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平路“鞋島”成粵東鞋業中轉站
【中國鞋網】數百萬雙鞋從這里流向粵東各縣市
在老市區百貨大樓側旁一條小街道,經過三十年的漫長發展,自發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鞋類集市,如今這里鞋店鱗次櫛比,各種款式型號的鞋子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連周邊縣市的鞋店經營者也紛紛慕名到此進貨。每年的4月、9月和年底是鞋類批發旺季,這里更是車水馬龍,顧客摩肩接踵,成了汕頭最集中的批發鞋市,也成為我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記者近日專程來到此處探訪了這個名副其實的“鞋島”。
競爭激烈薄利多銷成主流
老市區居平路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北接安平路、南連外馬路,兩側均為老式騎樓建筑,外墻古色古香但已風化殘舊。然而就在這長僅100多米、路面狹窄的街道兩旁,“鞋類批發”、“童鞋總匯”等招牌、貼示隨處可見,男莊鞋、女莊鞋、童鞋、運動鞋、拖鞋……款式琳瑯滿目的款式,據估計,居平路鞋市的鞋類商店大大小小約有七八十家,原先大都是從聚集于鎮邦街的幾間鞋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記者于近日一天上午10點左右來到這里,看到一片生意興隆熱鬧景象,每一家大小鞋店已是敞開大門做起生意來,不少鞋鋪正在裝貨卸貨,一紙箱一紙箱的鞋從店里店外搬進搬出。記者走進鎮邦街一家“老蔡鞋行”,映入眼簾的是店員忙忙碌碌的身影:談生意、整理貨架、點貨、補貨、送貨……據該行的蔡經理介紹,他們這家店是這里最古老的、開店時間最長的,已有將近30個年頭,從他的爺爺傳到他手里已經祖孫三代了。那是在1980年,當時這里一家鞋店都還沒有,他的爺爺蔡立質起先是在至平路擺地攤賣鞋,兼營各種日用雜貨。后來積累了一點資本,才在鎮邦街買下店面,生意越做越大,經營品種也不斷增加,如今在市區內已有三家分店。“干這一行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沒得休息,是相當辛苦的。”蔡經理表示說,現在這一行競爭越來越激烈,批發甚至不如零售那么好賺,他的店也兼營零售,有東區的市民驅車數公里遠,專門來到他的店里買鞋,就因為這里鞋便宜款式多。不過,經營這么多年已形成了一些固定客戶,除了市內的,還有來自潮州、揭陽等地,成了主要的客源。
質量求生存信譽為保證
記者調查發現,“鞋島”歷史悠久,但興旺起來是本世紀以來的事,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正順應市場規律,慢慢走上品牌專營的路子。記者走進另一家經營男鞋的鞋行,貨架上男鞋品種款式琳瑯滿目,至少擺了兩三百個款式的男皮鞋,價格以100多元為主,不少客戶正來取貨。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此開鞋店的鄭老板介紹說,那時在這條路上賣鞋的僅有少數幾家,其它店經營牙刷面巾等日用品。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許多店才慢慢轉行改為經營鞋業。他告訴記者,他代理的都是較高檔的國內外知名品牌,每年批發出去的鞋不只幾萬雙。
鄭老板向記者道出了個中緣由,以前客戶只要便宜就好,對質量沒什么要求,售后投訴的不少。現在的客戶品牌意識越來越強,非常注重產品的質量,耐穿耐用才是保證,所以作為批發商現在必須以產品質量求生存,靠信譽取勝。他的貨都是從廠家或供銷商那里直接進的,既保證質量也降低成本。
據了解,如今居平路“鞋島”批發市場銷量逐年上升,每年批發出去的鞋約有幾百萬雙。這里的貨物主要來自浙江、廣州、順德和福建一帶,以中檔鞋為主,最貴的也不過二百多元、便宜的只有二三十元,但各種牌子達到300多個。鞋島之所以日益興旺,很大程度緣于其周邊的物流配套發達,成為輻射粵東三市各縣市的中轉站。由于如今的鞋業品牌多,競爭強,特別是女鞋、童鞋等更新換代非常快,不少創新慢、跟不上潮流、無力競爭的商家只能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在市場規律的運作下,如今這里的經營者經過不斷的整合創新,正在走上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
- 上一篇:火箭推出阿泰玩偶 斯科拉兒子擰掉野獸腦袋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