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師專做“迷你”繡花鞋
“迷你”繡花鞋是“三寸金蓮”鞋的濃縮版,這種繡花鞋做法考究,工序繁復,成品可當一種藝術品收藏。在晉江東石,有一位老人就會這門手藝。
休養身心做起繡花鞋
黃烏梅,今年63歲,2000年從東石第二中心小學退休后,便與繡花鞋結下了深刻情緣。
在老人家中,黃烏梅很開心地拿出一個類似梳妝盒的木盒子,盒子里擺放著三四雙小繡花鞋,鞋子的圖案漂亮、樣式繁多,最引人注目的還有一只繡花鞋顏色已發黃,但鞋底依舊結實,鞋面布質仍然堅韌。
“這只鞋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母親親自納的鞋,我一直留著紀念。”黃烏梅說,37年前她母親就把這手藝教給了她,但一直忙碌于教育事業,無暇顧及這手藝活,2000年退休后,覺得沒啥事,就拿起了針線繡起了小鞋。
給孩子們做各種各樣的繡花小鞋是老人的拿手絕活,經她手繡出來的小繡花鞋,雙雙活靈活現,深受大家喜愛。親戚朋友,一到她家的孩子們都覺得好玩兒,有的就拿回去擺設向朋友展示,有的還把它們當成藝術品收藏起來。
“沒啥事繡一下鞋子,日子一下子就過去了。”黃烏梅說。
18道工序費工夫
圓口鞋、尖頭鞋……紅、粉、紫、藍等,這些鞋最短的僅三四厘米,最長的也不超過8厘米,鞋面和鞋幫的做工非常考究,這些鞋全是黃烏梅一針一線縫制的。
“做這可費事,許多年輕人都不愛這樣折騰自己。”黃阿婆說,鞋子小,卻是“五臟齊全”。先做襯布,然后裁剪、繡花、貼夾里、上邊、縫合等,到最后納鞋底,要經過9道工序,道道工序都很費工夫。而最復雜的鞋子,做起來要過18道工序,做成一雙,有時要費上10多天。
免費傳授繡花鞋工藝
現在,黃阿婆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做鞋了,但隨著年歲增加,黃阿婆的視力減弱不少,有時穿針引線也會有些吃力。
“這手藝不能丟,丟了覺得太可惜了。如果有人要學,愿免費傳授,并把已剪的鞋面、鞋底材料都贈送給她。”黃阿婆希望能把這針線活傳給想學的人,讓這傳統工藝不會有“斷層”現象出現。
黃烏梅的女兒吳德坤說,她和母親同樣是老師,也知道這傳統工藝失傳的可惜,但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狀況讓她沒有時間去學。母親想把這工藝傳授給想學又有時間學的人,她表示理解,也贊同母親這一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