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類等外貿出口再受嚴峻考驗
歐美目前是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如2月24日法國《世界報》文章報道,金融危機的病毒打擊了美歐消費,并通過全球加工鏈條感染了世界工廠中國和所有把中國作為出口對象的亞洲經濟體。我國兩頭在外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弊端盡顯。2008年11月,中國進出口、進口、出口增速同時為負,這是近8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惡化的跡象。另據報道,出口大幅下降已經導致全國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
而歐盟最近兩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見圖3),歐洲快速放緩將嚴重拖累中國出口。如果東歐成為即將推倒的“骨牌”,金融危機“第二波”果真襲來,對本已傷痕累累的中國外貿出口而言意味著什么?
負面影響:還有企業要當烈士
“還會有中國企業在這場危機中壯烈犧牲的。我去企業調研發現現在訂單還是比較難拿。我們的產量和出口量都是全世界最高,而且占世界市場份額的80%~90%。如果銷量落到了危機爆發前的80%甚至只有一半,那么我們以前的產量就已經超過了世界的銷量,這種高速增長還能維持嗎?”商務部資深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研發和營銷這兩個產業鏈上附加值最高的部分都在國外,而國內僅僅賺取低廉的制造費。據統計,初級產品在出口產品中占比雖然已經由1980年的50%降至2006年的5.5%,但是資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低端產品仍然是出口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占比達43%,出口企業許多關鍵原材料、設備或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而受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國外需求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年來紡織服裝、制鞋、玩具等輕工及農產品(14.75,-1.05,-6.65%)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利潤空間有限。據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判斷,全球金融海嘯的下半場將以美國商業銀行國有化為標志,目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包括美國在內所有的國家都將面臨衰退。
“我國目前和東歐各國主要的貿易品集中在服裝、箱包、日用品、農產品等,如果出現金融危機第二波沖擊,當然會對出口造成打擊。”宏源證券(13.95,-0.27,-1.90%)宏觀分析師陳夢根對《紅周刊》說。
據本刊了解,近年來中國的服裝、鞋類產品已經在匈牙利市場飽和,玩具仍為出口的主要品種。“從近期調研的情況看,廣東出口今年如果能保持不增長已經算最好的情況了,漲潮時波浪最后打到的地方必然也是最先落潮的地方,東莞企業倒閉的不多,但是最近瘦身的特別多,有些原來1萬人的企業現在已經裁掉了50%。”廣東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丁力對本刊說。
丁力分析,去年歐美金融海嘯只是地震了一下,而地震掀起的波浪目前還在“太平洋”,去年的進出口的指標還不太難看,但是今年這波太平洋的寒流將重挫中國,關鍵時間就是今年上半年。
正在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出口負面影響深遠
“不過,相比較金融危機“第二波”可能導致歐洲尤其是東歐國家消費能力降低對中國出口造成的影響,目前正在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外貿出口的長遠影響則更值得擔憂。”陳夢根對本刊表示。
數據統計顯示,從1995~2008年上半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累計達640起,占世界反傾銷調查總數的19.36%。
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為求自保,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大有抬頭之勢。去年俄羅斯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出臺了包括提高進口關稅等多項措施來限制外國車進入,沉重打擊了以俄羅斯、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為出口重鎮的中國汽車廠商,以至長城汽車不得不解散了其在俄的合資公司。而最近,“奧巴馬新政”又讓人嗅到了對中國出口的強大“威脅”。
“現在奧巴馬新政要求購買美國貨,但沒有排除加拿大等北美國家和日本,而且根據互惠國條款,歐盟產品也是受保護的。因為中國還沒有加入《政府采購協議》,所以這次救市方案輕而易舉地就把最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排除在外了,這是很典型的貿易保護。”陳夢根對中國出口的前景感到擔心。
正面影響:危機淘汰競爭對手
盡管中國外貿出口將繼續承受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下的種種重大考驗,但梅新育認為也并不是哀鴻遍野,其中亦有對中國企業有利的一面。
“歐洲企業目前的債務水平已經超過了美國,如果歐洲發生第二波金融海嘯的話,它的資產負債表上將會出現大筆的爛賬,造成東歐企業資金鏈趨于斷裂,但是這恰好為我們的外貿出口企業消滅了大量的競爭對手,這對中國來說是件好事。”梅新育對《紅周刊》分析說。
2001年加入了WTO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期。2005~2007年凈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年均超過20%,拉動經濟增長超過2個百分點。另據《日本經濟新聞》今年1月14日報道,2008年中國出口額超越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且貿易順差也超越德國居世界首位。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區,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東歐地區的波蘭、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家均與中國保持了較大的貿易逆差,比如,烏克蘭與中國貿易逆差50.5億美元,增長75.8%。但同時東歐諸國出口產品均是低端產品,與中國商品存在一定競爭,如在2006年發生的中國草莓與波蘭草莓正面競爭,最終以歐盟對中國草莓征收進口關稅而收場。
“在海嘯第二波加劇的情況下,東歐國家的匯率出現了危機,企業缺少資金來源進行周轉,實際上就等于是停產了。那他原來的客戶怎么辦?只能把訂單轉交給我們。”梅新育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危機的影響。他分析說,即便是東歐國家進行本幣貶值,也難以很快起到促進出口的作用,因為本幣貶值使得資產負債表出現更大問題,企業來不及享受匯率帶來的好處就猝死了。因此中國在出口方面,危機時期可能比繁榮期更能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譬如說危機前,我能夠占有40%的市場份額,在整個產業鏈上只能分得10%的利潤。經歷危機后我的市場控制力增強了,份額可能提高到60%,分得的利潤也將達到70%。即便是我的絕對值總量有所下降,但是我市場地位卻提高了。只要保證危機時國內的宏觀經濟還比別人強,那我們還害怕什么呢?”梅新育表示。
- 上一篇:東盟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簽自貿協定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