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永不止步》連載(32):“訂貨證”
2009-04-03 12:05:14 來源:全球品牌網 作者:陳士信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訂貨證”
丁志忠1992年接過公司副總一職——主管起銷售,就開始認真“折騰”起了銷售網絡。幾年來,丁先生借助于安踏小有的一點資源,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如果用小學生的“一邊”、“一邊”造句的話,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句子——丁先生一邊開拓市場,一邊推廣品牌——進入某個區域市場,隨后進行品牌推廣,再開拓,最后打開這片市場,再推廣、宣傳品牌,循環不斷。93年丁先生在太原投放了安踏史上的第一支廣告,95年嘗試大型體育賽事贊助,96年召開了首次經銷商大會,97年啟動VI建設,98年贊助中國田徑協會、參加體博會……安踏就這樣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不斷地開拓,安踏跟星星點燈一樣,點亮了一個又一個市場。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我國歐美出口貿易更是大受影響,廣東大量的代工企業紛紛倒閉——晉江在上半年也關閉了數百家制鞋工廠。其它存活的鞋業公司只得把市場轉向國內,做起內銷業務,他們也與安踏幾年前一般,一個地方、一個地方開拓市場,然而收效甚微,很是困惑他們。其時的安踏比較順利、不停開疆拓土,是因為當時的市場處于非競爭形勢,許多區域市場甚至是空白的——安踏長驅直入,這就是先人一步的好處——2007年電影《投名狀》有一句經典臺詞,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安踏的銷售渠道拓展經過大致7年的努力(1991—1998年),取得很大成績,據多方的數據及權威報道信息顯示,“截止98年底,安踏在全國擁有了近2000個專營點”——對于數字我是略有疑慮的。但有一點我必須要提醒讀者的是,這些所謂的近2000個專營點,主要以專柜(商場、鞋店)為主要形式,有些只是在一家鞋店的某個角落擺上了安踏的運動鞋,絕不是我們今天在商圈里隨意見到的一家形象美觀、貨品齊全、五顏六色的專賣店。丁志忠對這些網點的質量也心知肚明,但是成名之前的安踏,太需要它們的支持,以此推動渠道的延伸、企業規模的擴大,他需要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再來整合、提升網點。
雖然銷售網點質量參差不齊,但是數量上的優質,還是拉動了安踏巨大的銷售,打開了巨大的市場。此時,安踏的內銷產量(自主銷量)比率迅速提升,代工占公司的業務比例越來越小。不久,在99年安踏經過周密的策劃、各方的努力,終于在央視投放了號稱安踏成名之戰的“我選擇,我喜歡”篇廣告,著名運動員孔令輝加上影響力巨大的央視,安踏一夜之間名動大江南北。央視的廣告一投放,經銷商的積極性立馬被調動起來——哪怕今天也是如此,并有更多懷揣大量現金的分銷商,在廣告的兩個月之后,擠進了安踏的營銷中心。
丁志忠先生除了忙碌于在眾多的客商中挑選有實力的分銷商,同時也初步開始了整頓銷售網點。據相關資料顯示,1999年安踏的銷售同比提升了35%,借助品牌知名度、銷售量雙提升的大好形勢,安踏于年底推出了“訂貨證”制度。眾多的經銷商同時涌到安踏,同時加上幾年的苦心經營,經銷商相對過剩,安踏就獲得了“優中選優”的機會,從而推出“訂貨證”,得到訂貨資格的經銷商,其實也就是安踏選中的、看中的。所謂“訂貨證”就是指,想要經銷安踏產品的經銷商,必須先把根據每年的訂貨量一定比例的款項“壓”在安踏公司——類似于保證金,安踏公司則頒給一張訂貨證書,有了它才有資格訂貨。
“訂貨證”制度在幾個方面大大利于安踏公司及品牌的發展:其一,提高了經銷商的代理門檻,從而讓更多有實力的經銷商加盟進來;其二,企業分散了一部分壓力和風險;其三,為規范經銷商的管理,創造了有約束力的條件。資金的要求這么簡簡單單的一項,就可能基本上把沒有實力或者沒有誠意合作的經銷商,擋在門外。而交納這筆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激勵經銷商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而提升了他們的積極性,也會部分提高經銷商的忠誠度。經銷商把一筆錢壓在安踏,公司可利用的資金規模一下子就增加很多,資金周轉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本質上就是安踏把部分壓力與風險轉移到經銷商身上。眾所周知,分銷商的行為經常與企業總部的品牌管理意志、方向相左,甚至是沖突。如今有“致命”的東西壓在安踏,安踏在全國渠道檢查中,如果發現經銷商未按公司要求執行,按照規定處罰時,這個結果會嚴重影響經銷商的行為。
丁先生是一個很明智的人,他早早意識到,經銷商是不會歡迎因為品牌知名度提升而帶來的批發價格的提高。丁先生深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的真諦,在起步階段向經銷商讓度了大部分利益,但同時也把銷售的管理壓力分攤給經銷商,比如說銷售網點的裝修、店員的培訓等等。
丁志忠1992年接過公司副總一職——主管起銷售,就開始認真“折騰”起了銷售網絡。幾年來,丁先生借助于安踏小有的一點資源,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如果用小學生的“一邊”、“一邊”造句的話,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句子——丁先生一邊開拓市場,一邊推廣品牌——進入某個區域市場,隨后進行品牌推廣,再開拓,最后打開這片市場,再推廣、宣傳品牌,循環不斷。93年丁先生在太原投放了安踏史上的第一支廣告,95年嘗試大型體育賽事贊助,96年召開了首次經銷商大會,97年啟動VI建設,98年贊助中國田徑協會、參加體博會……安踏就這樣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不斷地開拓,安踏跟星星點燈一樣,點亮了一個又一個市場。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我國歐美出口貿易更是大受影響,廣東大量的代工企業紛紛倒閉——晉江在上半年也關閉了數百家制鞋工廠。其它存活的鞋業公司只得把市場轉向國內,做起內銷業務,他們也與安踏幾年前一般,一個地方、一個地方開拓市場,然而收效甚微,很是困惑他們。其時的安踏比較順利、不停開疆拓土,是因為當時的市場處于非競爭形勢,許多區域市場甚至是空白的——安踏長驅直入,這就是先人一步的好處——2007年電影《投名狀》有一句經典臺詞,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安踏的銷售渠道拓展經過大致7年的努力(1991—1998年),取得很大成績,據多方的數據及權威報道信息顯示,“截止98年底,安踏在全國擁有了近2000個專營點”——對于數字我是略有疑慮的。但有一點我必須要提醒讀者的是,這些所謂的近2000個專營點,主要以專柜(商場、鞋店)為主要形式,有些只是在一家鞋店的某個角落擺上了安踏的運動鞋,絕不是我們今天在商圈里隨意見到的一家形象美觀、貨品齊全、五顏六色的專賣店。丁志忠對這些網點的質量也心知肚明,但是成名之前的安踏,太需要它們的支持,以此推動渠道的延伸、企業規模的擴大,他需要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再來整合、提升網點。
雖然銷售網點質量參差不齊,但是數量上的優質,還是拉動了安踏巨大的銷售,打開了巨大的市場。此時,安踏的內銷產量(自主銷量)比率迅速提升,代工占公司的業務比例越來越小。不久,在99年安踏經過周密的策劃、各方的努力,終于在央視投放了號稱安踏成名之戰的“我選擇,我喜歡”篇廣告,著名運動員孔令輝加上影響力巨大的央視,安踏一夜之間名動大江南北。央視的廣告一投放,經銷商的積極性立馬被調動起來——哪怕今天也是如此,并有更多懷揣大量現金的分銷商,在廣告的兩個月之后,擠進了安踏的營銷中心。
丁志忠先生除了忙碌于在眾多的客商中挑選有實力的分銷商,同時也初步開始了整頓銷售網點。據相關資料顯示,1999年安踏的銷售同比提升了35%,借助品牌知名度、銷售量雙提升的大好形勢,安踏于年底推出了“訂貨證”制度。眾多的經銷商同時涌到安踏,同時加上幾年的苦心經營,經銷商相對過剩,安踏就獲得了“優中選優”的機會,從而推出“訂貨證”,得到訂貨資格的經銷商,其實也就是安踏選中的、看中的。所謂“訂貨證”就是指,想要經銷安踏產品的經銷商,必須先把根據每年的訂貨量一定比例的款項“壓”在安踏公司——類似于保證金,安踏公司則頒給一張訂貨證書,有了它才有資格訂貨。
“訂貨證”制度在幾個方面大大利于安踏公司及品牌的發展:其一,提高了經銷商的代理門檻,從而讓更多有實力的經銷商加盟進來;其二,企業分散了一部分壓力和風險;其三,為規范經銷商的管理,創造了有約束力的條件。資金的要求這么簡簡單單的一項,就可能基本上把沒有實力或者沒有誠意合作的經銷商,擋在門外。而交納這筆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激勵經銷商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而提升了他們的積極性,也會部分提高經銷商的忠誠度。經銷商把一筆錢壓在安踏,公司可利用的資金規模一下子就增加很多,資金周轉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本質上就是安踏把部分壓力與風險轉移到經銷商身上。眾所周知,分銷商的行為經常與企業總部的品牌管理意志、方向相左,甚至是沖突。如今有“致命”的東西壓在安踏,安踏在全國渠道檢查中,如果發現經銷商未按公司要求執行,按照規定處罰時,這個結果會嚴重影響經銷商的行為。
丁先生是一個很明智的人,他早早意識到,經銷商是不會歡迎因為品牌知名度提升而帶來的批發價格的提高。丁先生深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的真諦,在起步階段向經銷商讓度了大部分利益,但同時也把銷售的管理壓力分攤給經銷商,比如說銷售網點的裝修、店員的培訓等等。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拜仁王牌簽約耐克成離隊信號
- 下一篇: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