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溫州民營鞋革企業如何過冬
30年來,“溫州模式”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經濟奇跡:制造業囊括了全國10%的服裝、20%的鞋、60%的剃須刀、65%的鎖具、80%的眼鏡、90%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和水彩筆……這是溫州經過改造的一條背街小巷。
“在壓力中迸發潛力,在危機中尋求機遇。”這句話,寫在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主辦的一本雜志卷首語中。寫這句話的人就是該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她說:“溫州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鞋都,鞋業規模宏大,產業根基厚實,產業鏈完善,大品牌高度集中,抵御風險能力比較強,我們要好好挖掘自身的潛能為自己御寒。溫州鞋業有實力和信心渡過這一艱難時期。”
在這場經濟危機中,溫州鞋業規模大的企業基本不受影響,訂單依然比較多。通過業內團結合作,大企業把接到的訂單分給其他中小企業生產,保證了他們的生產。現在就有8家中小企業,已經開始為溫州巨一集團生產訂單。
外貿市場不景氣,而國內的需求還是很旺盛。溫州人有很強的把握市場和拓展市場的能力,目前已經有很多外向型企業開始學會"兩條腿"走路了。他們在拽緊國外市場的同時,開始嘗試涉足國內市場。今年行業中B類企業申報溫州名牌的,有60%以上是外向型企業。
12月5日上午,由溫州市18家服裝企業抱團組建的溫州雪之夢集團投資興建的服裝工業園開工。項目總占地313.69畝,建筑面積43.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投資5.6億元。這家擁有年產2500萬件(套)休閑服生產線,針織內衣、西服、牛仔服等多品種的出口型服飾企業,成為溫州服裝業新的亮點。
溫州市服裝商會有關負責人說:“這次抱團是溫州服裝企業第二次聯合創新的標志,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溫州部分外貿型服裝企業抱團逆勢而上,為服裝企業克難攻堅走出了新路。”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那支熟悉的歌曲,又在許多人心中回旋著。
溫州一些緊固件企業積極開展自救,相互協商放棄過去的低價競爭,進行企業聯合。隨著原材料的價格變化,緊固件價格做到水漲船高,與國際、國內市場相一致,與產品的價值相一致。此外,大企業"照顧"小企業,把大企業的訂單交由小企業生產,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一個生產部門。
一些成型企業瞄準更高目標,積極開辟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高端緊固件產業。在國家擴大內需的大背景下,緊固件企業充分利用溫州已有的優勢,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目前,已有兩家企業在與華儀集團風電項目實現對接,而溫州明泰標準件有限公司則參與國家大客機自建項目。
面臨危機,怎樣才能從“危”中尋“機”?這對于溫州大多數電器企業來說,是在困境中迫切需要尋求的新方向。
連日來,在“中國電器之都”樂清,許多電器企業紛紛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怎樣抓住這輪擴大內需市場的機會,爭取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今年1至9月,溫州電器行業銷售收入達386.2億元,列居全市十六個重點特色行業之首,同比增長為19.1%。
人民電器集團的三車間,是生產漏電斷路器等產品的車間。只見員工們正埋頭搭裝產品,現場生產十分繁忙。來自河南的員工王國印說:“今年以來,我的生活幾乎沒受到危機的影響,做的工作和拿的工資都和以前一樣,每個月穩定在2000元左右。”
人民電器集團董事長鄭元豹說:“現在是許多企業最危難的時刻,但也是大型企業商機無限的時候。今年1至10月,我們的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33%。特別是從管理產生的利潤水平已超過去年。這里的原因有員工自身潛力的挖掘、節能減排上的增效,也有工業流程改造上的節省。當前在國家拉動內需政策下,我們就要積極提升新的市場份額。中國內需市場的空間非常大,這都是企業需要清醒地看到的!
今年11月,在不少企業紛紛壓縮投資的時候,人民電器集團卻聯手河南浙江商會挺進中原,在河南鄭汴一體化開發區征地萬余畝,興辦中部產業經濟基地。
長城電器集團成立了由9人組成的項目工程部,搜集全國各地大項目的建設信息,一有需要電器設備的項目就立即展開工作。已取得了向廣東平海電廠提供成套設備、變壓器等產品的訂單,總金額2000多萬元,這個月開始首批供貨。目前正在洽談的項目,有向中石油某分公司提供所需的成套電器、電工儀表、變壓器、閥門、防爆燈具、直流屏、自動化控制等產品,總金額在千萬元以上。
溫州的一些行業龍頭企業,乘全球金融危機眾多企業裁員之機,大量招聘中高級人才,同時提升數字信息化系統,逐步實現各個子公司的全國聯網。
一些電氣企業向新的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產業發展。一些汽摩配企業過去生產零件,現在向高檔零部件和專用車、房車等整車產品發展。泵閥行業開始進入高壓高溫、煉油、石化等,有的企業還進入核電領域。許多企業都承擔了國家863項目。
溫州出現了像正泰、華峰、森馬等這樣的大企業致力于創新的典范,涌現了一大批生機勃勃的中小型科技型創新企業。這些企業開發高端產品,建立企業的技術中心,不但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活力很強,管理、營銷、體制機制等方面也都在創新。
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表明,危機中蘊含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溫州民營企業面對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趨利避害,尋求機遇,借機發展。只有練好內功才能增強抵御能力,只有提前做好規劃才能規避風險,只有堅定信心才能百折不撓。
- 上一篇:浙商五條腿疾步突圍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