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開鞋店 成都鞋業就地突圍
2009-03-02 07:57:36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早上一上班電話就沒停過。”2月26日,中國女鞋之都產業運營中心市場部的小雷工作被徹底改變了,接電話、回答市民的咨詢成為他的主要任務。當天,成都市對外公布,3月7日起,一個全新的成都本土鞋業品牌店——“中國女鞋之都名品連鎖店”將在該市拉開開店大幕。隨著這一幕的開啟,在海外市場受到沖擊的成都制鞋業將重新走回國內市場。
金融危機讓成都鞋業再次創業
“我們的LOGO都換了。”中國女鞋之都產業運營中心主任彭軍拿出全新的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此前,運營中心主要是引導企業發展國際市場。新嶄嶄的畫冊意味著成都鞋業的再一次創業。
去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外貿出口加工型為主的成都制鞋業受到沖擊。盡管成都鞋企規模都較小,總體受沖擊情況比沿海地區好,但許多外銷型企業訂單急劇下滑,甚至難以維系生產。今年一季度,成都外銷型鞋企銷售較去年同期下滑了70%,內銷型企業下滑20%。“成都鞋業的危機遲早會來。”彭軍說,單一依賴國際市場,廉價的貼牌加工贏利模式早已為成都鞋業埋下隱患。
在面臨生存危機的同時,曾經無限風光的成都制鞋業還面臨另一重尷尬。15年前,成都制鞋業占據了全國女鞋市場的半壁江山。由于利益的驅動,成都制鞋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轉向海外市場的貼牌生產,自有品牌漸漸淡出國內市場。15年后的今天,成都鞋在全國市場難尋蹤影。據統計,成都鞋已有上千個注冊商標,但都沒有形成品牌,造成成都鞋業“產好鞋,無名鞋”的現狀。
“國際市場受挫把成都鞋業逼回原點。”彭軍說,許多企業重新審視和啟動本地和國內市場,“否則這些企業很難活下去。”國際金融危機給成都鞋業帶來的重創的同時,也帶來了“鳳凰涅槃”的機遇。
政府支持成都女鞋撞擊商場大門
“直面金融危機,我們在行動。”在成都市川藏路中國西部鞋都的辦公區,一些鼓舞人心的標語隨處可見,真正的行動早已開始。
“采取補貼等方式,鼓勵商場讓成都造女鞋進場。”成都市扶優辦副主任胡演斌說。春節后,《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扶持地方名優產品促進災后重建和經濟發展的試行意見》正式印發,“積極推進鞋業等消費類產品進入本市商場超市”成為其中重要一條。根據《意見》,成都市將對在中心城區設立“成都名優特新產品專賣區和專柜”給予準入費補貼。
“目前成都女鞋進商場工作還在進一步推進。”據介紹,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侯區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幫扶成都鞋企發展的政策,在產業提升、市場開拓及融資服務、配套服務等方面推出了十大舉措。這十大舉措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保大扶強,開拓國內市場,包括開展“名品連鎖店”、“成都女鞋全國行”、“市民進鞋都·體驗成都鞋”等五大項目;二是“走出去,請進來”,整合國際市場資源,包括組織鞋企參加“2009中國女鞋之都莫斯科展會”、舉辦“第四屆中國女鞋之都國際采購節”等四大項目;三是建立健全行業機制,包括成立成都市制鞋產業協會等,并由專業的運營團隊對多品牌實施統一管理。
自力更生全面啟動成都鞋業“國美”
作為十大舉措之一,3月7日起,成都市民在武侯、青羊、成華、金牛區都能看到一個全新的成都本土鞋業品牌店——“中國女鞋之都名品連鎖店”。“這種店就像鞋業的‘國美’一樣。”成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每家名品連鎖店的面積為500—800平方米,將有10—15家制鞋企業參與。“名品連鎖店采用統一標志,統一使用‘中國女鞋之都’的區域品牌推廣,這樣可以真正將成都鞋企聯合起來,在危機面前整體突圍。”
高雅是北京一家品牌推廣公司的總監,負責此次連鎖店的整體包裝營運。“時尚設計、國際標準、出廠價格、出廠品質”成為成都制鞋企業進入連鎖店的門檻。高雅表示,并不是所有鞋企都可以進來,在這個大的品牌下,各鞋企依然使用自己的品牌,同時,進入連鎖店的品牌采取末位淘汰制,促使企業尋求技術、質量、款式的升級。
根據初步估計,成都每個店每月的營業額將達到30萬元左右。下一步,隨著連鎖店經營逐步成熟,將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西安、武漢等全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開店,進行全國推廣。
成都女鞋重新從原點邁步。
金融危機讓成都鞋業再次創業
“我們的LOGO都換了。”中國女鞋之都產業運營中心主任彭軍拿出全新的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此前,運營中心主要是引導企業發展國際市場。新嶄嶄的畫冊意味著成都鞋業的再一次創業。
去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外貿出口加工型為主的成都制鞋業受到沖擊。盡管成都鞋企規模都較小,總體受沖擊情況比沿海地區好,但許多外銷型企業訂單急劇下滑,甚至難以維系生產。今年一季度,成都外銷型鞋企銷售較去年同期下滑了70%,內銷型企業下滑20%。“成都鞋業的危機遲早會來。”彭軍說,單一依賴國際市場,廉價的貼牌加工贏利模式早已為成都鞋業埋下隱患。
在面臨生存危機的同時,曾經無限風光的成都制鞋業還面臨另一重尷尬。15年前,成都制鞋業占據了全國女鞋市場的半壁江山。由于利益的驅動,成都制鞋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轉向海外市場的貼牌生產,自有品牌漸漸淡出國內市場。15年后的今天,成都鞋在全國市場難尋蹤影。據統計,成都鞋已有上千個注冊商標,但都沒有形成品牌,造成成都鞋業“產好鞋,無名鞋”的現狀。
“國際市場受挫把成都鞋業逼回原點。”彭軍說,許多企業重新審視和啟動本地和國內市場,“否則這些企業很難活下去。”國際金融危機給成都鞋業帶來的重創的同時,也帶來了“鳳凰涅槃”的機遇。
政府支持成都女鞋撞擊商場大門
“直面金融危機,我們在行動。”在成都市川藏路中國西部鞋都的辦公區,一些鼓舞人心的標語隨處可見,真正的行動早已開始。
“采取補貼等方式,鼓勵商場讓成都造女鞋進場。”成都市扶優辦副主任胡演斌說。春節后,《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扶持地方名優產品促進災后重建和經濟發展的試行意見》正式印發,“積極推進鞋業等消費類產品進入本市商場超市”成為其中重要一條。根據《意見》,成都市將對在中心城區設立“成都名優特新產品專賣區和專柜”給予準入費補貼。
“目前成都女鞋進商場工作還在進一步推進。”據介紹,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侯區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幫扶成都鞋企發展的政策,在產業提升、市場開拓及融資服務、配套服務等方面推出了十大舉措。這十大舉措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保大扶強,開拓國內市場,包括開展“名品連鎖店”、“成都女鞋全國行”、“市民進鞋都·體驗成都鞋”等五大項目;二是“走出去,請進來”,整合國際市場資源,包括組織鞋企參加“2009中國女鞋之都莫斯科展會”、舉辦“第四屆中國女鞋之都國際采購節”等四大項目;三是建立健全行業機制,包括成立成都市制鞋產業協會等,并由專業的運營團隊對多品牌實施統一管理。
自力更生全面啟動成都鞋業“國美”
作為十大舉措之一,3月7日起,成都市民在武侯、青羊、成華、金牛區都能看到一個全新的成都本土鞋業品牌店——“中國女鞋之都名品連鎖店”。“這種店就像鞋業的‘國美’一樣。”成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每家名品連鎖店的面積為500—800平方米,將有10—15家制鞋企業參與。“名品連鎖店采用統一標志,統一使用‘中國女鞋之都’的區域品牌推廣,這樣可以真正將成都鞋企聯合起來,在危機面前整體突圍。”
高雅是北京一家品牌推廣公司的總監,負責此次連鎖店的整體包裝營運。“時尚設計、國際標準、出廠價格、出廠品質”成為成都制鞋企業進入連鎖店的門檻。高雅表示,并不是所有鞋企都可以進來,在這個大的品牌下,各鞋企依然使用自己的品牌,同時,進入連鎖店的品牌采取末位淘汰制,促使企業尋求技術、質量、款式的升級。
根據初步估計,成都每個店每月的營業額將達到30萬元左右。下一步,隨著連鎖店經營逐步成熟,將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西安、武漢等全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開店,進行全國推廣。
成都女鞋重新從原點邁步。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