現在美元市場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全球以石油為代表的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也基本不存在了。
第三,經過了過去的二三十年的全球化進程,全球的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分工格局,全球的經濟格局出現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樣一種局面、貿易格局,決定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惡性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全球資產保護的情況,不太可能出現。另一方面,世界貿易組織在這么多年的談判過程中,應該說已制定了一套限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比較嚴格的規則,這對惡性的貿易保護主義,產生了一定的威懾作用。
龍永圖提醒,不排除類似有關流感等意外因素會拖延經濟復蘇的可能,但復蘇的趨勢不會受阻。他同時還強調,全球經濟的復蘇一定是要在美國的帶動下,而不能輕信一些認為中國能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聲音。他說:“中國的GDP只占全球GDP的7%—8%,這樣一個指數來帶動全球經濟指數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我們沒有這個本事,不需要強出頭。”
他說,美國經濟的活力和美國克服困難的那種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由于這次金融危機的禍端出在美國,他們也因此必須承擔起帶領大家走出危機的責任。
分析2
中國經濟
面臨的挑戰
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挑戰?龍永圖說,他自己總結認為,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實現中國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是金融危機后的挑戰。
龍永圖說:“這次金融危機再次證明我們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這是中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全球的經濟競爭中成為我國經濟的最大優勢。第一季度我們中國的外貿出口大幅度下滑,但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下滑的幅度比較小。在第一季度當中,我們的紡織品出口還增加了5.7%,我們鞋業還增長了10%,所以我們中國在全球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還得靠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不僅僅是解決中國最重要的就業問題的一個基礎,而且是我們中國在全球經濟上的一個優勢。
龍永圖特別駁斥“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夕陽產業”的觀點。他說,不能以是否是勞動密集型來判斷是否是夕陽產業,不能認定結構調整就是要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保障中國廣大農民工就業的基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重要任務是把就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對此,他列舉馬來西亞前總理曾對他說過的話:稅收和就業是馬來西亞的兩個基本任務,當兩者不能兼得時,就要先保證就業而舍財政。龍永圖說,這句話同樣適合中國,保護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保就業,這應該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發。
談到“傳統制造業污染環境”的說法,龍永圖認為,不應把制造業都當成污染的產業,所有的產業都可能成為環保的產業。“我們不能把造紙、水泥等統統歸入污染產業,我的觀點是沒有污染的產業,只有污染的技術、污染的管理和體制。”他說。
龍永圖說,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將制造業和服務業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包含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他認為,在晉江,安踏等品牌將制造業延伸到銷售等服務環節,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品牌和服務業的延伸,有利于把勞動密集型產業打造成高附加值的產業。
分析3
外貿經濟
的未來走向
龍永圖談到,金融危機影響下,建立一個可持續增長的中國內需的體制越來越重要。他說,在第二季度發表的數字當中,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已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過去五年中,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占39%,消費占38%,進出口占23%,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GDP的60%都是靠投資,42%是靠消費,而進出口的貢獻度是-2%。這就說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一個重要的啟迪,即必須考慮怎么樣建設一個以內需為主的運作模式。
“從中長期來講,中國必須打造一個可持續增長的內需市場。那么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內需市場的基礎是大力推動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個進程。加快當前城鎮化建設進程,使我國1.4億農民工成為城鎮化居民很重要。我們不可能使1.4億農民工處于長期的活動狀態,處在臨時戶口、暫住人口的狀態,如果我們今后每年能夠把1000萬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變成永久的、正式的城市居民,那么我們中國城鎮化進程就會穩定下來,那么我們中國的內需體制就會真正建立起來。”他說。
龍永圖同時提醒,不能夠因為目前外需市場的減少,就忽視外需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他強調,絕對不能夠減少外需市場對中國市場的拉動,特別是在比較困難的時候。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今后長時間拉動中國經濟的出口,保持在20%到25%的貢獻度還是必需的,還是很重要的。他說:“現在這個-2%的貢獻度,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希望在座的各位企業家,在今天眼睛盯住國內市場的時候,另外一只眼睛還要睜大盯住國際市場,如果我們只盯住國內市場,到明年可能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體系拉動了全球的需求,而我們對此沒有準備的話,我們就要犯歷史性的錯誤。”
“前幾年,我們的外需對GDP的貢獻度是23%,那么我相信23%的比例,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必須保持的,因為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內需市場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建立起來。對外開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國經濟才更安全。”龍永圖說。
分析4
中小企業
的產業地位
龍永圖說,目前很多地方在解決就業的問題上,忽視了中小企業的作用。中小企業一段時間以來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主要是國內缺少對中小企業一整套的支持機制。“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們政府也好,對行政主管部門也好,最大的促進作用就是,我們認識到,不能協助中小企業,我們就不能解決中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業。”他說。
他說,我們必須在全面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拿出一套可執行的方案。因為中小企業解決了中國80%以上的就業,中國不能只依靠幾十個大的企業,把國家的經濟支撐起來。這幾個大的企業只是形成了中國經濟一個龐大的骨架,而中國經濟的血和肉是中小企業。
中國要培養出真正的具有全球競爭的企業,就必須把中小企業扶持起來。德國、日本的經濟在過去十年、二十年當中長期處于一個低迷的狀態,但是由于他們有一個非常堅實的中小企業基礎,日本經濟和德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競爭力,尤其是他們的制造業。
龍永圖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是歷史性的機遇,民營經濟發展的地區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地區。“大家應該從這次的金融危機當中,得到很多的啟示,我們必須要堅持改革,打破那些壟斷企業對很多行業的影響,必須降低中小企業的發展門檻,這樣才能使我們中國的經濟出現一個生機勃勃的、持續發展的局面。”他說。
龍永圖最后總結說,中國的經濟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可能有很大的發展——只要能夠堅持改革開放這樣的一個戰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外匯儲備也好,貿易也好,財政也好,每年都有20%、30%的增長,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所以這次克服金融危機,沒有別的路子,還是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能走出目前經濟下行的這樣一個局面,在今年下半年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我相信這是可能的!”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