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元風投資金注入泉州制鞋業

鞋博會上,新加坡參展企業展示的全自動繡花機前圍滿觀眾。
【】海博會、鞋博會已落下帷幕,在這一年一度的產業盛會期間,業界傳出一條重磅消息:由紅杉中國、聯想投資與建銀國際三大機構組成的“投資夢之隊”,斥資4億元注入泉州鞋業。這是2009年以來資本領域對泉州鞋業的一項最大投資,為全球金融風暴下本地制造業逆市擴張的發展態勢作出最佳注腳。
三大機構聯手投資
記者了解到,獲得該項投資的鞋企是福建匹克集團。該集團總經理許志華表示,在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負面影響依然明顯、金融風暴導致金融資本投資意愿降低的情況下,其逆勢融資證實了資本市場對企業國際化戰略、差異化營銷理念的信心與認同。“接下來,我們將在設計研發、人才引進、終端開拓、品牌推廣、品牌跨越等層面進行全方位的拉升補給。”許志華透露了此輪融資后的計劃。
資料顯示,紅杉資本曾投資過Google、思科、蘋果電腦、甲骨文和雅虎等國際知名品牌,是目前全球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建銀國際是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全資擁有的投資銀行,代表建行總行對外開展投資銀行業務;聯想投資作為本土投資基金的一桿旗幟,其成績和品牌影響力有目共睹。
紅杉中國資本基金創始合伙人沈南鵬表示,此次逆市投資泉州,除了受到企業優異的盈利能力、快速成長性等方面的吸引外,還看重企業多年來堅持的專業化戰略以及今后的發展預期。他表示,體育用品行業有中國13億人的消費需求在帶動增長,在中國有著巨大的上升潛力,而匹克的成長歷程也正詮釋了這種“消費升級”的中國力量。
在聯想投資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朱立南看來,三家投資機家聯手,正好可以實現資源互補,為企業提供一套完整的發展方案。
相中當前特殊機遇
兩年前,在國內金融市場處于高峰期之際,泉州的民營企業曾備受風投公司青睞,不少風投公司來到泉州尋求合作,以期從助推企業上市中獲取利益。去年以來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金融市場低迷至今,不過,危機中總有人看到逆勢進取的機會。
去年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大背景下,中信投資仍然斥資上億元注入泉州寶峰鞋業有限公司,中信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渺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曾樂觀地說“資本市場的低迷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機會”。
張渺認為,投資不能只是隨大潮,從判斷一個項目的好壞來講,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很多企業活得很好,這時候反而不容易看清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而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投資者更能看清哪些企業的綜合素質好,所以這時候反而是進行選擇的好時機。
泉州產業日益受寵
曾幾何時,被熱炒的高科技領域內的概念網站,一度成為風投資本的寵兒,但如今這種現象正在發生悄然變化。由于網站尋求不到多元化盈利模式,加上受“網絡泡沫經濟”的影響,如今的風投對互聯網、IT等高科技產業漸失耐心,開始把目光投向傳統產業。服裝和鞋業這兩大產業被他們看成傳統產業的兩大“潛力股”。
風投機構們普遍認為,之所以把投資轉向中國鞋、服行業,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國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因為,服裝、鞋子不同于網絡產品,人們可以不使用互聯網、不看視頻、不寫博客,但一定要穿衣、走路,這是生活必需的。再者,由于目前很多優秀的傳統企業還未引起風險投資的重視,介入成本暫時不高,風險也相對較低,投資回報率也遠遠高于其他高科技行業。
一位香港風險投資機構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泉州不少日用品生產企業的現狀和特點非常適合風險投資。”他認為,泉州不少企業過去是以生產為主的純加工型企業,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目前已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渠道,變成品牌企業,這跟做OEM的企業不同。在東莞、溫州,資金對企業的發展作用并不明顯,而泉州有自主品牌和渠道的企業,一些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較大,具備很強的擴張能力,在風險投資的幫助下會更具爆發力。
據業界人士透露,目前一些風投機構已經準備了雄厚的資金,欲在泉州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對于他們來講,泉州企業不僅適合上市融資,也適合創業投資和私募投資等融資模式。在上市領域,泉州目前只有30多家上市企業,相比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還有很多資源可以挖掘。
專家看法:
借助危機做強做大
“泉州民企的發展模式,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感受到的壓力較小,而且可能利用這一次的機會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上海盈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吳克忠曾在某論壇上大力舉薦泉州企業的成長模式。他認為,中國民營企業有這三種模式:東莞模式,由于產品沒有定價權,企業面臨著倒閉的危險;溫州模式,企業靠低成本賺錢,產品以低價格占領市場,現在將自己逼到了絕路;第三種便是目前最具潛力的泉州模式。
吳克忠說,泉州的大部分企業一開始都是做OEM的,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后,一些企業紛紛意識到光做OEM的產品風險很大,便開始嘗試把原來做OEM的產品,拿來國內拓展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典型如一些制鞋企業,他們原來是為阿迪達斯、耐克等世界品牌做代工的,后來開始做自己的品牌了。因此,在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中,泉州企業有較好的抗壓性。

泉州鞋產業鏈完善是吸引投資者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