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文化新內涵:“環保”和“科技”
近日,街上驚現一款真正的“草鞋”。這是一款由KrispyKreme公司發明的世界上首款青草人字拖,在普通拖鞋上墊一塊青翠欲滴的草坪,是一款名副其實的“草鞋”。其使用期也較長,只要合理地培養3周,如定期地淋水、施肥以及除蟲,每只鞋上就會長出5000棵小草,能保持4個月之久。穿著這樣的“草鞋”感覺就像是赤腳踩在綠草坪上,既涼快舒適,又環保時尚,疲勞和壓力頓消,這不能不說是制鞋業的一大創新。
如果只是聽人說有這樣一款真正草鞋,可能有人會半信半疑,甚至以為這只是個美好的愿望。而一旦這款鞋真正出現在眼前,他們就只能由衷地感嘆當前制鞋技藝的高超和時尚設計的前瞻。連草鞋這種很普通、樸素、實用、古老的鞋款,也被注入了環保和科技元素,推陳出新,成為了時尚新寵。從草鞋的發展史來看,這確實是一大進步。
草鞋起源于上古時代,是中國人的一大重要發明。草鞋的編織相當簡陋,但由于方便、廉價、耐穿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據史料記載,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穿草鞋都相當普遍。三國時期的劉皇叔劉備,就是編織草鞋出身的。在近來熱播的奧運巨片吳宇森的《赤壁》中,就有這樣的經典搞笑臺詞:劉備賢惠地編著草鞋,周瑜很好奇:‘劉豫州現在還編草鞋?’劉備憨厚地說:‘這是我多年的習慣。’從中可以看出,在風云變幻、群雄爭辯的三國亂世,劉備把編織草鞋用于心理減壓,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了。難怪劉備在民間被奉為打草鞋的祖師爺了。
其實,草鞋早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已形成了一種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斗,是中華民族務實、團結、頑強的文化象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鞋的文化在逐漸深化,材質也在不斷進步,出現了布鞋、皮鞋、膠鞋等更加耐穿、美觀的鞋。不知從何時起,手工編織的草鞋不再是大眾消費品,而成了一種藝術品。
而近日問世的真正“草鞋”則有望打破這種長久以來的定局,引領一種新的時尚潮流。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當前制鞋業的發展趨勢,即“環保”和“科技”。這種鞋其實是一種環保鞋,不污染環境,有利于人體健康。同時,它也是科技研發、時尚設計的成果。近年來制鞋成本大幅上漲,某些鞋廠商迫于成本壓力采用了劣質鞋材、亂排廢水等,污染了環境,在出口方面倒在了歐盟“綠色壁壘”的大旗之下。今年6月起實行的“限塑令”從反面可以看出我國的環保已經到了嚴峻的地步,不得不施予法律強制監督了。另外,恰逢今年是中國的奧運年,國內外鞋品牌紛紛搶灘奧運商機,競爭空前激烈。在這種壓力下,鞋企不走環保和科技道路,就必將被淘汰出局。于是國內外眾多知名鞋企紛紛另辟蹊徑,主打環保和科技含量。如耐克、奧康、紅蜻蜓、寶峰鞋業等就是其中的領軍先鋒,他們較早地認識到制鞋業的新一輪轉型趨勢,率先投入環保和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制造出各種環保鞋,掀起了一股新的熱銷大潮。所以可以預期,這種真正的“草鞋”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環保鞋,未來很可能會成為一種搶手貨,而不只是一種供人欣賞的藝術品。
草鞋文化作為中國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嬗變的背后則是整個鞋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艱難轉身。伴隨著這股熱銷風而來的,將會是草鞋文化內涵的深化和拓寬。草鞋文化除了秉承長期以來的傳統文化外,還會新注入環保和科技的豐富內涵,以不斷適應處于轉型期的制鞋業的內在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