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人才海外“抄底”需謹慎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國外的許多金融機構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而供職于這些機構的金融人才也受此影響,開始為“飯碗”四處奔波。隨即,許多國內金融企業開始四處出擊,到海外進行人才“ 抄底” 。 近年來,青島加速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人才的引進首當其沖。那么,島城是不是應該“借勢”大舉攬才呢?
華爾街的失業大軍
風暴之中,風險與機遇并存。從華爾街到倫敦城,金融海嘯造就了一支龐大的金融業失業大軍。這給了國內金融機構“人才抄底”的機會,也讓國外許多金融從業人士把目光轉向了受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中國。
據有關消息報道,次貸危機發生以來,20%的華爾街員工失去了工作。而紐約市政府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未來兩年內,金融業的工作機會保守估計將減少兩萬個。青島海問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咨詢顧問閆海濤表示,在華爾街的這些公司里,華裔員工的數量多達數千人,一面是美國金融業短期內較難恢復,一面是國內緊缺金融人才,這些海外人才回國效力的動力近期大增。
國外金融業的蕭條和大量金融人才的失業使得國內人才抄底的暗潮涌動。據國內相關報道,“上海市赴英美招聘高層次金融人才工作團”已于12月5日啟程,赴英國倫敦金融城、美國芝加哥、紐約招聘金融人才。南京、杭州、深圳金融機構也有類似的引才計劃。
人才“抄底”需謹慎
據記者了解,早在1993年初,青島市就提出了建設有國際影響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此后金融機構聚集迅速。香港中路西起海天大酒店,東至麗晶大酒店路段上的“金融街”便是青島金融業發展的縮影。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島城金融機構數量已經從當初的10余家發展到了64家,區域金融中心雛形初現。
那么致力于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島城是不是也應該“借機”出國攬才呢?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伍海華認為,在經濟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出國攬才需要謹慎。據了解,在已經失業的國外金融人才中,大部分屬于中低層次的技術人員,這類人才在國內并不稀缺。
島城一家知名中外合資基金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告訴記者,公司高層從九月份就開始關注華爾街金融人才的動向,但是現在公司沒有合適的位置,也沒找到合適的人。
“中西方金融環境差異極大,金融機構出國攬才,應遵循‘分類別、分步驟’的原則,本著謹慎和務實的原則,這樣才能真正對區域金融業的發展有所貢獻,同時也是對海外人才負責。”伍海華教授說。
培養本土人才是根本
青島海問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咨詢顧問閆海濤認為,青島打造區域金融中心,從海外引進人才只能作為一種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培養本土金融人才,進而建立區域人才高地。而且像華爾街等地的國外高級金融人才年紀一般都在 40歲以上,讓他們舉家搬遷的可能性很小。
“以紐約、倫敦為例,周邊擁有大量的知名大學,為金融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端人才。因此,我們要更多在本土教育、培養本土人才方面下功夫,畢竟單靠引進的做法不能長遠。”閆海濤表示,人才“抄底”必須結合本土金融人才隊伍發展的前景,尤其是可能出現的國內就業壓力,認真分析需求數量和類型,在明確崗位要求之后,有的放矢地進行海外招聘。










