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的春天還有多遠?
5年前,當時制造業一片繁榮、鞋業還是一個“大晴天”,我在公司的一次內部會議上,發出了“冬天不遙遠”的警告。這篇內部講話經媒體披露后,在業內引起不小的震動……
接著5年前的“冬天不遙遠”話題,我想講一講“春天有多遠”。現在一談及經濟的冬天,人們必然會引用德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什么時候才會春暖花開、萬象回春,春天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仔細梳理和認真研讀當下的國際國內的宏觀形勢。只有把握了宏觀形勢,才能對經濟走向作出合理的判斷,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危機下的鞋企成年禮
無論是對世界經濟還是中國經濟、浙江經濟來說,2008都是最困難的一年。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風暴至今仍在沖擊著全球經濟。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其經濟與貿易總量居世界首位。正因為這種舉足輕重地位,使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同時,由于中國的主要出口國家與地區同樣深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和出口不斷下降時,一定程度上必然導致中國出口增幅下降和出口經濟的相對萎縮。
在這之中,外向度或者說出口依存度高的浙江是受影響較大的省份之一。據省有關部門統計,2008年1-8月,全省小企業虧損額增長50.3%,比上半年提高8.4個百分點,大中型工業企業虧損額增長達2.4倍,比上半年擴大了1.5倍;統計還顯示,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月度增幅已從3月份的14.9%回落到7、8、9月份的9.8%、6.1%和6.4%,增長速度為10年來的最低。來自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2008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速同比分別回落2.8、3.3和4.1個百分點。2008年12月25日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透露,2008全年的經濟增長約在10%左右。
10%是個什么概念?這是近10年來,浙江經濟最大的1次下行調整,也是浙江經濟新一輪增長周期以來所未有的調整。自1999年起,浙江經濟增長進入穩定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2001年開始以國際市場需求逐步替代國內市場需求,浙江經濟發展迎來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好時期,近8年來GDP增速保持了年均11.6%的高位增長,2003年和2007年兩年增速更是達到14.7%。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浙江經濟迎來了改革開放30年來最為困難的年景,浙江經濟正面臨近10年來最大一次挑戰。
當下,政策效應短期內還難以充分顯現,加之受世界經濟調整的深度和持續時間影響,國內消費需求的擴大又有一個過程,2009年的中國出口經濟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還將繼續接受嚴峻考驗。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這個冬天特別冷、特別難熬?
原因有很多,比如經濟危機來勢兇猛、自身經營不善等等。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盲目樂觀思維”,由于長期經濟景氣,很多企業缺乏憂患意識和風險管理觀念,習慣了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思維和行動,各種決策都受此“繁榮思維”支配,加之從未經歷過經濟衰退,所以在盛夏中根本不會想到要準備過冬棉襖。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反思,為什么制鞋企業或者說傳統制造業會遭遇如此大的困難?病根出在哪里?只有找到自身缺失,強身健體,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才能抵御市場風浪。
制鞋企業在此輪經濟危機中抗風險能力低下,根本癥結是傳統產業發展瓶頸使然。一是治理瓶頸;二是科技瓶頸;三是人才瓶頸;四是資金瓶頸;五是觀念瓶頸。
治理結構方面,傳統產業中大部分企業從創業至今,在治理結構上并沒有進行大的變革,治理結構的不規范,導致經濟危機來臨時,難以抵抗外部風險。科技創新方面,傳統產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區域集中,導致了行業間競爭惡化;同時,科技創新的不足,導致傳統產業在國際化道路上受阻嚴重,歐盟反傾銷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人才發展方面,人才瓶頸導致眾多企業管理跟不上發展———這個問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表現更為突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沒有更多的起色,就是因為缺少國際人才。資金使用方面,在當前經濟危機時期,資金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所以增強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保證資金血脈暢通,是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工作。觀念轉變方面,傳統產業中大多數企業正處于二次創業的階段,但相當部分企業的經營觀念,仍停留在家族管理或經驗管理的一次階段,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戰略眼光,制約了企業發展。
解決這些瓶頸,對企業而言,其實也是一個準備“過冬棉襖”的過程。
或許這場經濟危機,將成為中國企業的集體“成年禮”。
鞋企在危機中尋找轉機
在如此嚴峻的宏觀形勢下,制鞋產業在2008年也迎來了它的冬天。
近一年多來,在媒體關于企業倒閉潮的報道中,鞋業是被關注的主要對象之一。鞋企的關停倒閉,有的是因為生命周期的緣故,是自然規律使然,但更多的是因為難以抵御宏觀經濟形勢的風險。在過去一年里,由諸多因素構成的成本壓力卡得中小企業喘不過氣,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制鞋企業自然也不例外。
2008年11月21日,在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浙江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我曾代表溫州企業向總理反映了鞋企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一是出口量減少,速度放慢。主要原因有三:美國金融危機致使國外消費市場萎縮,購買力下降,國外訂單與以往相比有所減少;2006年歐盟對中國制鞋業實施的反傾銷措施,也就是被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目前到了“日落復審”階段,對我們擴大出口有很大制約;當前的匯率波動較大,使中國皮鞋原本就非常微弱的價格優勢變得逾加脆弱,對我們制鞋企業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存在較大的匯兌風險。
二是生產經營成本上升,企業壓力較大。當前,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包括:原材料成本、新勞動合同法實施而帶來的勞動力成本、專賣店租金成本等。據有關部門預計,由于各種綜合因素,估計最少擠壓了制鞋企業尤其是外貿鞋企15%以上的利潤。
在多重壓力之下,尤其是在宏觀環境短期內難以轉好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我覺得,應該像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一樣———不拋棄不放棄,用積極進取的心態來面對,圍繞大局,創新思路,樹立“危與機”的意識,把握危機中的機會。
首先,要樹立信心。針對溫總理提出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奧康提出了“信心第一、發展第二、優化第三、轉型第四”的“十六字”發展方針。在當下,尤其要防止3種消極論調,一是“冬眠論”,對困難看不到底,就想著冬眠幾年,等時機好了,再出來發展;二是“過冬論”,把“寶”壓在來年,寄托于天助,等到明年天上掉下個餡餅來;三是“淘汰論”,認為傳統制造業是夕陽產業,遲早要死,晚死還不如早死,所以索性袖手旁觀。
其次,要善于在危機中尋找轉機。股神巴菲特說過:“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謹慎,當別人謹慎的時候我大膽。”我們要學會把握兩種機會:一種是順境中的機會,另一種是逆境中的機會———企業處在順境時期,要乘勢而上;而企業處在逆境時期,有危也有機,但只要抓住了機會,自然會轉危為安。
仔細分析當下形勢,其實鞋企的發展機遇很大。消費方面,2009年提高全社會消費水平的重點之一,是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同時,在經濟調整、物價回落的情況下,國家可能更多采取刺激消費、鼓勵消費升級的措施,這都是鞋企的良機。
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和礦產等工業基礎資源的短缺,是中國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約束因素。此輪金融危機改變了國際市場能源和礦產等資源品的供求關系,加之美元匯率走強,國際市場資源品價格爆跌。這對降低鞋企原材料成本來說,是一個利好。
此外,經濟回調的過程,事實上也是淘汰一些低效率的生產模式和企業的過程,相應地,那些留存下來的企業,它的空間就會更加廣闊,所以只要能夠抓住機遇,提高自身能力,未來將會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經歷了這次經濟危機后,企業要意識到,“過冬棉襖”并不一定非要在冬天快來了才去準備,而要把這種“過冬思維”貫穿到企業發展始終,所謂“居安思危”,要有完備風險管理體系和長效危機應對體系。
惟其如此,即便冬天來了,即便春天距離我們還有些遙遠,我們依舊能在冬天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溫暖。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