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抄底”海外金融人才的三大理由
“抄底”是一個時髦詞,國人對目前是否“抄底”海外資產頗有爭議。但是,日前北京成立專門的海外學人中心,并舉行國際金融人才發展論壇,以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兩地的眾多金融業老總紛紛“走出去”到歐美招攬高端金融人才等顯示,“抄底”海外金融優秀人才已日漸形成共識。
面對深不可測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各國一方面出臺“應急”措施,另一方面則努力制定一系列“戰略”措施。目的也分兩個層面:一是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因為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面前,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二是各國不僅力爭避免成為這場金融危機的犧牲品,而且還要努力化危機為機遇。而這歸根到底取決于各國是否擁有高素質的人才,特別是高端金融人才。
中國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國際金融早已遠遠超越其狹隘的經濟范疇,上升到維護國家利益、乃至戰爭與和平的高度來加以認識。上世紀80年代爆發的日本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均使東方人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認識到國際金融的掠奪性和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即便在西方發達國家內部,兵不血刃的金融博弈也從未停止過。典型的例子有,當美國在越戰泥沼中越陷越深時,美國通過輸出貨幣型通脹,令歐洲和日本通過貿易順差賺來的美元財富大幅貶值;1992年以索羅斯為標志的美國金融資本對英鎊匯率進行了投機,成功地將英鎊擠出了歐洲貨幣體系,歐洲統一貨幣體系受到重創等。特別是曾深受美國金融戰略打擊之苦的日本一再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多次揭露美國金融霸權的實質。而這一切始終取決于人才的較量。
在北京國際金融人才發展論壇上,有學者認為,本次金融危機將對未來世界政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在這場見不到、摸不著的博弈中,如果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應對不力,而發達國家雖遭受重創,但很可能在“拉別人下水”的同時,自己率先“浮出水面”,成為最終的大贏家,繼續稱霸國際事務。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真才實學的國際金融高端人才。以中國為例,中國對國際金融人才的渴求至少基于以下3點理由:首先是金融監管與創新的需要。美國之所以爆發次貸危機的一個原因是頂級優秀金融人才紛紛進入能創新生產無數金融衍生品的市場機構,而進入政府監管機構的則是次優秀人才,造成監管的“貓”逮不住精明的“鼠”。據美國風險投資公司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亞洲區總裁熊曉鴿的統計,美國金融高端人才有120萬,而中國不足7萬。“飽和”的美國金融人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其不斷生產出被“股神”巴菲特稱為“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金融衍生品。其次,中國近兩萬億美元儲備的需要。龐大的外匯儲備如何管理,是中國面臨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其三,教學研究的需要。因此,中國政府和各金融機構、公司從海外廣大的愛國華僑華人金融專家中遴選所需的金融工程師和金融戰略師是非常正確和明智的舉措。特別是金融戰略師,不僅具有豐富的金融知識,而且具有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幾乎所有領域的淵博的知識,是非常難得的金融高端人才。
人才“抄底”在歷史上早有先例。據報道,二次大戰剛結束,美國就招攬了大批德國高素質科學家,他們為美國戰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重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與此同時,中國的資本市場剛走過18個春秋。對于一個人來說,18歲是朝氣蓬勃的年齡。如果說中國經濟“三十而立”,那么中國資本市場到“三十而立”還有12年。無疑,中國資本市場具有與中國經濟地位相稱的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廣大海外金融高端人才在中國必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