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廣東皮革市場動蕩不安
【中國鞋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轉眼間春天走近我們,整個世界從一個漫長的睡夢中蘇醒了。但是人們的心情并未釋然,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遇冷。彌漫在人們心頭不是欣賞青山綠水畫的愜意,而是濃濃的悲觀、無奈的觀望。
這場國際金融風暴使全球經濟陷入了一場“大地震”,而今“余震”不斷。廣東作為出口外向經濟發達地區,深受其害。尤其是在廣東紅極一時的皮革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冷”。
2009年廣東皮革市場動蕩不安
奮斗在第一線的皮革企業如是說,“現在皮革價格下降了10%以上,今年可能還要下降,主要是因為市場需求大大減少,大家都來搶這不多的餡餅,生意肯定難做!”意濠皮革鞋材是一家規模較大的商店,據業務主管程先生介紹,今年的皮革并沒有增加新款新花樣,賣的還是往年的貨,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生意不景氣,不僅今年流行款式不定,而且花樣也沒有更新,銷路更差。在廣東,出口需求急速下滑,內銷不暢,生意大不如前,一些大的市場已經暫時關閉,大家都在觀望,等待時機。
下游制鞋工業的不景氣,對皮革行業來說是“雪上加霜”。廣東的貼牌制鞋企業日子很是不好過,部分國際企業,像阿迪達斯、銳步等已經開始考察泉州、晉江等地,尋找新的貼牌企業。訂單的轉移對上游皮革行業又是一記打擊。2009年廣東皮革市場動蕩不安。
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來臨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東皮革企業如今的窘況不是一日金融危機所決定的。只不過是金融危機這針“催化劑”讓產業結構的尷尬局面再次赤裸裸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真正受到沖擊比較大的是只做簡單外貿、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自己品牌的工廠。許多中小型皮革廠家也可能在這場風暴中銷聲匿跡。
在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少的今天,皮革企業該如何走出“寒冬”呢?降低生產成本是首要的,利用生產基地的原材料價格相對較低的優勢,依托社會化分工的協助,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對境外的客戶進行優選,開辟潛在客戶,避免國際貿易中欠賬乃至呆賬問題的產生。另一方面,企業在設計創新方面進行必要的投入,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避免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技術改造和創新,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今后若干年將是皮革行業優勝劣汰、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產品應該從中低檔向中高檔轉變,小企業被大企業整合,部分原來專做貼牌出口的小企業轉而為大廠做配套,產業分工更加細化,加快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內外兩手抓,新政幫企業抵御寒冷
緊急時刻,調轉船頭,開辟“內銷”之路成了眾多企業的當務之急。這一話題并不新鮮,在2008年的廣東,那些以內銷為主的企業受到的打擊是最小的,2009年又是他們擴大市場的大好機會。
如果說外貿訂單是暴風驟雨的話,內銷則是涓涓細流,需要做精、做細。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政府工作報告業把內需,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不“押寶”于外銷企業,雙腿走路成了目前解決危機的最快捷途徑。
三部委出臺的調整生皮加工貿易政策對皮革企業來說是寒冬中的一把火。政策的松綁,讓229家皮革企業直接受益。另一方面,輕工業振興規劃則提出繼續提高皮革等輕工6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為皮革行業提供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表示:“目前我們面臨的壓力巨大,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市場,因此政府能給我們的任何金融支持都會很受歡迎。”響應政策號召,廣東采取“先銷后稅”模式,彌補出口下降帶來的損失。幫助企業盡快度過難關。
粵企逐漸感受到了一絲絲暖意,感覺春天來了。春天給大自然帶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 上一篇:溫州皮革生產低迷不改銷售局面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