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雞下蛋,從鞋業代工到網貨品牌
有一個“借雞下蛋”的俚語,常被人們用以表達新鮮事物,或對舊事物賦以新的說法。過去呢,人們把招商引資形象地比喻為“借雞下蛋”。那時候借的“雞”是資本,下的“蛋”是商業項目。時下全球性經濟危機了,我們發現“借雞下蛋”有了新的研究課題:如果“雞”沒了,“蛋”該怎么下?難道要等著別人送“雞”來嗎?
事實上,指望別人把“雞”往出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看你那里有沒有“雞窩”,有沒有地方下“蛋”。光有雞窩不行,更主要的是有沒有“利好”,總不能還沒下蛋“雞”就餓死了吧。在這里,所謂的“雞”是指那些世界知名品牌,所謂的“蛋”是指中國制造企業替別人代工生產的貼牌產品。
“代工”即代為生產,也就是由初始設備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OEM來生產,再貼上其他公司的品牌來銷售,也稱為貼牌生產。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制造業里,有這樣一些工廠,雖然知名度不高卻是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生產廠家。其中,以深圳“富士康”最為知名,早已進入世界500強企業之列。
這些代工工廠,接獲世界知名名牌的生產訂單后進行生產。由中國OEM(代工)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以極其高昂的價格出售。因此,品牌方獲得高額利潤的回報,而代工工廠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久而久之,這些代工工廠就被稱為隱身名牌抑或名牌背后的名牌,比如“雅戈爾”和“格蘭仕”曾經都是隱身名牌。
可能大家都知道,以“奧康”為旗手的溫州鞋一度揚名中國。但在南方城市東莞,鞋業界人士骨子里并不服氣。有人說,東莞裕元一個鞋廠的產值,就相當于溫州所有鞋廠加起來的總和。今天,世界上每10雙鞋當中,就有1雙產自東莞。NIKE、ADIDAS、LV、NINE&WEST等世界一流品牌,都以東莞為主力生產基地。
且以“東莞裕元鞋廠”為例,它是耐克公司在中國最大的加工工廠,主要替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生產運動鞋。“裕元”作為東莞第一大廠和各大品牌的代工廠,ADIDAS、REEBOK、ASICS、CON-VERSE等以來料加工的方式,從東莞的工廠里源源不斷運往五大洲。毫無疑問,“裕元”就是中國代工工廠的典型代表。
隨著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出口市場低迷,訂單急劇減少。很多代工工廠不再加班,不再阻攔員工辭工,甚至主動給員工放長假。諸如“裕元”等鞋企紛紛自救,還是阻擋不了寒潮的侵襲。東莞生產的鞋,技術、品質居于全國制鞋業的最高端。但加工貿易占了絕大比例,自主品牌缺乏,被視為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
如此困境之中,即如鞋類生產企業還是僅限于貼牌生產嗎?既然“裕元”能夠為國際知名品牌加工訂做產品,為什么就不能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我們可以理解“代工”是國際大分工環境下,生產與銷售分開的大潮流。相對而言,代工方雖然免卻了對銷售的諸多環節的注意力分散,可以專注訂單下的生產,但是不能分享到品牌的價值。
設想一下,專供外貿的制造企業“裕元”轉型為自主品牌,不僅是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務的中國工廠。憑借多年生產鞋的技術與經驗,“裕元”自主品牌也將居于全國制鞋業的高端。至于銷售方面,可以借助于B2B、C 2C類電子商務平臺,免卻了對銷售的諸多中間環節的成本支出,可以專注生產及終端銷售。
假以時日,“裕元”必將獨享品牌帶來的價值,不但提升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還能提升最底層的大多數工人的權益。因為質量可靠,價格便宜,也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而“裕元”相對于東莞轉型來說,也將提升制造產業的技術含量,提升區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面對打造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的內生型企業,“裕元”何樂而不為?
諸如“裕元”產品走上互聯網,成為人口皆碑的“網貨”品牌,也將促進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至于“網貨”,乃是廣大網民對網絡零售渠道銷售商品的統稱。在人們的傳統意識中,想當然地以為“便宜沒好貨”。而“網貨”確實便宜,卻未必不是好貨。即便“裕元”換了牌子,仍是同源同質的產品,自然是物美價廉。
隨著信息時代的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趨勢,很多年輕網民已逐漸適應并習慣了網絡購物方式。當我們處身于這個已然形成并漸成氣候的“網貨”時代,不應該再守著老皇歷一味念著“外貿經”。我們應該看到,電子商務給人們生活及切身利益帶來的真實改變。如果企業和消費者都能夠積極投身于網上交易,這個市場潛力將不可限量。
不妨試問一下,當“網貨”時代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嗎?那些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務的中國工廠,你們仍可以“借雞下蛋”。只不過,現在的“雞”,可以理解為自主品牌與電子商務的結晶,而下的“蛋”,必將使工廠、工人及消費者等多方受益。從社會資源配置及優化組合來說,這將有利于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
當然,“網貨”時代的消費者同樣注重產品質量及服務。任何企業都不能因為有了“雞”,而忽略了“蛋”的質量。自主品牌也好,網上銷售也罷,說到底,產品質量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一旦企業豎立起自己的“網貨”品牌,勢必要堅持把關產品質量和做好售后服務。可以說,“網貨”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