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等產業集群效應:讓溫州民企更長壽
溫州民企能活多久?2.9年?3—4年?或者更短或者更長?一份最新出爐的《溫州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研究》,首次對當地民企的平均壽命作出解答:10.99年!為什么這一數字高于全國民企和全省民企的平均壽命?溫州人憑什么能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后依然占據著全國民企的領頭羊地位?
而在溫州當地,這份報告無疑是一針強心劑。“這10.99年代表著,溫州民企生存于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忠強說,“這10.99年又不代表什么。轉型升級的道路,很長很艱難,但必須走下去。”
10.99年,溫企整體創業激情依然高昂
30年前,溫州的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遍地開花。時至今日,溫州共有7萬多家民企,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舞臺上一支呼風喚雨的隊伍。2007年,潘忠強和溫州市工商學會秘書長黃曉忠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對溫州民企作一項調查研究。
“企業生命周期的完整演繹,一般需要經歷25年左右,而在國內,很難找到像溫州這樣起步早、而且發展至今,已經形成大面積區域性的民營經濟特色的地區。”潘忠強說。
2007年,溫州市工商局、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溫州大學聯合組成了“溫州民營企業生命周期專項研究課題組”。黃曉忠告訴記者:“樣本依據主要是工商部門‘經濟戶口’數據庫中的企業注冊和注(吊)銷資料,其中包括已經‘死亡’(即正式注(吊)銷企業)和‘活著’(正在經營的)兩種存在狀態的企業,另外還對幾十家企業、行業協會進行了訪談。”
以此為基礎,課題組選取較有代表性年份進行測算,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函數計算,最終得出結論為:溫州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在10.99年。
來自溫州市工商局的數字顯示,去年全年私營企業新設數達10011戶,比同期增長6.72;全市注冊資本億元以上的企業有469戶,同比增長44.8%,在復雜多變的2008年,盡管不少企業經營困難,但溫州民企整體創業激情依然高昂。
研究顯示,注冊資金在5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最低,其死亡率也最高。而注冊資金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死亡率最低,只有1.24%。
行業不同,企業壽命也有差別。研究顯示,閥門與民用電器行業企業存活較長,僅計算已經注(吊)銷企業的平均年限都超過了10年。而五金潔具、制筆兩個行業,企業的存活期在5年左右。
課題組還將溫州民營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初創期、發展期、穩定期、衰退期和死亡期(或再生期)。溫州現存民營企業中有99%處于初創期和發展期,在穩定期的民營企業僅占0.8%左右。而按正常順序進入衰退期和再生期的民營企業屬于少數,更多的是在初創期和發展期中,就出現了衰退和再生。
而此前,相關機構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民企平均壽命為2.9年或3.5年,浙江省民企壽命也不超過7年。顯然,溫州民企屬于“長壽”型了。
機制不靈管理粗放:全國民營普遍短命
沒有一個國家的民營經濟在20年內取得像中國民營企業這樣的成績。然而,中國民營企業的壽命似乎也不長。一般民企真正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就在2-4年,之后要么倒閉、要么長期停滯徘徊。中國企業專門調查機構慧聰國際資訊小組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為3年半。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2005年編寫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稱,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年。
有人分析認為,民營企業的價值觀依然是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企業運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約和信譽精神。對人才的政策是“閑置”,人才頻繁流失現象,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戰略計劃薄弱,只談“點子”、不談“戰略”,只考慮“現在”、不考慮“將來”。民企老板素質不高,先天不足。凡此種種原因,都導致了中國民企走不出“壽命短、長不大”的陰影。
在2006年,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透露,全省民企的平均壽命僅為7年。全省擁有18年以上歷史的民企僅占0.355%,有20年以上歷史的更少。這一數據顯示,在從由“民企大省”向“民企強省”轉型過程中,浙江民企的生存特點決定了生命的可延續性。
我省以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浙江民企在制造業中的比重接近7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而且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占比達6成以上。這類企業的技術含量低,利潤較薄,進企業門檻也不高。雖然企業主都想通過設備技術的升級換代來提高競爭能力,但受制于主客觀條件,往往難以達到,加上粗放型管理,民企壽命自然長不了。許多股份制民營企業事實上都是家族企業,這樣的股權結構不但影響到職工的積極性,加劇了勞資矛盾,更主要的是“公司制”背后形成了一個排他式的封閉的權利集團,拒絕外來人才的進入,勢必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壯大。
產業集群效應:讓溫州民企更長壽
再來看溫州,從樂清的鞋底,到甌海的鞋面皮、平陽水頭的鞋里皮,再到永嘉的鞋飾,以及瑞安的鞋機,甚至生產鞋底主要原料聚氨酯的華峰集團,乃至各個生皮交易市場,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產業鏈。
今天的溫州,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皮鞋制造基地。“而這個高度密集、分工合理的產業鏈的韌性也很強,即使有個別企業經營不善倒下了,馬上會有更多企業冒出來占據空白。這也是支撐整個溫州鞋業的生態基礎。”潘忠強說,“溫州不少民營中小企業10多年、20多年保持不衰,就是不斷發展的產業集群為其提供了生態環境,這也是溫州至今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溫州民營企業發展一開始大都以營銷為先導。“溫州最早的一批企業家,就是供銷員出身。”營銷實現了從生產到消費的過渡,正是多層次的營銷網絡支撐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也是溫州模式的重要特征。”潘忠強說。
現在的經濟形勢下,溫州的民營企業絕不會不受影響。但事實上去年一年,課題組在走訪中了解到,到去年底,溫州民營企業關閉并不多。潘忠強說,“這和溫州民營企業家的財務觀念比較穩健、相對保守有關。能否度過危機,很大程度上看企業的財務政策是穩健還是冒險。”
參與課題組工作的溫州市工商學會方東升對記者說:“以往我們總是認為,民營企業的發展似乎難以尋找規律,而這份報告讓我們了解到,企業發展有階段性,增長不等于發展。在企業從傳統的粗放經營向集約型、優化其經營模式發展過程中,這一報告也將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市場轉型升級:幫助溫州民企延長生命
報告顯示,土地資源、員工素質、技術創新是影響溫州民營企業發展的三大難題,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的延續,企業受到的外部不利環境和內部障礙逐漸遞增。
研究中提出,溫州民企在不同生命周期應采取不同的策略,初創期應以創新策略為核心、發展期應以合作競爭策略為核心,穩定期應以擴張策略為核心,而衰退期則以轉型策略為核心。
從6年前在巴黎開出第一家名為“康奈”的中國皮鞋專賣店至今,“康奈”已在美國、意大利、希臘、法國等10多個國家開出了200多家海外專賣店。“溫州民營企業正在嘗試建立國際分銷網絡,比如進入連鎖超市、購物中心,這不是傳統商貿業態,而是現代商貿業態。”潘忠強說,“市場要轉型是基礎的一步,溫州人的今天將會是中國人的明天。”
“當然,溫州更多的是生存在產業集群這個生態環境中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很大程度上是集群水平的提升。”潘忠強說,“俄羅斯康吉工業園,集聚了許多溫州的鞋企,而越南的龍江工業園,有眾多溫州制革企業。”
“這說明產業的組織導向和結構導向同等重要,生存在集群這個生態環境中,絕不能只重視企業品牌建設,還要重視集群品牌。集群水平的提升,關鍵在于如何推進傳統區域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發展,使資源利用整合達到最優化,這是產業組織政策導向的問題。”潘忠強說。
而在這個環境中,大企業不是一味地擴張規模,而是著力于產業主導,通過管理水平和企業文化的加強,整合運用技術研發、營銷通路、品牌地位、資訊網絡、人才資本等企業核心資源,使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而中小企業著力于“專、精、優”的分工協作,其基礎競爭力越來越強。“事實上,在這樣一個現代產業集群中,企業的生命周期是可以無限延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