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加入“長三角”到底圖啥
【中國鞋網】加入“長三角”到底圖啥
張天長說,“長三角”作為我國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傾斜,此外還將優先考慮一些重大產業布局。由于長期游離在外,溫州在這方面曾失去不少發展機遇。
李丁富認為,“長三角”地區的科技等優勢顯著,溫州一些中小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原因在于科技含量較低。溫州融入“長三角”后,有利于引進高科技,提高企業的產品附加值。
溫州鞋企可以說是最早意識到“長三角”的巨大作用。2000年3月,“武林門大火”之后誕生的奧康集團頭頂“溫州制造”的帽子重返上海灘,在“中華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開設專賣店,一度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此后,溫州皮鞋的形象才重新樹立起來。據了解,目前我市很多鞋企都在上海設立營銷中心或信息中心。業內有關人士介紹,“長三角”是溫州鞋業的市場重心,因為長三角的消費水平較高,通常情況下,長三角區域的銷售額都能占到全國范圍總銷售量的1/4。
根據規劃,長三角地區要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資源輻射長江流域,帶動全國增長的動力引擎。上海無疑是“長三角”的經濟龍頭,不論房地產還是各個行業都異常發達。
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朱康對說,溫州加盟后,借助這個廣闊平臺,可以在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進發展。如果溫州長期置身“長三角”區位組織之外,不但原有區域優勢不能得到發揮,而且會被邊緣化,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孤兒”。
“門檻”前的冷思考
今年市“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張靜提交了一份《關于把溫州建成“長三角”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建議》,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
張靜在該《建議》中提到,目前溫州還存在區域發展環境尷尬、中心功能建設不強、城鎮空間結構不清晰,以及交通樞紐地位有待提升等問題。比如,溫州雖然已初步凸顯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但對外交通體系仍顯不平衡,尤其是與中西部地區聯系偏弱,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溫州的腹地拓展。從全省比較來看,溫州的社會服務水平尚顯落后,城市商務、金融功能不足,機場、港口的規模不夠,一些重大建設項目推進速度緩慢。溫州要建成“長三角”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盡快克服這些制約因素。
按照新的定位,“長三角”要全力打造以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為主共同形成的杭州灣港口群,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競爭力的港口群;同時整合沿江港口以及沿海其他港口如連云港、溫州港等,在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義烏設立區域性物流中心,共同打造“長三角”世界航運中心的地位。
張靜認為,溫州港的發展取向應該是以浙西南、閩北、贛東地區為腹地,以能源、外貿運輸為主,積極發展集裝箱運輸、港口服務業和港口工業,然后逐步把溫州港朝區域性中轉港推進,實現溫州的主樞紐港地位。因此,溫州要積極促進鐵港聯運,建設龍麗溫西接線,加快甬臺溫復線的建設,加強與上海、杭州之間的區域性交通聯系,進一步發揮對贛北、閩北、海西地區的輻射作用,同時協調溫州永強機場與杭州蕭山機場、義烏機場、寧波櫟社機場以及上海虹橋和浦東機場的功能,建設溫州國際性空港,并配建航空物流基地。
“融入長三角,溫州首先要強化自身功能,有作為才能有地位。”朱康對說,臺州之前已加入“長三角”,但由于缺乏相對獨立的城市功能體系,事實上并沒有從中享受到多大好處。
張天長對此亦持類似看法,他說,“長三角”重新定位后,對溫州來說目前只是有了“名分”,短期內沒有太大的實質性意義。現在要做的是加快轉型升級,與“長三角”新一輪產業發展和資源流動趨向產生共鳴,形成最大的發展推力。時下,規劃建設中的溫州沿海產業帶就是這樣一個旨在加快產業升級的平臺。
- 上一篇:庫存鞋革產品 “變錢更安全”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