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森:布鞋做了80000雙
莫干山腳下的庾村老街,也就是現在的黃郛路上,有一家老布鞋店。幾乎沒什么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一般來買鞋的人,都親切地叫他一聲“老師傅”。
聽說來買布鞋的人有不少都開著奔馳、寶馬。有的時候,布鞋太俏賣到脫銷,預訂如果不提前半個月還不行。不少人還為布鞋狂,大老遠從溫州、上海等地專程開車前來,不為別的,為的就是親自來買這家店的布鞋。
這位“老師傅”是誰,又是怎么做出了這樣的布鞋?帶著很多好奇,記者在莫干山鎮的庾村老街尋訪到他。

滿屋布鞋
莫干有三好
燒餅做得好 面條燒得好 布鞋做得好
李林森用43年賺得“布鞋做得好”
房子很舊,墻面顏色發黃,門框和窗框的藍油漆褪色剝落,刻畫出了時間的久遠。“布鞋”兩個字不大,用油漆寫在墻面上,應該也有很多年了,真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門面。說實在的,路過時不注意它太正常了。
走進店門,八九平方米的小屋內,滿眼全是布鞋,掛在竹竿上的,擺在木架上的,還有兩排木頭鞋楦,一堆堆的鞋底、布料,零亂中有排序。門口右手邊是一張工作臺,里面一位滿頭已是灰白頭發的老人,坐在窗邊的縫紉機前,低頭在給一雙布鞋的鞋幫滾邊。男人用縫紉機,不多見,而且操作得還是那么熟練。
他就是鞋匠李林森。
有人說,老李做了20多年的鞋。只能說,那些人還年輕。實際上,老李從19歲開始做鞋,如今62歲的他,已整整做了43年,就連一直陪伴他的縫紉機也都是40歲的“老家伙”了。
還有人說,庾村集鎮流傳著一句俗語:“莫干有三好,燒餅做得好,面條燒得好,布鞋做得好。”這俗語中說的布鞋,就是老李做的布鞋。
老杭州有句口頭禪:“頭頂天,腳踏邊。”
老李的父親出身“邊福茂”
中風的父親口授了做鞋絕活
手工業講究的是一個傳承。老李做鞋,也是一樣。特別是老李家的歷史,那得提一提。
老杭州有句口頭禪:“頭頂天,腳踏邊。”意思是說,帽子要戴“天章”的,鞋子要穿“邊福茂”的。百年老鞋店“邊福茂”,當年是西湖邊聞名遐邇的“老字號”,也是老李的父親——李如貴學徒出山的地方。曾經,穿“邊福茂”的鞋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出自“邊福茂”的鞋匠也是手藝最佳。
父親學得一門好手藝,幾年后從“邊福茂”出來,也在杭州開了鞋莊。那時還是布鞋一統天下的時代,生意很好,店里還請了四個伙計。
抗日戰爭期間,杭州動蕩不安。為了避難,老李的父親舉家搬到了僻靜又安全的莫干山腳下,老李也出生在這里。直到父親中風,不能再做鞋,老李才接班維持鞋店的經營。那年,他19歲,開始真正做鞋。
父親不能手把手教,只能動嘴講,老李就在父親的口授下學做布鞋。“也許從小在家里進進出出,看著爸爸做鞋,學得很快。”是遺傳抑或是天分,做鞋對于老李來說并不是一個難活,他學得很快。父親從“邊福茂”學的手藝也都傳到了老李手中。

專業考究
鞋面穿舊不走樣
鞋底穿破不毛邊
做雙布鞋,要十幾道工序
別以為布鞋,布做的,就不耐穿。“邊福茂”的布鞋出名,就是因為一個“耐”字。“鞋面穿舊不走樣,鞋底穿破不毛邊。”是當年人們對“邊福茂”布鞋的美譽。如今老李的布鞋,依然有著這樣的傳承。
老李做好一雙布鞋,其實花的時間不長,但花得工夫很大。糊布襯、剪樣板、粘鞋面……做一個鞋幫,就有八九道工序。再把鞋幫和鞋底釘好,到鞋楦定型,用白碳烘干,一雙鞋的真正完成,需要的是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老李從不馬虎,都是為了保證鞋子能合腳、牢固。
“至少8個線圈,質量一定要過關。”老李不會納鞋底,純手工的鞋底是老李讓農村婦女納的。老李要求很高,不過關的鞋底他從來不收。但好的鞋底,一雙就是八十元。“一般人就上班穿穿的話,鞋子幾年都不會變形。”老李對自己布鞋的質量很自信,他說不少人喜歡穿著布鞋上工地,這樣也能穿上半年。
老李也很講究細節,為了讓白底黑幫的布鞋看起來更分明,他還給底邊涂上白色的乳膠。“黑是黑,白是白。”老李相信,一雙簡單的布鞋也要有自己的特點。
老李的布鞋樣式都一樣,松緊鞋,價格上分兩種,膠底布鞋35元一雙,純手工布鞋110元一雙。說實在的,這個價格,對于現在其他類的鞋子來說,真的是便宜,而且質量絕對OK。
不想讓父親的手藝斷在他手上
八萬雙布鞋在這里誕生
“算不清楚了,平均一年做2000雙吧。”老李估摸著,43年來,自己做的布鞋應該有八萬雙左右。樣式也從傳統的園口、小方口布鞋,轉變成了如今的松緊鞋。
傳統手工藝的東西,總在新興事物興起的時候受到冷落,布鞋也不例外。盡管手藝好,但老李同樣經歷過生意清淡的日子。現在的鞋店是1973年搬過來的,36年來,擺在窗邊的縫紉機位置都沒換過,老李也一樣固守鞋店。
“尤其是保暖鞋出了之后,棉鞋生意就差了。”老李說,改革開放后,隨著球鞋、皮鞋等各種新式鞋子出現,穿布鞋的人漸漸少了。生意冷清的時候,只能簡單的養家糊口。但是即便那樣,老李從來沒有想過轉行。
“沒什么可做的,不做這手藝就丟了。”老李知道,其實并不是沒有轉行的機會,只是舍不得布鞋這行當,那是他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他更不希望從父親那里傳來的手藝丟在了他手里。
前幾年,布鞋的生意又開始好起來,老李的堅持也讓自己布鞋事業又一次煥發了青春。而布鞋的再度受歡迎,又讓老李充滿了干勁,他說只要自己做得動,就會一直做下去。
“女兒要結婚了,媽媽來給她買布鞋,其實20多年前,她結婚的布鞋也是在我這里做的。”這對結婚都在老李那做紅布鞋的母女,讓他印象深刻,他高興的是,那是他堅持下來才會遇上的事。
穿過他的布鞋
很多人都上癮了
出國前來他這里
買鞋的人多的是
“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身在山區,但老李的布鞋已經名聲在外,眾多顧客還是來自外地,溫州、杭州、上海……甚至還有老外。“穿過我做的布鞋,很多人就不穿其他鞋了,都穿上癮了。”老李對自己的布鞋非常自信,他說老顧客多,一般還都是有錢人。
盡管老李的門面不起眼,但停在門前的車子都是很亮眼的。老李不懂車,只知道奔馳、寶馬這幾個叫得最響的牌子。“多數都是開車來的,現在還是城里人喜歡穿布鞋。”老李認為城里的有錢人都選擇穿布鞋,不是因為布鞋舒服,那是因為什么呢?
哪個顧客是哪里的老總,開的車又是什么名牌?老李總會聽別人在議論自己顧客和他們開來的車。不過他一向不打聽他們是誰,從來就是專心做鞋。
“汽車開進來買鞋,油錢都夠買好幾雙鞋了。”老李還為顧客心疼錢。他記得一個溫州老板,每次都是自己開車來,一來就買10雙。但是算起油錢來,又足夠買上10雙了。
“有很多人買了些帶去國外,國外買不到這樣的布鞋。”買了老李的布鞋再走出國門的人不少,也有人買了寄給國外的親友,他們的足跡還讓老李的布鞋遍布了國內外。
老李的兒子很出息,重點大學畢業后早已在上海工作、生活。如今,唯一讓老李可惜的是,做布鞋的手藝不知道怎么傳下去。很多人希望老李能找個接班人——如果他不做了,習慣穿他布鞋的人不知道去哪里再買到那么舒適的布鞋。
- 上一篇:經濟衰退收入少修鞋補胎生意好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