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沿海鞋業鞋材等外貿企業生存調查
“如果你下個星期再來虎門,我這個服裝加工廠就不復存在了。”王海聯用一塊布料擦拭著辦公桌上的座機——這部電話機上落了一層灰塵,顯然“無人接聽”狀態已有一段時間了。
王海聯告訴記者,最近正忙著為自己的工廠“料理后事”。
他的工廠位于虎門鎮一條偏僻的小巷內,極難尋找。虎門鎮是東莞八大支柱產業之一——服裝業的重鎮,這里是服裝加工企業的聚集地。在東莞市的外貿出口中,虎門一直占據很大的比重。去年以來,虎門鎮一部分外銷的服裝加工廠,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倒閉、停業。這種局面,今年還在持續。
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了這些企業的消亡?
王海聯是記者能夠找到的唯一愿意接受采訪的老板。這位“混跡”于虎門服裝業十多年的汕頭籍老板說:“周圍倒閉企業的老板我都認識,但你就別費心找他們了。因為每一家倒閉企業屁股后面都有一筆糊涂賬,躲還來不及,哪有心思在媒體面前說東說西呢。何況這又不是什么好事。”
記者見到了王海聯的工廠。廠區分外冷清,所有機器已經停止運轉,上面蒙著厚厚的一層灰塵。北面倉庫內堆放著大量的原材料,由于長時間沒有開工,最下面一層的材料已經霉變了。
廠區內,工人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打牌,有的看小說、聽音樂。
“平均每天走3到5個工人。” 王海聯說,“現在還剩下不到30名工人。金融風暴之前,我這里有980名員工。我還開設了分廠。”
“拿不到訂單,每天的人力成本、廠房租金、水電開銷近10萬元,實在是吃不消了。”王海聯的工廠是承接服裝訂單的外向型服裝加工企業,產品銷往美國。由于是貼牌生產,沒有技術附加值,利潤十分微薄。
“現在每天的開銷都是前兩年的積累,老本快吃光了!”王海聯認為,在東莞的100多個汕頭老鄉和他的情況大同小異,到今年年底基本上不會有人再把企業辦下去。
在虎門鎮的街上,記者觀察到不少商鋪貼著“此房出租,價格面議”的廣告。據當地人說,2008年前,要想在這里租一塊不足5平方米的商鋪,是很困難的。現在,這樣的廣告也在王海聯的工廠大門上貼著。
對于破解之策,王海聯的選擇是“關門”。
“這樣能損失少點。”王海聯皺著眉頭說:“我再觀望一陣,要是再沒有單子,就關廠回老家。”
他最近經常上網看看國外的經濟走勢和出口情況,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近幾個月狀況不會有好轉。”
對于王海聯工廠的命運,記者曾在廣東采訪期間詢問了一些專家、官員。他們的分析,或許能揭示出一些原因。
廣東國欣律師事務所專職代理破產案件的律師李曉海的判斷是:“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融資能力的中小企業,自身就是一個機理不健全的實體,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是很容易倒掉的。”
東莞紡織行業協會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低端的訂單式生產模式、生產設備技術落后、沒有自己的品牌等因素,會讓類似王海聯式的企業在產業鏈中沒有話語權,更沒有定價權,不僅缺少競爭力,抗風險能力也低。這是這些企業倒閉的內在根源。
在廣東采訪期間,記者還聽到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說法:“倒閉企業多數都不符合政府產業調整倡導的方向。”
東莞市政府幾年前就開始提產業升級。而王海聯的工廠現在還是全部用人工織機進行生產。對此,王海聯說,資金這么緊,買電腦織機要花很多錢。我知道,升不了級早晚會被淘汰。他承認,這是他的工廠即將倒閉的原因之一。
在珠三角地區,倒閉的企業不僅僅限于服裝業,還有鞋業;也不僅僅限于小企業,還有中型甚至大型企業。對于倒閉的原因,那些身在金融風暴之中的企業老板們也提供了一種分析。
在東莞厚步鎮鞋材加工行業摸爬滾打近9年的和冠塑膠制品廠廠長袁昭福說,目前在東莞倒閉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有三類——
“第一類是惡意倒閉的,臺資、港資等外資企業居多,大多是內部管理本來就不適應市場要求,金融危機一來就沒法支撐了。在東莞,許多港資企業是租賃廠房,走兩頭在外的初級加工模式,一旦感覺不好賺錢了,少數無良的企業主就在一夜之間跑掉。”
“第二類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來說。絕大部分倒閉的小企業是依托大企業,大企業經營不善、投資失敗倒閉,依附他們的小企業自然就關門歇業。”
“第三類是本身沒錢沒實力的‘內資’經營者,只是前幾年看到鞋業利潤高速增長盲目跟風,這些企業早就應該倒掉。這類企業的倒閉和金融危機沒什么直接關系。”
結束對王海聯的采訪時,他的煙灰缸里已經堆滿了煙蒂。記者注意到,他的辦公室里值錢的家具基本上空了,只有墻上的一個掛鐘,還在滴答滴答地正常“運轉”著。
“如果時間能倒轉就好了。”王海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