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型人才走俏“校企聯姻”熱高校
【中國鞋網】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據有關部門預計,2009年我市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將達5.7萬名,同比增長15%,創歷史新高。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哪類畢業生更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記者調查發現,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用人單位比以往更加注重應聘者的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招聘主流。
企業青睞實用型人才
在市人才市場近期舉辦的多場招聘會上,記者了解到,出于用人成本和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大多數企業在招聘時顯得更加理性和務實,不再盲目追求高學歷和名校畢業生,而是更多地從實際需要出發,尋求與崗位匹配的實用型人才。
“前不久公司招聘了一批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的畢業生,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并不比重點大學畢業生遜色,而且就業心態更加踏實。”唐山天絡信息服務公司運營總監馮江波說,與學歷相比,公司更在意應聘者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那些“眼低手高”,即綜合能力強并且腳踏實地的畢業生會受到青睞。
作為工業化城市,我市對于鋼鐵冶金、工民建、自動化、機械制造、港口工程、商貿物流等工科類畢業生的需求一直比較旺盛,而相關企業一般都會要求應聘者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
“你能熟練應用各種機械測量工具嗎?”因為回答不肯定,機械專業本科生小高被一家汽車配件生產企業拒之門外,而與他一同應聘的幾個高職生卻獲得了面試機會。該企業招聘負責人表示,雖然本科生的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高職生具有實際操作經驗,既能很快上手工作,又節省了公司的培訓成本。
校企合作開啟就業之門
企業青睞實用型人才,尤其喜歡有實踐經驗的畢業生,而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往往偏重理論型,導致一些畢業生不能適應企業實際需要而在求職時碰壁。為解決教育模式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縮短學業與就業間的“真空期”,我市各高校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強化實踐環節,通過建立大學生實訓基地,增強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其打開就業之門。
在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數字媒體專業大四學生劉超正和同學一起為宣傳片做最后的修改,這是他們參與完成的多個企業實訓項目中的一個。
去年,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設計學部與北京龍馬世紀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水晶石等國內著名動漫設計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企業在學校建立實習培訓基地,派出專業技術人員,以公司的實際項目作為教學案例,對學生進行專項技能培養。數字媒體專業的60多名學生畢業后將被這些企業優先錄用。
劉超說,自己學的專業實踐性很強,以前都是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老師留一些虛擬課題,大家模擬操作,不容易發現有哪些不足需要彌補,現在通過操作實際項目,不光更扎實地掌握了專業技能,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校企合作的好處是學校和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雙方的優質資源。”輕工學院設計學部部長郭宇承介紹說,一方面,企業可以按照需要培養出適合自己的優質人才,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企業項目是如何運作的,掌握了實際操作技能,畢業后不需再接受培訓即可直接上崗工作,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見習制度搭建就業平臺
為幫助尚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升就業能力,促進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有效銜接,我市已經建立并將逐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
就業見習對象是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符合見習崗位及學歷要求的唐山籍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見習期限一般為六個月,見習期間由見習單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補助。見習期滿后,根據見習畢業生的實際表現和本人意愿,由見習單位擇優錄用。目前,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數量已達6家,今年我市將組織500名高校畢業生參加見習,以后規模逐步擴大,力爭用5年時間組織1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見習。
“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不僅搭建了一個就業培訓平臺,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職業技能、積累職業經驗,順利完成從學校到用人單位的過渡,同時還是一個很好的推介平臺,把大學生推薦給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很大幫助。”唐山學院就業辦公室主任趙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