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鞋基地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鞋品牌成集群式態勢發展。總的來說,可分為四大集群。一是以廣州、東莞等地為代表的廣東鞋業基地,主要生產中高檔鞋;二是以溫州、臺州等地為代表的浙江鞋業基地,主要是生產中低檔鞋;三是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鞋業基地,主要生產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晉江等地為代表的鞋業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運動鞋。
制鞋特色區域是指,以一、兩個制鞋產品為龍頭,企業高度聚集,形成上、中、下游產品相互配套,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鮮明突出,拉動當地經濟的產業集群地區,我們就稱之為皮革特色區域(有時也稱之為皮革生產基地,或產業集群,或塊狀經濟)。特色區域的優勢主要在于信息共享優勢,專業配套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共同建設、使用公共設施和資源的優勢,經濟社會關注度高的優勢,政府相關部門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的優勢幾方面。一起來看看2008年制鞋皮革特色區域的發展情況。
一、2008年制鞋基地發展現狀及分析
目前,我國鞋品牌成集群式態勢發展。總的來說,可分為四大集群。一是以廣州、東莞等地為代表的廣東鞋業基地,主要生產中高檔鞋;二是以溫州、臺州等地為代表的浙江鞋業基地,主要是生產中低檔鞋;三是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鞋業基地,主要生產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晉江等地為代表的鞋業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運動鞋。在2008年里,各地企業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期盼能在奧運年中迎來更大的飛躍。不過在出口退稅下降、人民幣不斷升值、勞動力和原材料等生產成本大幅上漲的背景之下,四大制鞋生產基地的現狀以及發展各有千秋。
1.廣東:鞋企倒閉潮是產業轉型須付出的代價
廣東的制鞋業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這個制鞋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等的重創,加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以及一些地區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使廣東鞋企受到嚴峻挑戰,許多鞋企要么倒閉,要么遠走他鄉。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在廣東五千多家鞋企中,有一千多家倒閉。除了部分倒閉外,目前廣東另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我國內地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
隨著廣東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鞋企倒閉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意味著廣東制鞋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時期。觀察國內制鞋業的現狀,我們會發現,與同是制鞋基地的江蘇、浙江、福建省相比,在面對同樣的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宏觀調控等外部大環境下,廣東制鞋業受到的沖擊最大。究其原因,是江浙閩等地的鞋企在開拓國內銷售渠道的同時也在拓展屬于自己的國際營銷網絡,在這方面比廣東鞋企競爭的籌碼更多,而廣東超過80%以上企業都是采取加工貿易方式組織生產、銷售。
在這一點上,廣東鞋企應認真思考。因為廣東鞋企過于依賴加工貿易這種模式,既沒有采取國內外“兩條腿”走路,又在自主品牌上缺席。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廣東一家家鞋企的倒閉和遷移,進而使廣東制鞋業陷入到危機當中。這也折射出廣東制造業的現狀,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喪失,面臨的危機就不單純是生產危機,而是生存危機。
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廣東鞋企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級產業配套。當前,廣東制鞋業在喪失了低成本的優勢以后,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對眾多鞋企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
2.福建晉江:運動鞋企沙場點兵
作為晉江傳統產業之一的鞋業,今年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對外,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持續、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元不斷貶值、國際貿易頻繁設限等,座座都是壓在出口企業身上的大山;對內,宏觀調控后的銀根緊縮沖擊著企業,原輔材料價格的大幅攀升、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國家出口退稅的調整、用地指標的制約及企業外遷、發達地區的加快發展等無不時時困擾著晉江鞋企。與去年相比,今年晉江生產一雙鞋的成本增加了4元,用工成本上漲了20%左右。
晉江的中國鞋都占地192畝,總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建有標準店面2162間。穿在中國人腳上的運動鞋中,每5雙中就有2雙出自福建晉江。
(1)晉江鞋企期待逆勢上揚
根據晉江市上市辦提供的數據,目前,晉江市共有已上市企業10家,上市后備企業49家。截至7月25日,晉江市進行股票發行上市路演企業1家,上報證監會發審委審核企業1家,通過交易所上市聆訊企業2家,進入輔導期企業2家,已和券商簽正式合同企業13家,已實質啟動上市工作但未與券商簽合同企業17家。在上述企業中,已實質啟動上市工作的鞋類企業達11家。
(2)打造體育城市名片
自從去年11月以來,晉江市市長李建輝走到哪里都帶著一張“新名片”,這張“新名片”并不是為了介紹自己的身份,而是為了推廣晉江的城市形象:晉江已被批準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成為繼深圳、成都之后全國第三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根據初步規劃,晉江國家體育產業戰略布局為“一帶二地一中心”。“一帶”就是在晉江沿海大通道(晉南段)兩側5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規劃和建設濱海運動休閑產業帶;“二地”就是打造全球體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國家級運動訓練基地;“一中心”就是打造全國體育賽事中心城市。
借助體育基地落戶的有利時機,圍繞“發展體育產業、打造體育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一帶二地一中心”的布局,晉江開始勾勒體育城市的藍圖,通過努力打造濱海運動休閑產業帶和全球體育裝備制造業基地以及國家級運動訓練基地等行動,將晉江打造成全國體育賽事中心城市!
3.浙江溫州:2008鞋業終端大戰
近幾年來,區域渠道之爭仍是溫州鞋企樹牌的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溫州發展得好的,樹牌最成功的,在行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如奧康、紅蜻蜓、意爾康、康奈、蜘蛛王等品牌都在搶渠道,放水養魚,不斷地用人財物、優惠的銷售政策等去支持加盟商,并通過自營店大行擴張之勢。
溫州鞋的市場成功首先是專賣的成功,溫州進駐商場不多,因為溫州品牌鞋喜歡成行成市開設專賣店,因此,有時促銷的內容與花樣可以看出某個品牌的附加值或管理能力,往往可以看出品牌的差距。在許多奧康、紅蜻蜓的專賣店里,促銷活動基本不會打折,一般是贈送禮品或特價特賣。前不久,我去一線考察,一些跟進品牌的專賣店促銷打折相當歷害,可以看出,要不就是不良庫存太多,要不就是經營不善,上游出現管理混亂,使得店鋪利薄無力。
同樣的一個店,不同的管理路徑,不同的店面氣氛,單店的貢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氣勢的店,貨品齊全,管理到位,才能真正做到“店大聚客”,消費者才會認可你的品牌子。市場需依消費者的需求而變化,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品牌鞋企,依勢建立壁壘,凝聚人氣,鞏固顧客忠誠,將雜牌逼向不具競爭力的次商圈或沒有影響力的一側,才能使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走上真正的品牌運營軌道。
4.成都女鞋:轉移之中謀發展
5年前,成都制鞋業產值僅50億元,不足5萬從業人員。2007年,成都制鞋業年產值已達300億元,從業人員近30萬人,成為成都十大優勢產業。2007年,成都各類鞋企120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3000多家,鞋類注冊商標300多個,女鞋產量占全國10%,全球產量7%,年產皮鞋2億雙……
(1)努力承接制鞋產業的轉移
制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占產值的20%左右,世界鞋業中心不斷向低成本地區遷徙。面對勞動力價格上漲,土地能源緊缺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向,東部沿海地區鞋業從本世紀初開始向中西部轉移。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更加劇了這一進程。
在全國450萬人的制鞋行業從業者中,四川人占了30%。近年來,沿海企業的熟練工人大批回流,為成都制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放眼全國,在制鞋業的產業基礎、人力資源優勢、產業配套上能和成都媲美的地區幾乎難以尋覓。經過數十年發展,成都鞋業已形成中國甚至世界最大的女鞋生產基地。
制鞋業的遷徙,不僅是國內沿海地區企業的東鞋西移,也有歐洲制鞋企業的西鞋東移。“5到10年后,這里將是世界的女鞋之都。”這是美國鞋業經銷與零售商協會彼得?馬吉永對成都制鞋業前景的判斷。從去年開始,年產值逾16億歐元的意大利卑仁達名家鞋業協會主席白亞度就多次來成都考察。“走遍中國,成都承接意大利鞋業的優勢最明顯。”
如果說此前東鞋西移主要是生產的轉移,如今的西鞋東移更多的則是技術、品牌和時尚文化的轉移,將促進成都鞋業進一步升級。
(2)成都謀篇布局
盡管生產高端鞋還需要一個過程,成都已開始啟動承接產業轉移的準備:全方位運作代理意大利女鞋、國際奢侈品展、意大利時尚發布會……一系列將在采購節亮相的大戲將拉開成都為意大利女鞋拓展市場的序幕。目前已有40余家意大利、西班牙貿易商和生產企業參加中國女鞋之都第三屆國際采購節。另一方面,成都已組織實力相當的企業“繞”過廣州等地,直接對接意大利等歐洲知名鞋企,為下一步生產轉移做好準備。“這只是意大利鞋業大量轉移到中國的第一步。”白亞度說,在全球鞋業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成都的優勢才剛剛顯露。
目前,武侯區正積極打造“五中心一基地”,即貿易中心、品牌展示中心、研發設計中心、人才培訓中心、信息及中介服務中心和一個知名品牌企業生產基地,形成產業配套齊備、功能齊全、與國際接軌的產業平臺,培育鞋業產業“腦中心”,帶動整個鞋業產業的發展。
“腦中心”——中國女鞋之都成立了全國首家產業運營團隊,初步形成了“建設平臺、開發產業、服務產業、運營產業”的核心,既為政府提供產業發展規劃建議、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又為企業統籌產業資源、提供產品品牌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