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才市行業萎縮現狀調查
才市素有“金三銀四”的說法,但今年沒有多少人敢對這一點有肯定的期待了。剛剛過去的2月,供需形勢急起驟落,所有市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見證了以往一年才會發生的所有情形。目前,各大才市的哀嘆聲已漸漸歸于沉寂,只是迷茫又多了一重。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如今的才市就如同初春的天氣一般,脆弱、虛寒又難以捉摸。一陣風吹過,氣溫驟降十余度,一陣雨襲來,寒意猶似暮冬。
節后一月,兩度供需雙下滑
本月13日,李際華連續第6周走進了厚街的一家人才市場。同上次一樣,沒投出一份簡歷,只好悻悻地離開了。不同的是,這次逛的時間更短。
元宵節后第2天,他從四川老家返回了東莞。14年來,今年是他回去最早、回來最晚的一年,也是心情最忐忑的一年。吃老本的日子,讓他過得異常焦慮。
去年12月初,他所在的那家鞋業貿易公司終于走到了盡頭。重新回到人才市場后,比兩年前多了一些經驗的他,一開始顯得信心十足。然而,輾轉幾天后,隨著市場里招工的企業越來越稀落,他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再后來,他發現市場里找工的人也越來越少。
10天后,他帶著老婆孩子坐上了回家過年的火車。又過了幾天,他走過的那幾家人才市場也先后放假歇業。當時,時間離牛年的農歷新春還有將近一個月。
“最近,企業越來越少了,找工的人也少了。來來去去有時還能碰見幾個熟人。”李際華說。2月20日的一場廣場招聘會上,他投出了6份簡歷,至今音訊全無。后來,趕場幾個招聘會不再擁擠,而投簡歷也越來越難,“有時真有種越找越孤單的感覺”。
不久,有關監測數據顯示,節后用工市場再次遭遇了供需雙雙下滑。距離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不過三周。
李際華已經在考慮回家的最后時間。此前,跟他租住在一起的幾個人中有好多都已經離開。
入場招聘企業數下降近四成
最近,吳斌(化名)每天也會在焦慮中走進人才市場。不過,他的焦慮與李際華不同。作為一家勞務市場的營銷副總,從2月初市場恢復開業之日起,他的每一根神經都繃得很緊。
開年后的第一場招聘會,供需雙降的情景便早早突破了他對市場原有預期的底線。此后,形勢稍有改觀,但好景不長,從峰尖跌至峰谷匆匆不過數天。“變化得太快了,二月最后一周基本上回到了去年九十月時的水平。”他說。而熟悉行情的人都知道,去年才市并沒有迎來想象中的“金九銀十”。8月市場提前釋放,九十兩月在一片慘淡中匆匆收場。
其實,焦慮一直在整個市場中蔓延。
在市區,中心人才市場的今年首個中高級人才獵頭會,外地企業入場三成成了宣傳的噱頭。該市場負責人郝榮說,外地企業比本土企業的眼光更長遠,經濟越不景氣,企業更應該著眼人才儲備。當下市場,應是企業攬才的最好時機。然而,實際情況并沒有按照理想狀態發展。
在鎮區,虎門一家人才市場的負責人訴苦說,該鎮幾個規模較大的人才市場對求職者一般是免費開放的,其收入來源主要靠向招聘企業收取一定費用。可是經濟環境的不景氣,使得企業的招聘熱情不高,人才市場的生意越來越難做。現在每開一場招聘會,市場都要為湊夠一定數量的進場企業而發愁。“與去年高峰期相比,進場企業少了一半。”該負責人透露。
年初,市人事局做了一項數據統計。結果顯示,今年1-2月,全市人才市場入場招聘企業約有7000家,與去年同期的1.1萬家相比,減少了36%。
行業萎縮已成共識
其實,急轉直下的市場形勢并非始于最近兩個月。“去年10月份,給原來一些熟悉的企業人力資源主管打電話,約請他們來參加招聘會,結果發現他們自己都已經離崗失業了,有的還正在人才市場輾轉找工。”吳斌說。
但也沒有人能確切知道,掠過才市的這股寒流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因為,就在去年3月份的時候,東莞才市還一度呈現出繁榮的發展態勢。一個月內,三大才市集中舉辦了超過40場各種類型的現場招聘會。
有關數據顯示,從去年2至7月,珠三角各人才市場招聘會參會企業數平均下降了46.59%,求職者人數平均下降了34.38%。其中,深圳、東莞無疑是重要代表。此后,東莞本地的人才市場也發布了自身的監測數據,9、10兩月,人才市場的企業需求量均出現下滑。等到11月,下滑幅度更加明顯,職位供給量較9、10月又下降7成,同比去年也下降了3成。而受企業減員裁員影響,部分工人回流才市倒是使得求職人數均增一成,供需矛盾逐漸加大。
社會關注也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變得多起來的,關于原因的爭論最多。一開始,人們都把原因歸咎于勞動合同法的實施,還有國家有關出口貿易政策從緊的壓力。此后,CPI和PPI高企,企業運營成本壓力也被納入考量之中。等到10月份,“合俊事件”后,金融危機開始成為關注的焦點。當然,有關“雙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爭論也一直貫穿始終。
等到年底,寒流之下,東莞的人才市場已經出現了全面的行業性萎縮,這也成了業界普遍的共識。
“受金融寒流的影響,今年的才市所面臨的是一場全行業性的萎縮。行業洗牌后,一批有特色,有規模,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市場將發展得更加壯大。”東莞市中心人才市場負責人郝榮說。
■產業觀察行業反思正當其時才市未來系于東莞整體產業結構調整
毋庸置疑,是東莞特殊的產業結構催生了同樣特殊的人才服務環境。曾幾何時,莞太路一條街上便聚集了100余家職業服務中介,瞬間膨脹起來的人才市場幾乎成就了東莞又一個新興產業。
這是需求決定供給的必然結果。經過20多年的產業孕育,這塊土地上出現了大量的生產加工型企業,其對于勞動力的急切需求,客觀上成就了一個需求市場誕生。
那么,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呢?市勞動局副局長黃慧屏說,以東莞現有的企業規模,按正常5%-8%的就業流動率計算,每年市場上至少有8-10萬的崗位在流轉。如果加上企業增員和補員需求,常年能保持在30萬左右。這其中,政府所能給予引導并形成對接的很少,絕大部分只能通過市場來完成,民營人才市場就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顯然,過去幾年間,東莞才市之所以能保持著上升的發展態勢,與這個需求市場持續擴大和釋放有關。或者說,東莞才市跟東莞的產業結構一樣,在此前的若干年里一直在完成“如何將蛋糕做大”這個任務。
然而,當蛋糕突然遭遇不能繼續做大時,關于如何做好蛋糕的思考似乎也并不成熟。6年前,東莞才市所經歷的那場巨變,顯然可以歸因于有關市場主體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自我意識的提前覺醒。所以,當新一輪變化發生時,盡管同樣遭遇坎坷,他們的表現似乎相對更為自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市場就像是各種產業完整的產業鏈的一部分,與其他產業的輔助環節是在提供各種生產資料配套一樣,這個鏈條所提供的正是人力資源。所以,當東莞整體產業結構面臨調整時,位于各大產業首端的人才市場必將融入產業結構調整之中。當前形勢,對于整個人才市場來說無疑需要一次行業性的整體反思。各市場主體在思忖如何發展時,更應該把才市作為一個產業來考慮,這個產業與東莞其他產業一樣需要進行必要的結構調整。而在這輪調整中,誰能在思路上更契合東莞產業結構未來布局,也就能在這個需求市場中繼續掌握主動,贏得市場也贏得未來。
■業界百態
寒流中的格局之變
面對寒流,各大人才市場或被動、或主動采取了各種措施,積極御寒過冬。在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變化中,東莞才市的格局也在悄悄發生著新的變化。
從業務上看,舉辦招聘會的頻率在減少,招聘會的平均規模在變小,進場企業和崗位需求的整體數量和類型在減少,甚至求職人數也出現同步下滑。從行業格局看,大的市場開始停止擴張的步伐,企業減員開始發生,小的市場日漸萎縮直至悄然消亡。
減少或取消招聘計劃
企業沒有需求,舉辦招聘會就變成了無米之炊。因此,當內容發生變化的時候,形式也必須改變。
我們無法準確統計,從去年10月至今,東莞各大市場所舉辦招聘會的總量變化,但一些市場改變或取消招聘計劃的舉動還是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去年11月22日,市中心人才市場門口貼出的那張告示,可能是業內最早向外明確發出的金融危機已波及才市的信號。當日,原本擬定舉辦兩天的高校畢業生招聘會,因招聘企業不足,崗位數偏少,被迫縮減為一天。舉辦方對外明示,“受金融危機影響,如是云云”。此后,已列入計劃的兩場畢業生招聘會,也無果而終。
不久,又傳出某人才市場因入場企業數銳減,為保成本運營,變相求諸于提高求職者進場票價。還有一些人才市場,減少例行招聘會安排,日常招聘合二為一等等。12月中旬,智通明確對外宣布,從1月到過年前不再舉辦招聘會,最早向外界宣布“才市提前過年”。
除了改變招聘計劃外,按計劃舉辦的招聘會也在“瘦身”。如東莞目前規模最大的智通人才市場今年節后的招聘會,已很少出現三館齊開的場面。而在鎮區,大部分人才市場招聘現場都出現了成片企業展位空置的場面。今年節后的首場招聘會,幾乎所有人才市場都遭遇了供需雙雙下滑,人們開始慎用“火爆”來描述人才市場的現場。
控制成本行業性減員
走進一些人才市場,在其門口或招聘會現場的某個不顯眼的角落,總能看到該人才市場自己的招聘簡章。這似乎在告訴人們,人才市場本身常年都在補充人員需求。但一位鎮區勞務市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去年11月起,該人才市場內部就早早地進行了一次人員調整。在裁掉一些冗余崗位后,以前市場中一些幾個人干的活被集中于一個人的身上,普通一線的銷售隊伍明顯縮小。據了解,某人才市場人事部,原十幾人的規模最終被縮小到只有3個人。
有關人才市場人員調整的說法,并不唯一。市區一家大型人才市場,第三季度對內部機構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不少人員離開崗位或市場。一位業內人士打趣地說:“開招聘會時,招工的企業少了,找工的人也少了,維護秩序的保全人員當然也可以減少些了。”
除減員外,一些市場也停止了既定的行進步伐。以智通人才市場為例,在2007年時,市場曾制定了較為完備的發展和上市計劃,為此公司推出了向國內長沙、重慶、上海、天津等地開拓分市場的戰略部署。在遭遇經濟下行形勢后,有關上市的聲音開始淡化,一些地方市場的開拓工作也被迫暫緩執行。
不過,有業內人士說,一些市場在調整和縮編普通職介服務隊伍的同時,在高端人才服務上仍在積極擴大。“因為縮減普通職介服務是為了減少成本投入,而擴大高端人才服務,則是通過放大產品服務附加值來提升運營效益。”該人士說。
落寞英雄悄然退場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歷史上的很多事件,第一次發生時是悲劇,第二次再發生就可能是場鬧劇了。然而,基業人才市場在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就演繹了這場悲與鬧的命運之劇。
如果對東莞人才市場過去6年的歷史有些了解的話,不可能不熟悉基業人才市場的名字。然而,去年12月中旬,當這個曾是東莞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人才市場,在沉寂中悄然離場時,卻幾乎沒博得人們的任何關注。就在此前的2006年,當它第一次陷入倒閉的絕境時,市場上寄予了極大的驚訝甚至惋惜。
從有關信息看,基業人才市場這次關門前,最后一場現場招聘會是在去年的8月下旬。此后,關于基業的聲音和記錄基本只停留于培訓招聘之上。當12月初,他們將位于莞太路的一個培訓報名服務中心遷走的時候,曾寄予重返輝煌的希望也戛然而止。再過幾天,位于南城汽車總站對面的總部也關門歇業。如果說,基業上次關門只是個逗號的話,這次也許真的是個句號。
無獨有偶,在那個冬天,有著相同命運的還有開度人才,它也位于曾演繹過東莞人才市場群雄逐鹿場面的莞太路。當然,可能還有很多無名之輩,他們的命運沉浮無從贅述。
- 上一篇:李寧,為什么?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