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等中小企業四面受敵 生死系于一線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除首當其沖的金融業外,其他各行各業亦陸續受到其骨牌效應所打擊,而在2008年這個經濟災難年,整年幾乎都哭聲震天的受災重鎮,非在內地經營業務的港資中小企莫屬,年中開始已出現中小型企業倒閉潮,一直持續至年底均未見絲毫好轉。
新勞動合同法成為中小企首個「催命符」
回首年初開始,不少在珠三角經營業務的港資企業,特別是涉及原材料加工及出口行業者,毛利率已被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能源及原材料漲價,以及內地一系列新的法規所擠壓,其中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更普遍被認為是一眾中小企的首個催命符。
根據亞洲鞋業商會統計,自勞動法在1月實施以來,廣東省約5000-6000間鞋廠,在兩、三個月內就有了400-500間關門。
香港工業總會一份調查指,珠三角逾半港企在勞動法實施后成本上升至少一成,故甚至有企業以先解除用工合同等方法,減低員工成本,但卻做成新的勞資矛盾。有個別負責人甚至去如黃鶴,寧愿逃避處理廠房及員工的善后安排,然而,更大的巨浪卻正逐步淹至。
銀行「落雨收遮」 中小企面對融資困難
確實,美國的次按危機及樓價下跌,已令當地經濟及消費增長放緩,繼而影響不少本港出口企業的訂單,但踏入8月,金融海嘯開始成形,而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更隨即令全球信貸市場出現緊縮,金融機構間互信消失,銀行紛紛「落雨收遮」,中小企融資面對困難,部分原本健康的企業亦被銀行削減信貸額度,或受供應商拖累,現金周轉困難,加速企業倒閉。
更關鍵的是,金融海嘯已對全球實體經濟造成具大打擊,危機發源地歐美市場的影響不言而喻,經濟陷入衰退,消費信心下滑,令貨物積存,前景不明,海外企業即大幅削減本港中小企的訂單,在需求大幅萎縮,銀行融資收緊下,中小企資金渠道閉塞,生死已系于一線。
中小企倒閉潮浮現 帶來連鎖性影響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孫啟烈表示,珠三角地區原本有5.8萬間港資加工貿易企業,但目前有1.5萬間已與總會失去聯系,相信可能已經搬離地區或已結業。中小企倒閉潮陸續浮現,而一間企業的倒閉,將會牽連其供應商,帶來連鎖性影響。
結果負責監管銀行的金管局要公開呼吁指,中小企一向是香港經濟的支柱,聘用雇員數占就業人口近半,期望銀行不要一刀切收緊中小企貸款,應盡融通資金,維持經濟有效運轉本份,可惜收效甚微。最終仍要政府先出手。
政府包底七成助中小企解困
立法會在10月底先通過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的加強措施,令每間企業可最多獲1200萬元的擔保貸款,11月上旬,政府再公布進一步協助中小企措施,成立100億元中小企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為中小企提供七成信貸保證,而出口信用保險局亦推出新興市場的相關支持計劃。
12月初,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更罕有地聯同本港三大商會到訪廣東,希望將容許港資銀行以抵押品取得內地貸款的做法,擴大至企業層面,以及研究進一步放寬抵押品種類,以多管齊下的辦法協助港資企業。
在政府帶頭下,銀行開始相繼提出措施回應,匯豐銀行未幾宣布預留40億元貸款,提供予成功申請政府中小企信貸保證計劃的企業,個別銀行亦有跟隨。隨著政府計劃開始落實,中小企融資渠道又有重開之勢。
除此以外,早前連串影響中小企營運的負面因素亦似有好轉,隨著原材料價格回落、人民幣升勢暫止,以及東莞以至惠州等個別地區暫緩實行勞動法,或令中小企暫得喘息機會。不過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施榮懷表示,中小企最壞時候未到,料明年農歷新年后會見最困難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