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面臨“用工荒” 人才吸納效應逐步顯現
就在很多地方都擔心企業大批裁員,不少地區農民工提前返鄉之際,福建泉州卻面臨著很大的用工缺口。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當地用工需求較大的主要是中小企業,品牌企業的人才吸納效應正逐步顯現。
企業招工費勁
擁有160多萬外來工的泉州是福建省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共有民營企業12.7萬家,占當地全部工業總產值的九成以上。
受持續加深的金融危機沖擊,泉州部分企業訂單萎縮、利潤下滑,生產經營遭遇困境。但就在此經濟“寒冬期”,當地就業市場仍然具有很大潛力。據泉州勞動就業中心調查,截至2008年底,全市缺工總數達6萬人左右,預計2009年全市仍有10余萬空崗。
記者日前在聚集了五、六百家工廠的泉州清濛經濟技術開發區看到,有不少企業都在門口貼出了招工廣告。紡織企業東源公司的招工告示上寫著,招聘擋車工、包裝工、電工等60多人,開出的工資最高達到了2000元。公司招聘人員說,目前公司生產狀況仍屬正常,一線熟練工人還是緊缺。
據了解,雖然有部分企業因危機影響停工減產,但2008年以來泉州市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未升反降。2008年1月至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22%,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0.03個百分點。
在泉州晉江,記者看到一家生產雨傘的小工廠在門口打出了“常年招收熟練技工”的橫幅。公司老板告訴記者,缺工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公司每年都得為招工費勁。雖然現在經濟不景氣,但工廠仍在苦苦支撐。“機器不敢停啊,一旦生產停下來,那些原材料供應商都得上門來要賬。”
不少企業“養工留人”
在用工缺口面前,有人“歡喜”有人“憂”。名樂公司是泉州的一家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依靠品牌戰略和銷售渠道管理,名樂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2008年以來公司已實現銷售收入4億多元,預計全年銷售量增幅將在15%左右。
公司營銷總監郭輝明確表示,2009年我們不缺工,當然更不會裁員,只是招工的門檻相對更高了。事實上,2008年比2007年還多招了200多名工人。
與名樂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不少企業用工問題上的“捉襟見肘”。此次金融危機中,大批中小型外貿企業遭遇困境,“用工荒”對他們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部分企業反映,訂單萎縮、產能下降導致員工隊伍流失,反過來又影響了企業的后續生產經營。
一家生產防水布料的外貿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08年9月份以后就基本沒接到過訂單,生產線幾乎全部停工,員工隊伍也散了。“即使偶爾有小訂單找上門,我們也沒辦法再組織生產,臨時上哪再找懂技術的熟練工人?”
為了防止員工流失過快,很多企業不得不采取“養工留人”的辦法,通過減少生產量和勞動時間來維持員工數量和企業的運轉。在泉州一家機械廠打工的江西人小陳告訴記者,現在工廠給我們放假,每天發放20元至30元的生活費,極力挽留大家。
品牌企業人才吸納效應顯現
由于一線工人尤其是技術工總體仍處缺乏狀態,不少閑置勞動力迅速在當地的品牌企業、優勢企業“內部消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部分企業的用工壓力。
安踏是泉州一家運動鞋、服裝制造企業,生產的運動鞋已連續七年位居國內市場占有率綜合指數第一名。2008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達22.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3%,預計全年將突破50億元。安踏副總裁賴世賢說,受金融危機影響,目前勞動力相對充裕,公司的用工環境也更加寬松。據了解,安踏現已擁有員工1萬余人,2008年12月初公司又在廈門舉辦了人才招聘會,招納了一批技術和管理人才。
據泉州市勞動就業中心調查,少數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停工關廠后,失去崗位的熟練工很快就能在本地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找到工作,這部分人占到了失業員工的80%以上。“雖然經濟不景氣,但找不到工作的總是那些沒技能、沒特長的工人,有技術的到哪都能找到飯吃。”郭輝說。
記者在做服裝的利郎、勁霸、做運動鞋的名樂、安踏等泉州企業了解到,由于品牌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目前這些公司已分別聚集了上百家中小企業進行配套或代工生產,對穩定當地就業崗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福建紡織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認為,從整體上看,目前用工“荒”的主要是中小企業,尤其是那些過度依賴貼牌、代工生產,又缺乏定價權的外貿型企業。而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抗風險能力較強的行業龍頭則能從容應對,甚至從當前的用工形勢中覓得“攬才”的良機。
對此,當地業內人士分析,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泉州的企業正在經歷一次大規模洗牌。洗牌不僅是市場、產能的兼并重組,目前已出現了一種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