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康鞋業四副總齊話“節流與開源”
編者按:
金融危機下,“開源節流”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救命稻草”,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開源節流,是持續性的活動,不是一次性的口號;節流開源,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攻勢”,而不是一種縮頭縮尾的“守勢”;節流開源,更是一種長期的企業經營理念,而并非一種應對金融危機的臨時性措施。在這方面,奧康各部門的做法值得借鑒。
徐曉杰副總(主管生產系統):
招新和加薪根本解決“節流開源”
記者:有人認為,生產系統要搞好“開源節流”還不簡單嗎,做好四個“一點”就OK了,哪四個一點呢——各道工序省一點,貼牌加工多一點,生產用料差一點,員工工資減一點。對此,徐副總作何評價?
徐副總: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前店后廠”的有機體。從“開源”的角度來說,我們這個“后廠”只要把產品工藝提上去了,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穿得舒心,為“前店”做好銷售保障,為“前店”當好服務后勤,就是為“開源”做貢獻了。
至于剛才說到的那四個“一點”,也確實是“開源”的辦法,而且我估計不少企業都會那樣做。但對于奧康來說,最多采用前兩點。“各道工序省一點”不僅現在要提出來這么做,我想今后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貫徹執行。一雙皮鞋生產出來需要經過50多道工序,只要每道工序稍加留心少浪費兩分錢,那一雙鞋生產下來就要節約1塊多錢,奧康每年就能輕松增加1500萬的利潤。所以我們要繼續大力推行“精益生產”,摳出成本優勢。
奧康替外國品牌貼牌加工,很多人難以理解,但王振滔總裁有句能屈能伸的話說得好,他說:“要想當老子,就得先學會當孫子。”現在我們給國外品牌代工貼牌委屈著,正是等待時機更好地“開源”。
另外二個“一點”則是奧康絕不敢茍同的。相反,我們的用料還要求好一點再好一點。去年年底,王總親自主持了一個供應商大會,在大會上,他明確要求,“如果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讓消費者不放心,那么奧康將停止與供應商的合作。”這個也很好理解,那就是降低成本搞“節流”絕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否則就是自尋短見。
最近,我們招了不少生產員工,單千石制造中心就500多位,我們不僅“招新”,還“加薪”,為什么?因為我們也在通過各種方式接單,這無異于“開源”。有活干,自然要招新;活干得漂亮,當然也要加薪。并不能簡單地說“招新”和“加薪”就違背“節流開源”,相反,這能從根本上解決“節流開源”需要解決的實質性問題。
吳守忠副總(主管地產系統):
理清思路,走出“節流開源”新路子
記者:奧康的地產做得有聲有色,重在價值鏈的開發,重在品牌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齊頭并進。危機襲來,“節流開源”對從事地產的企業來說,是保存實力、積蓄能量的不二法門,但如何著手,似乎難乎其難?
吳副總:成長的前提是專業,專業的前提是專注,專注的表征是直面。“專業”、“專注”和“直面”都需要系列配套的策略,奧康地產還任重道遠。就當前來說,就是要全力做好“節流開源”的工作。節流開源,千頭萬緒,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在“地產”方面,要理清思路善動腦筋,走出一條以“節流開源”為導向的新的發展路子。
首先,充分盤活現有資產。要加大運作力度,進一步提高湖北黃岡步行街和重慶西部鞋都的市場價值。另外,山東陽谷步行街基本建好了,西部皮革城也尚待開業,這些項目要通過市場手段積極運作起來,回籠資金,盡快進入再投資的贏利場,風火“開源”。
其次,爭取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安徽奧康置業有限公司向當地政府爭取了優惠政策,政府對項目進行補助,地下建筑面積每平方米補貼600元,蓮花池改造一次性補貼300萬元,一切行政性收費全免,免收該項目異地人防建設費262.7萬元、市政設施配套費493萬元,地方所得稅全額返還。
再次,加強對投資項目的評估與測算。一個投資項目的出臺,需要論證它的可行性,要在充分調研論證和測算分析的基礎上,預測利潤增長空間。
最后,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嚴格的監督。要做好預算和決算,加強對原材料采購和工程建筑的監測,嚴防豆腐渣工程,招、投標過程中防止腐敗等等。
除了以上四個方面,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剛才你也談到了,就是要專注開發有奧康特色的地產業中的價值鏈,這也是“開源”的一大舉措。
王振權副總(主管銷售系統):
明確方向“開源”就是“節流”
記者:在開春時召開的全國營銷峰會上,我記得奧康有一位分公司總經理談到他對“節流開源”的理解,他說:“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更讓我頗為驚訝的是,當他話音一落,立刻博得了現場員工的熱烈掌聲。我們不禁要問:如何看待“節流開源”與“節省”?
王副總:先講個故事吧。話說日本一家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洗面皂,盒子里是空的。該公司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工程師便很“努力且辛苦”地研發了一臺“X-光監視器”,拿它去透視每一盒出貨的香皂盒,這樣漏裝的都可以檢查出來。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公司了,但他們的解決辦法卻是買一臺強力風扇,放在輸送機末端,去吹每個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香皂的空盒。
研發一臺“X-光監視器”與買一臺強力風扇,成本相差之大,可以想象。所以,不要將“開源節流”簡單地等同于“節省”。有時,我們換一種思路,不僅可以避免資源浪費,還能省心省力,何樂而不為?所以我們一定要轉變“節流”的觀念。
我結合以下兩個方面再稍作解釋:一是人力資源方面,這方面的節流絕不是簡單的裁員,而是要讓所有人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什么時候讓每個員工覺得自己是這個企業的“小老板”了,管理者就站在成功的巔峰了。二是財務方面,這里談節流也不是“不花錢”,而是“花好錢”。在企業發展的任何階段,鋪張浪費絕不可取,錢一定要花在刀刃上。
在轉變“節流”觀念的同時,還要在“開源”方面加大馬力。
首先要明確工作重心。渠道拓展的主要方式在哪?重點開發的區域市場在哪?人事工作的重點是什么?這些問題,我們都該非常清楚,而且必須清楚。明確方向“開源”,其實就是在“節流”。
第二,要繼續堅持產品特色。奧康品牌產品的特色是商務時尚,康龍品牌產品的特色是休閑……我們選擇這個特色,就要維系這個特色,更要占領與之匹配的市場,特色“開源”至關重要。
第三,提升研發能力刻不容緩。研發一雙消費者愛不釋手的鞋子投向市場,激起的效益能量之大,難以測算。你不研發顧客滿意的產品,人家研發出來了,市場購買力就被人家給搶占了。研發如此重要,今年我們怎么搞?公司已經在制訂策略了,比如設立“首席設計師”,比如要為每雙鞋打造“經理”。
第四,要打通物流脈絡。結合銷售終端的“股市行情”,加快配送速度,讓好賣的大賣多賣;不好賣的,及時終結在原倉庫中,減少運輸成本和終端倉儲成本。這里“開源”與“節流”并舉,一箭雙雕。
最后,是人才,要網羅通才與專才。不管是研發也好,物流也罷,還是銷售網絡的布局與策劃,都需要人才來實施到位。通才我們歡迎,沒有通才,具備專長也很好。各個項目組的專才們配合好,就強似一個通才了。
總而言之,面對危機,要用“節流開源”這一武器化險為夷。我相信:用智慧去領悟,就會有創新。創新加行動,必然有斬獲。
趙樹清副總(主管行政系統):
“節流開源”就是“艱苦奮斗”
記者:不可否認,有些員工對“節流開源”有疑議,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趙副總您作為“節流開源”的積極維護者和堅定執行者,如何解讀“節流開源”的重大意義?
趙副總:我說,“節流開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你可能會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沒有“節流開源”這一條,我們都知道的一條是“艱苦奮斗”。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原來“艱苦奮斗”同“節流開源”如出一轍:“節流”很“艱苦”,“開源”需“奮斗”。
過去,我們一直在完善管理制度,在加強創新意識,在強調團隊精神,但似乎很少提及艱苦奮斗這一條,今天我們因為金融危機的沖擊,正式提出來了,就應該重新審視艱苦奮斗的內涵和外延,而“節流開源”既是“艱苦奮斗”的內涵,也是它的外延。奧康的愿景是“百年奧康,全球品牌”,要實現這個愿景,“節流開源”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之前我們的提法是“開源節流”,但在今年開春營銷大會上,王總再次強化為“節流開源”,提出要把節流放在首位。我們要認識到調換背后的原因和深意:
首先,在奧康過去的21年里,是高速發展著的。高速運轉下的企業容易重“開源”,而輕“節流”。不重視“節流”,不僅會浪費資源,而且容易滋生腐敗。強調“節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在規范管理,穩固實力,為的是奧康下一個20年的發展有更堅實的基礎。
其次,我們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公司,有三四千家專賣店、十多個子公司、兩萬余名員工,每人節流一點點,集合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比如電話費稍微控制一下,一年就可以省下幾十萬;機票要求提前統一預訂,一年也可以省下幾十萬;今年整個預算緊一緊,竟擠出了幾百萬。
未來的路還很艱難,我們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覺投入到公司“節流開源”的重大戰略任務上來,為奧康突破危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