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企優勢資源爭奪戰愈演愈烈

在“運動鞋效應”中,體育用品企業應尋找與自身品牌定位相契合的體育營銷資源。(陳英杰 攝)
【中國鞋網】4月5日,中國內陸規模最大,連接兩座千年古城的第三屆鄭開國際馬拉松賽拉開序幕。與跑道上的選手同樣引人注目的是,鄭州開封兩座城市大道的兩旁掛滿的印有泉州一企業標志的一面面彩旗。就像跑道上的選手一樣,在2009年至2010年這段中國體育賽事年里,競爭的加劇將使泉州體育用品企業拉開差距,甚至出現兩極分化。
體育用品行業
或出現兩極分化
在擊敗眾多對手后,泉州361°成為鄭開國際馬拉松連續5年的全球頂級合作伙伴。實際上,361°的行為僅僅只是泉州體育用品行業啟動2009年營銷戰略中的一個縮影。在泉州的體育用品行業中,安踏、特步、匹克、鴻星爾克、喬丹等品牌也正在不遺余力地搶占優勢的體育資源,它們的目光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國外的優勢體育資源也成為它們角逐的領域。
“泉州體育用品企業的表現,表明了它們在逆市中尋求突圍的信心。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必然有一批品牌會倒下,與此同時,也有一批新的品牌會崛起。體育用品企業對于稀缺體育賽事資源的爭奪,正是為了搶占資源,在行業洗牌中占據有利地位。”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張暉明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可利用的優勢體育資源的減少,中小企業生存壓力的增大,未來行業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
抓住“運動鞋效應”
不能盲目跟跑
“受奧運會的影響,國民對于體育用品的熱度將持續一段時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后奧運時代。對于企業來說,在后奧運時代,更需要注重體育營銷的延續性,將體育營銷作為一個系統性的營銷戰略來考慮。”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國內有關經濟學家分析,因奧運而形成的“運動鞋效應”正在我國顯現。所謂“運動鞋效應”就是指奧運過后,舉辦國穿運動鞋、休閑服的人數將會增多。調查顯示,全世界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包括韓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美國都曾出現這樣的現象,于是有人將之稱為“運動鞋效應”。
相關調查也表明,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一部分人也將會縮減奢侈品的消費,把目光轉向實惠易搭配的運動產品。
“企業在危機中重拳出擊,囊括一系列高端體育資源,并非盲目舉動,而是希望借此進一步豐富品牌資源,構建起立體式的品牌資源矩陣,加速品牌國際化進程。”對此,361°總裁丁伍號表示。
“通過體育營銷,可以使本土競爭的品牌實現在國際、國內范圍快速傳播。”業內人士分析稱,“然而,企業在嘗試體育營銷的過程中,也應當避免跟風,要注重營銷的細分、目標人群的針對、合適媒介的選擇等問題。在一個多元化、全民參與的體育產業環境下,體育用品企業應投入更多精力尋找與自身品牌定位和發展戰略相契合的體育營銷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