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出口鞋企對關稅政策很敏感

外貿經濟對關稅政策很敏感
【中國鞋網】近日在廣西舉行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傳出消息,明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來自東盟的7000種產品實行零關稅,同樣東盟也將作出類似安排。
該消息在泉州產業界引起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泉州一些鞋服企業正在籌劃品牌輸出方案,打算在明年之后加快對東盟市場的品牌擴張。
業內人士認為,東盟市場將成為泉州鞋服企業打造國際品牌的第一站,以后他們會將在該市場的成功擴張模式復制到中東、南美,甚至歐盟、北美等其他區域市場。
零關稅下的成本優勢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已進入了收尾階段。繼《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后,《投資協議》談判已于日前在廣西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結束,將于本月在泰國舉行的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簽署,而《投資協議》的簽署將標志著中國與東盟雙方圓滿完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任務。
據了解,從2010年1月1日起,中國、東盟雙方各自將90%以上的產品關稅降到零。這意味著中國與東盟10國除敏感產品外,其他產品都享受零關稅待遇。按照自貿區規定的降稅模式,2007年1月1日,我國擴大了降稅產品的范圍和幅度,降低了5375種產品的關稅,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5.8%,今年1月1日又進一步降到2.4%。
晉江一鞋企外貿部經理邱先生告訴記者,雙方大部分的產品實現零關稅之后,對中國企業來說,無論是將產品出口東盟,還是從東盟進口產品,成本都會大幅降低。這將非常有利于泉州的鞋服企業在該市場打響品牌。
“以鞋產品出口為例,如果企業以貼牌出口的方式進入東盟市場,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因為東盟當地的生產要素比我們還要廉價。這也是一些企業到越南等國家設廠的原因。因此,泉州鞋企出口東盟大多數是以在當地開專賣店或發展經銷商的形式,進行品牌導入。”邱先生說。
他表示,泉州一些在國內已有成功品牌運營經驗的鞋企,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會加快在東盟市場進行品牌擴張的步伐。“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內的鞋業市場經過眾多品牌多年的布局,已趨于飽和,各品牌雖然擁有了自己的領地,但想要繼續大比例擴大市場份額,已經很難,而東盟擁有數億人口,其市場空間仍然很大,越早進入該市場爭奪份額的品牌會得到越好的機會;二是實現零關稅后,鞋品牌進入該市場成本將會大幅降低,比如產品出口給在東盟國家的經銷商或者出貨到當地的直營專賣店時,對經銷商或者直營專賣店來說,不僅不需要繳納關稅,其他方面的費用也會降低。”邱先生說。
他告訴記者,在進入成本降低之后,泉州鞋業品牌無論與來自歐美的國際品牌,還是與東盟當地的品牌相比,都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由于東盟市場的消費水平普遍較低,因此與歐美國際品牌相比,我們的品牌將具有很強的價格競爭力。而與東盟當地的品牌相比,在雙方之間的成本差距縮小之后,泉州品牌擁有了中國國內市場多年的品牌運營經驗,在當地市場的品牌推廣與銷售體系建設方面會有很大優勢,而且資本實力也會比較雄厚。”他說。
謀劃在先的擴張方略
泉州一些有實力的鞋服品牌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啟動了東盟市場的品牌擴張計劃。目前在東盟國家開專賣店的泉州品牌有安踏、特步、鴻星爾克、亞禮得、三六一度等。
其中,特步品牌擴張的觸角已經伸向了東盟的多個國家,目前已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東盟國家開專賣店,并在馬來西亞等國啟動了品牌推廣計劃,今年該企業有望在新加坡開始它的品牌宣傳。
東盟市場是安踏目前品牌海外擴張的主要陣地之一,該品牌已在菲律賓、新加坡等國設有多家專賣店,其還計劃未來在東盟各國開設更多的專賣店及分公司。
除了開專賣店之外,一些泉州鞋業品牌還將工廠辦到這些東盟國家去。晉江國輝鞋業幾年前就在越南設廠,目前已擁有4條制鞋生產線,在當地與經銷商合作生產其公司自主品牌的鞋。此外,寶峰鞋業準備在印尼設廠,近期還赴菲律賓、越南及印尼等地考察。
鞋業品牌近年來紛紛在東盟各國排兵布陣,這讓泉州服裝等行業的品牌也心動了。去年,晉江就組織了七匹狼、潯興等10家企業到東盟考察,前往柬埔寨、泰國等國家考察投資環境,考察內容主要為拜訪當地企業和走訪當地工業區。
業內人士表示,泉州不少鞋服品牌將東盟市場定位為其打造國際品牌的首站,或者“試驗田”。這種方式,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借鑒。
“這些品牌試圖在東盟市場積累國際市場擴張的經驗,然后將這些經驗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到全球各大區域市場中去。原本,這是一種‘就近原則’的戰略思路,如今,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又為他們實施這一戰略帶來很好的機會,不僅會使他們的成功幾率增加很多,同時還會加速他們品牌國際化擴張的步伐。”該人士說。
■相關鏈接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擁有10個成員國,分別是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正式啟動。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中國與東盟加強和增進各締約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逐步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并創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資機制等。
為落實協議,2004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規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獲產品和少量敏感產品外,對原產于對方的7000種商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2007年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是規范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和處理與服務貿易相關問題的法律文件,規定雙方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內開展服務貿易的權利和義務。
建成后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是一個擁有18.5億人口、2.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也是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發展中國家之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