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不倒翁:鞋企華堅集團
提前產業轉移和完整的產業鏈布局,成為華堅增加利潤、抵御風險的“法寶”。在眾多鞋企“倒閉潮”的風聲鶴唳之中,危機不但沒有毀滅“鞋王”的企業,反而帶來了又一個大發展的良機。
制造業不倒翁
過完春節,又到了工人返廠上班的時候。在產業工人集聚的東莞,二十多攝氏度的嶺南讓他們遠離了冬天的寒意。同樣感受到暖冬的還有張華榮,一個被稱為“中國女鞋教父”的東莞制鞋企業老板。
危機的另一面
幾個月前,就在張華榮的企業忙著慶祝十二周年慶典時,東莞的外貿導向型產業正處在一片“倒閉潮”的風聲鶴唳之中。
“倒閉潮”并非空穴來風。廣東海關的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有出口業績的鞋類企業比2007年同期減少2426家,倒閉了近一半。而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數據,在去年9月金融危機升級之后,以采購量計,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亞洲制鞋行業訂單采購規模縮減15%,以此計算,制鞋產業從業人數預期將減少25%,倒下的鞋廠產量約占全行業總產量的30%。
不過,在這些悲觀的數據之后,張華榮卻驚喜地發現,與同行紛紛倒下不同,自己的企業反而接到了更多訂單。
由于鞋廠倒閉快于訂單減少,不少國外客戶剛剛下了單,鞋廠卻突然消失了。于是,許多客戶開始將剩下的訂單向符合“大型、信譽好”條件的供應商轉移。張華榮的華堅集團正是這樣的供貨商。這家總部位于厚街的鞋企不但是東莞1200多家制鞋廠中的老大,也是國內最大的女鞋制造廠商,年產1600萬雙鞋,為世界50強鞋商中的30多家做著代工。對于緊張的海外客戶而言,華堅集團顯然更可靠。
十年前,一單30萬雙的訂單曾讓華堅起死回生,而如今,新增訂單中最大的一單就達到了這個數字。在同行們倒閉、裁員成風的10月、11月,華堅逆市擴招2000多名工人,連周日都要加班開工。
先行者的眼光
張華榮的好日子不單靠運氣,也源自其早些年的未雨綢繆。早在6年前,江西人張華榮就比同行早一步進行了產業轉移,在老家贛州投資6億元建立新的工廠,雇傭了超過10000名的工人。由于當地生產成本比珠三角低10%以上,抵消了近兩年來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等帶來的壓力。
“要不是有贛州基地,這次華堅會很困難。”張華榮說。自2002年在贛州設廠以來,華堅集團的大批量低價鞋訂單全部轉移到贛州生產,東莞總部則專門從事小訂單的高附加值鞋品的生產及采購、研發、貿易等環節。雖然鞋產業在贛州的整個生產配套還不完善,原材料主要靠在東莞采購,但依靠粵贛高速公路,貨物運輸在一天內可以完成。而贛州工人月均工資比東莞低300元,水電成本也要低不少,光電費就可以抵消內遷所增加的物流成本。
產業轉移降低了成本,但華堅的動作并不限于此。在張華榮的思路里,第一步將低附加值部分轉移,高附加值即高科技部分緊抓不放,搭建“東莞設計,內地生產”的新布局;第二步從制造環節往產業鏈中高利潤的研發、物流以及銷售等環節延伸,通過掌控產業鏈實現持續成長。
1999年靠低價成長起來的華堅成長為中型鞋企時,開始花重金挖同行人才,但此舉卻引來聯合抵制,使其上游的鞋材一度完全斷供。這一危機讓張華榮決定,自己動手建鞋材廠。于是短短幾年間,華堅陸續新開或收購了PU大底廠、鞋材廠、皮革廠、印刷廠、機械廠等上游配套企業。產業鏈的整合讓華堅在包裝、運費、業務費、溝通等環節都節省了很多成本,即使在整體產銷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華堅的利潤依然比同行高出2—3個百分點。完整的產業鏈成為華堅增加利潤、抵御風險的 “法寶”。
暖冬里的夢想
接下來,嘗到了甜頭的張華榮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整合,并借此對企業進行升級轉型。2005年,華堅開始調整市場戰略,逐步由單一的國際品牌代工向品牌代工與自主品牌經營相結合的方向拓展。張華榮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引進“成龍”品牌、收購“卡佛兒”品牌、自創“COLCO”品牌,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設專店、專柜200多家。
2006年8月,華堅與臺灣寶成集團合作成立中國最大鞋業研發中心——華寶研發中心,每年把營業額的3%做研發經費,以每位10萬-15萬歐元的年薪聘請30多名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國的設計師,建立了2800人的設計研發團隊,技術研發精細到人的腳型,甚至與國外機構合作重新設定女鞋的“百碼標準”,做起了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2007年,華堅又進行了新的產業結構升級。投資6億元打造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從材料、產品研發到品牌孵化、物流配送和商務服務。原先單純的成品鞋加工制造華堅,轉型成為一家綜合性企業,掌控著集研發、貿易、制造、物流配送、總部基地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這條完整產業鏈每年能為華堅直接節省4%-5%的開銷。如今,盡管代工制造還是立身之本,但華堅已經開始了“OEM+OBM”兩條腿走路的新步伐。每天思考“如何分散風險”的張華榮甚至開始挑選訂單,將單家客戶的訂單采購量限制在華堅總產能的30%以內。
據亞洲鞋業協會預計,到2009年的3、4月份,訂單的精減數將大大超越企業的精減數,行業的新一輪洗牌即將拉開序幕。“再看一下,只要摸清3、4、5月份的形勢,這場難得的擴張機會我們不會放過。”張華榮說。
現在,謹慎的張華榮正等待這個暖冬帶給他的最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