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升溫 中國鞋企不能失聲
【】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是當前國際經濟關系中的熱門話題,也是世界貿易和世界經濟復蘇的最大陰影。近期,圍繞貿易保護主義新趨勢、對國內產業和企業的影響,記者對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漢江進行了專訪。
記者: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出現了哪些新動向和新特點?
王漢江:貿易保護主義并非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新現象,它總是與實際經濟下行周期如影隨形。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后,隨著世界經濟衰退持續惡化,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正在加速形成。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全球蔓延、形式多樣、領域廣泛。
記者: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相關產業的直接影響有多大?
王漢江:具體估計貿易保護主義對產業的影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從案件數量看,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反補貼和337調查最多的國家。2008年上半年,全球共有85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其中針對中國的達37起,占43.5%;此外,2008年中國還遭受11起反補貼調查,占全球反補貼案件總數的70%。
從涉案金額看,2008年,全球21個國家對我發起貿易救濟調查93起,涉案金額62億美元。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增長因素,我國將喪失60多億美元的市場份額。只要限制不取消,以后每年都要失去60多億美元,累計失去的市場份額相當可觀。
更重要的是,國外對我反傾銷的要害是“以點打面”。反的“點”是個別產品和個別企業,而打擊的“面”則是整個產業。一旦產品出口受阻,必然波及該產品整個產業鏈的正常發展。
記者:哪類企業受影響最大?
王漢江:這里我重點介紹一下中國鞋企所遭受貿易保護主義之苦。
目前,全國有制鞋企業3萬多家,從業人員400多萬人,出口企業1萬余家,每年出口80多億雙鞋,在全球市場份額中占70%左右。歐洲、巴西等老牌制鞋國為了限制進口中國鞋,不斷對我國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1995年至2005年,歐盟對我部分鞋類實施10年配額限制。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相關協議,2005年1月1日歐盟取消配額限制。然而時隔半年,歐盟又對來自我國和越南的皮鞋發起反傾銷調查,調查期當年我國出口金額約7.3億美元,涉及1257家企業和約7萬人就業。我國共有163家企業應訴,2006年10月做出終裁,對我皮鞋征收高達16.5%的反傾銷稅(期限兩年),部分國內鞋企被迫退出歐洲市場。2008年10月,歐委會對該案發起期終復審,以決定是否繼續征收反傾銷稅。目前,我國60家企業應訴,歐委會抽取了7家企業調查。業界對裁決翹首以盼,但普遍認為難以獲得公平的結果。
2008年12月31日,巴西對中國鞋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涉及出口額1.1億美元,涉案企業400多家。一些企業反映,巴西調查機關做法頗有不公,以未在規定時間內報名或未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延期申請為由分別拒絕商會參加應訴資格和企業延期遞交問卷的申請,我企業取得良好應訴結果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阿根廷3月初也對我國鞋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加拿大正對我防水膠鞋進行反傾銷立案審查,這些都會給我國鞋出口帶來巨大障礙。
記者:貿易摩擦已成為我國涉外經濟關系中的“老大難”問題,根據你的經驗,有什么好的應對辦法?
王漢江:我個人認為,還是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中介組織和企業的三個“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交涉、法律抗辯、業界合作”有機銜接的應對機制。
為此,我們要加強多邊經貿交流與合作,推動各國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特別要防止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我們重視通過雙邊對話和磋商,妥善化解貿易摩擦,特別是把保持高層政治交涉和溝通作為應對貿易主義的必要和有效手段。我們也要旗幟鮮明地與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作斗爭,對少數明顯違背世貿組織規則、做法具有歧視性的行為,要堅決予以回擊,毫不退縮和讓步。
進出口商會、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而言,就是要加強進出口預警和信息通報,及時提醒業內企業可能存在的市場風險;要加強對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培訓,組織企業在貿易摩擦個案上加強法律抗辯;有時候要從產業全局發展出發,爭取以價格承諾、最低限價或數量限制等方式結案,與對方產業達成自律及和解安排,從而保住出口市場。
對企業而言,它是貿易保護案件法律程序的應訴主體,因此企業應該積極參與應訴。我們發現,不少企業遇到貿易保護主義“繞著走”,這個市場被限制了,就去開拓另外一個市場,打一槍、換一炮,這樣容易助長國外對我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有些企業不應訴,是因為缺乏經驗,對此我們商會可以給予必要幫助;有些企業是因為資金短缺,無力應訴,我們正在考慮推動業界或政府建立一筆應訴基金,維護行業正當利益。最后,我們的企業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不搞價格戰,不搞惡性競爭,不授人以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