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鞋都晉江看東莞鞋業的品牌發展
一直以來,東莞主要都是從事“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型產業,因此,盡管全球的電腦顯示器,知名品牌的運動鞋等絕大部分都是產自東莞,但很少人知道自己所使用的產品是“東莞制造”。筆者2月份曾在廣州某知名商場看到一雙價格不菲的名牌運動鞋,然而,筆者卻在鞋底的商品信息看到有一項“產地:東莞”,當時真是大感意外,因為從來就沒在東莞聽說有這個品牌。
“麻涌香蕉、厚街臘味、大嶺山燒鵝……”也許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些就是東莞品牌,但是這些品牌走得出去嗎?“以純服飾、步步高電子……”僅僅靠這些東莞品牌,又能夠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擠出一席之地嗎?
那么,如何打造“東莞品牌”,又如何把“東莞品牌”推廣到國內外?或許,有著“小東莞”之稱的福建晉江能給些啟示。
這個像“東莞幾年前鎮街”的地方,有一組數字讓人驚嘆:晉江現有中國馳名商標79個,中國名牌產品24項,中國出口名牌產品2項,國家免檢產品76項,區域品牌14項;5個品牌入選亞洲500強,10個商標入選中國最有價值商標500強,3個品牌入選中國行業標志性品牌;靈源萬應茶入選全國首批“中華老字號”;安爾樂、勁霸、安踏、靈源醫藥等4個品牌入圍首批300家“全國重點保護品牌”……
而在這組數字的背后,就是我們嘴里吃的食品、身上穿的衣服、腳上穿的鞋子、手里拿的雨傘、家里用的紙巾、建房裝修的瓷磚……不經意間,人們的生活中就有了晉江產品。安樂、心相印、雅客、親親、盼盼、安踏、特步、德爾惠、361度、七匹狼、九牧王……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及其產品,全都產自晉江。
但晉江這些成績都不是憑空得來,秘訣就是自主創新。改革開放之初,晉江人從家庭作坊、來料加工起步,生產“國產洋貨”,進而發展為貼牌加工,完成了“蓄勢待發”的積累階段。在經歷了10年做別人的品牌、自己只賺取加工費的“貼牌”路后,晉江進入了轟轟烈烈的“造牌”時期。此一階段,政府的引導發揮了巨大作用。從確定“品牌立市”戰略,到實施企業自主創新戰略,晉江實現了又一次的跨越。“一招先,吃遍天”,當全國許多地方開始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以圖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時,晉江已在有效實施“品牌帶動”和“資本帶動”的“雙翼計劃”了。
晉江的發展之路,或許對東莞來說,不一定完全合適。但對于打造和推廣“東莞品牌”,無疑是個良好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